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2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2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国民党反动统治走向灭亡
1.政治上: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在重庆谈判中,拒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在政协会议上坚持“军令、政令统一”,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内战准备工作就绪后,撕毁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2)1946年秋召开了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大,并制定了伪宪法。伪宪法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3)在国统区,疯狂破坏人民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了“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O血案”,镇压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迫害民主党派。
(4)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经济上: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赤字惊人。国民政府加紧搜刮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还滥发纸币,造成物价上涨,生产破坏,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军事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在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中,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直至国民党主力被消灭。之后,主要是解放军渡江战役和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
4.外交上:为求得美国援助,进一步出卖中国主权,1946年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二、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
1.政治上:
(1)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2)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同时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更强烈的人民民主运动,联合各民主党派,使蒋介石政权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3)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
(4)1949年4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举行北平谈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
(5)在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下,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经济上:
(1)中国共产党抓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于1946年决定改变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
(2)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土地改革的进行,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军事上:
(1)全面内战爆发前,面对美蒋反动派的内战阴谋,积极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2)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3)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作出举行全国性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决策。
(4)解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主力进行决战。
(5)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6)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1.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国民大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说明中共成立后工作重心在城市,但进攻敌人力量占绝对优势的大城市连连受挫,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论”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大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验,指出了中国
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我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抗日战争中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
2.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人民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民主革命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对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特别提示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又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通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二、由各阶级的特点看其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1.农民阶级
(1)革命性和落后性。①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革命的要求;加之人数众多,农民阶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②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不是中国近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中国民主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广泛支持就不能取得胜利,这是由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哪个阶级领导的斗争,如果不发动农民,均不能取得成功。
2.资产阶级
(1)革命性和进步性。①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②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2)软弱性和妥协性。①资产阶级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同普通劳动人民之间存在排斥性,因此资产阶级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以上弱点决定了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无产阶级
(1)中国无产阶级受外国资产阶级、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经济状况恶劣,政治上无权利可言,因此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远大的前途。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
(2)也应该看到,单纯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不能取得革命胜利。中国无产阶级必须同其他阶级联合起来,组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而无产阶级则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居于领导地位。
特别提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时4年。在此期间世界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
(1)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或美苏两极格局)。1947年和1948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相继出台;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在此背景下,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2)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①中、法、苏、美、英五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所操纵,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③1948年朝鲜半岛分裂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3)战后对法西斯战犯的审判。①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法西斯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②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美国出于自己利益考虑,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战犯免于起诉,并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
(4)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②西欧国家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等来恢复经济。③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等,使经济迅速恢复。
(5)社会主义国家。①社会主义国家超出一国范围,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和巩固,亚洲的蒙古、朝鲜、越南等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并大多照搬苏联模式。其中,南斯拉夫自1948年开始摆脱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②苏联从1946年起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恢复。
1.蒋介石对重庆谈判有无准备的问题
关于蒋介石对谈判有无准备的问题,迄今为止大体有以下两种观点。
(1)无准备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毛泽东赴渝的行动”完全出乎蒋介石的预料。由于国民党对谈判并无诚意,事前对谈判毫无准备,以至于“在谈判中,一切提案都由中共提出,他们只是消极应付而已”。
