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3单元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3单元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历史特征: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主要表现:
(1)政治:①巩固政权方面。1949~1952年,通过抗美援朝等三大运动,挫败了国内国际反动势力的威胁。使政权得以巩固。②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1953~1956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三大改造完成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盟、民建等资产阶级政党变为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及参政议政的劳动者的政党。
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历史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①1949~1952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使经济得以恢复。②1953~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主要表现
探索中的前进
(1)政治上:①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②1956年秋,中共八大召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③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④1957年开展了整风运动,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以便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⑤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八字”方针;⑥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
(2)经济上:①在《论十大关系》中,要求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②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③1957年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④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⑤“文革”期间,邓小平对经济建设进行全面整顿,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探索中的曲折
(1)政治上:①1957~1960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②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和破坏。
(2)经济上: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忽视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之后相继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②到1967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的第一阶段,共27年时间,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之一。
1.从题型看,高考命题考查的题型全,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和文科综合题都有涉及,尤以选择题居多。如2009年各地高考试卷对本单元的考查多为选择题。
2.从考查内容看,重点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和意义,《共同纲领》,建国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三反”运动,土地改革,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共八大,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邓小平全面整顿,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等重要内容。
3.从考点分布看,2007年高考,广东、四川、上海三省市命题主要集中在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政权的措施、中共八大等方面,更加重视对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考查,广东单科的“共同纲领”就体现了这一点。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18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广东单科12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江苏单科9题考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宁夏文综33题考查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内容。2009年天津文综和广东单科重点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的建设,2009年上海单科考查了三大改造。
1.从考查内容看,1949~1952年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经济措施,1953~1956年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制定、完成,1956~1976年经济建设得失的评价,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经验与教训,经济史和党风建设仍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从命题角度看,土地改革还可以和前后不同时期的相关内容如土地革命、“双减双交”、《天朝田亩制度》、三民主义等民主革命时期有关土地政策、制度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在未来高考中要注意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另外,命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的切入点等方面会更加灵活多样。
3.从题型看,仍将以选择题为主,但有以材料或简答形式出题的可能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本单元讲述了1956~1976年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即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探索,更有失误的做法;1966~1976年是全局性的错误,即“文革”的十年内乱时期。
1.经济上:特征是经济建设曲折起伏。①正确方针难以持久:包括八大的综合平衡方针、“八字”方针和“文革”中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整顿。②错误做法影响恶劣:包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中经济工作的瘫痪。③经济局面受政治局面干扰而起伏,特别是“文革”中更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④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就。
2.政治上:特征是“左”倾错误不断升级。①正确的探索未坚持:中共八大科学分析了主要矛盾;整风运动半途而废。②阶级斗争不断升级: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引入党内,“文革”则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夺权的大动乱。③对“左”的抵制:党和群众对“左”的错误作了一些抵制和抗争,最终结束了“左”倾错误。
3.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阶段。①经济上:一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特别是能源、交通、重工业方面,但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农业更为停滞。②政治上:“左”倾错误影响,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一、从1949年到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方面分析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从政权实质以及发展方向方面分析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党采取的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措施方面分析,有些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而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例,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社会矛盾比较复杂,既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残余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又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三次大挫折
1.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①主要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把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②主要影响:逐步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是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2.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①主要原因:毛泽东认为彭德怀上书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右倾的表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②主要影响: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延长了“左”倾错误的时间,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3.文化大革命:①主要原因:60年代中期,党的“左”倾思想更加严重,毛泽东认为修正主义正在复辟。②主要影响: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特别提示
健全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坚持实事求是,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1949年至1976年,历时27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
(1)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①自二战后期至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最终形成。其间,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立。随着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②在这一时期美国操纵联合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敌视新中国。1950~1953年的侵朝战争就是一例。
③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出席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④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美苏争霸呈现出“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的特征。⑤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呈现出“苏攻美守”的特征。在这一特征下,美国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2)资本主义国家。①美国经济稳定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②西欧各国致力于经济恢复,至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生产大体都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经济迅速发展。③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占领。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④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⑤美国在70年代之前经济稳定发展,70年代以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1973年,美元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