(2)有准备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从蒋介石的日记透露:对毛泽东应诏来渝的方针是,政治和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的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国民党代表团开始讲:“倘若政府先提出具体方案,也许会使中共方面认为政府已有一种定见,而有碍会谈的进行。”这说明蒋介石对会谈是有所准备的,而且对于这次谈判,蒋介石早就有了他的既定方针,即不承认解放区的合法地位,不得于政府法统之外谈改组政府问题,强调军令政令统一,军事方面不能迁就。
2.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中间路线”,是民主革命时期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因不满国民党一党独裁,又不赞成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张而提出的政治路线,其核心是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条政治路线,开始提出于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形成较为完备的形态,并得到大力宣扬。学术界对“中间路线”的研究,是近年开展起来的,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1)关于中间路线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一种意见不同意把中间路线说成是民主党派的政治路线。认为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只有同共产党合作、逐步接受共产党领导的不断进步的政治路线,根本没有什么中间路线问题。在民主党派中,确实有一些人鼓吹中间路线,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但只是民主党派中的极少数人,没有形成主导地位。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间路线,就是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政治路线。持此意见者指出:
“说所有的民主党派都主张‘中间路线’,不符合实际;但仅仅把它归结为少数右翼分子的主张,也不尽妥当。”在民主革命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少民主党派确实向往、追求过中间路线。有人列举民盟的一系列文件论证了这一点。认为民盟在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政治纲领、宣言、政纲,勾画了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完整方案,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民盟及以民盟为代表的相当一批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走中间道路的心愿。
(2)关于中间路线的评价。
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对中间路线的评价应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考察。当反动力量占优势时,中间路线实际上是对反动势力保持“中间”,起到了牵制反动势力的进步作用;而当革命力量占优势时,中间路线实际上是对革命势力保持“中间”,客观上起到了牵制革命力量的作用。持此意见者进一步分析,即使中间路线在主导方面起积极作用时,也应看到,这条政治路线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总体方案,仍然是不合时宜的,其宣传也不利于尚未觉醒的群众走上革命道路;而在中间路线起消极作用的情况下,也不能简单地把鼓吹中间路线的人一律视
为国民党的帮凶。另一种意见虽然也分析了中间路线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但主要强调其积极作用。认为中间路线的部分主张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要求。在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前,中间路线否定国民党独裁的一面是主要的。不能苛求民主人士在国共两党胜负未定的形势下,就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盟等民主党派一度追求中间路线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一种意见则认定中间路线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是“开倒车”的现象。持此观点者历数了中间路线的种种错误表现,如散布对美蒋反动派的幻想,分裂人民民主阵线,与中共争夺对中间阶层的领导权等,认为中间路线的种种表现在客观上起到了中国革命的绊脚石的作用。
3.关于对蒋介石的评价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大陆学者由于对蒋介石没有进行过认真的学术研究,因而对蒋介石只有一个笼统的总体的政治评价,即“人民公敌”。近十年来,对蒋介石的认识和评价越来越趋于真实和客观。一般都认为蒋介石的一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他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反动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也不是没有做过对国家民族有益的事情,对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中的不同表现,要分别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这一评价可分为六个时期:
(1)辛亥革命时期:蒋介石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对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虽也做了一些错事,但总的来说他在这一时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2)国民大革命时期: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做了一定工作,在平定商团叛乱,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北伐战争开始后,他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作出一定贡献。在1927年3月以前,他基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但在此时期蒋介石并不真正相信和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因而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来排除异己,打击中共,逐渐变成国民党右翼首领。1927年4月,他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成为革命的对立面。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倾力于内战,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对日本的侵略则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方针,因而他在此时期基本上是一个否定性的人物。但在这一时期,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他的内外政策也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在西安事变后转向了联共抗日。在这一时期,全国的工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对此不应否定。
(4)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同中共重新合作,他以抗日军队最高统帅和政府首脑的身份,指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虽曾有过犹豫动摇和消极避战,但他始终坚持了抗战立场,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一时期,他基本上是一个肯定性的人物。但是他并没有改变其反共的立场,仍坚持独裁专制统治,其过错也是比较严重的。
(5)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维护国民党及其独裁统治,逆历史潮流而动,发动了全面内战,结果遭到惨败被赶出大陆。这一时期他基本上是一个应完全否定的人物。
(6)退守台湾时期: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其“反共复国”的立场,时刻不忘“光复大陆”,其政治立场是反动的。但他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完全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在此期间,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在特殊环境下使台湾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这也不应否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历史特征: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的较量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主要表现
(1)政治领域: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经济领域:①由于美国加紧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的巨大消耗,国统区工业体系趋于瓦解,经济陷入崩溃。②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人民生活有所改善。③两大经济成分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3)军事领域:①过渡时期。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进攻。②内战时期先后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进行了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追歼残敌等重大军事行动,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4)外交领域:①美国扶蒋反共,国民党大肆出卖国家权益。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③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近三年高考年年涉及。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近三年高考年年涉及。
1.从题型看,本单元考题以选择题为主,也出现过材料题和问答题,但纯属本单元的问答题至今尚无。如2009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均为选择题。
2.从考查内容和考点分布看,考查重点集中在美国扶蒋反共政策、重庆谈判、土地政策、战略反攻、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谈判等重点内容。2007年高考,天津、江苏和广东三省市考查了中共的土地政策、与南京有关的史实和重庆谈判。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8题以“箭楼见证中国历史发展”为切入点,考查了本阶段的历史,广东单科10题考查了蒋介石,四川非延考区20题考查了土地政策,上海单科30题考查了淮海战役,广东文科基础考查了战略反攻,宁夏文综42题以材料题形式考查了民主党派。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题考查了开国大
典,40题第(1)问考查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间,四川文综15题以图片形式考查如何区分抗日救国与反对美蒋。
1.从题型看,本单元仍将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为主。但小切口的题目,或是大跨度式题目的相应要点很可能出现。
2.从考查内容看,未来高考命题仍有可能集中在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等内容。国共关系问题、民主党派问题也很有可能成为考查的热点。
3.从命题的趋势看,一是仍会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二是将会创设新的情境,以更新的角度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