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1973年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的经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⑥西欧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创造了“经济奇迹”,至60年代初,已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1967年“欧共体”成立,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⑦日本在1955年以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
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社会主义国家。①1950年苏联完成了“四五计划”,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这一时期,苏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②苏联、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③在上述国际背景下,中国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苏联先后经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但均是对原有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改革均以失败告终。⑤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均是在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中,波兰的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匈牙利的改革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成效;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因苏联出兵而中断。⑥这一时期,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①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逐渐改变了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③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采取一系列措施,经济高速增长;1960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70年代以后,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开始充分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
1.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主要涉及如何看待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理论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转变问题。毛泽东曾说,“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就是解决所有制问题”,它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有人认为这种提法是强调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必然导致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上急于求成和求纯,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另一种观点则从多方面分析毛泽东认识转变的原因,说明其思想转变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实际,是正确的、合理的。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充分肯定,另一种看法持怀疑或基本否定的态度,第三种观点是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错误作足够估计。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怎样看待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关系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今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就是否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造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两种不同政策,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今天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改革是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者都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经济决策。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今天的改革而否定或怀疑当年的改造,也不能因为肯定当时的改造而指责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
3.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来的原因
中共八大路线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正确的路线最终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来。对于其原因,史学界提出不同的观点:(1)从八大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认为八大路线之所以未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八大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有人认为,中共八大对工作重心战略转移认识不彻底,由于存在这一不足,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时,国内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很快就改变了八大对国内形势所作的正确分析和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还有人认为,由于八大路线在经济建设上存在不足,八大以后不久就一再批评反冒进,后又提出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用以代替八大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对八大所确定的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作了全面修改。(2)从广泛的社会背景究其原因。不能用八大的历史局限性这种笼统的概念来说明,必须从广泛的社会背景出发,作实际分析。(3)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理论准备不足,是八大路线未能全面贯彻的重要原因。(4)有人专门从经济方面探究原因,认为八大路线没有触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两个要害,使经济工作很难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5)有人认为八大文件从未明确提出政治路线,这是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很快被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6)有人把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归纳为四点:①对国内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超出了客观实际。②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③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够准确,片面强调政治而忽视经济。④在注重经济建设时又把它看得过于容易。
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评价
现今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基本肯定的,认为总路线是党和人民在八大路线指引下探索中国式建设道路的成果,它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的客观要求,既有一定客观依据,又反映了人民的根本愿望。但总路线也有缺点,从内容看,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从其制定和执行过程看,它是在反右扩大化和批“反冒进”过程中制定的,又是在“左”的指导思想下被执行的,所以带有主观主义和浓厚的“左”的色彩。然而,不能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总路线带来的。持这种看法的人还认为总路线
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对总路线的宣传和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这种宣传将总路线的“多、快、好、省”简单地归纳为“多”和“快”,这就进一步发展了总路线中忽视客观规律的缺陷。另一种观点则基本否定了总路线,认为总路线虽然包括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但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在八大路线指引下产生,相反,它正是在离开八大路线指引下形成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后者发展了总路线中忽视客观规律的错误思想。有人还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的灵魂是1956年“反冒进”的命题;高速度是八大二次会议所强调的总路
线的中心思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总路线的实践。因此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基本是错误的。
5.关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对此问题,国外的主要观点是“文革”是追求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结果;“文革”是中共领导层政策分歧与权力斗争的结果;“文革”是毛泽东个性与个人崇拜的结果;“文革”是青年人“赶时髦”、追求“造反时尚”的结果等等。国内对“文革”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有人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历史、国际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文革”的起因;有人指出要从“文革”当时和“文革”之前的历史过程中具体分析,找出固有的联系和主导因素;还有人认为不能称“文革”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因为这种斗争
是人为制造的。毛泽东之所以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有一些特殊的想法和执著的追求。他对阶级斗争的估计和对理想社会的构想经过广泛宣传,已经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思潮,也在人们心目中点燃了对美好社会的希望之光;再加上野心家煽动起来的个人崇拜狂热等因素,使“文革”大规模地发动起来。还有人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运动的初衷无可怀疑,但公开的、全面的、由上而下的发动广大群众揭发黑暗面的“运动模式”不成功。
6.如何分析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理论根源,在于对马克思关于小生产理论及其与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出现偏差。有的学者从哲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毛泽东没有处理好物质与精神、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等关系,也没有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正确途径,这是导致其错误的哲学根源。还有的学者从毛泽东晚期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比较中,研究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原因,发挥了历史研究察往知来的社会功能,为研究毛泽东的晚期思想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种观点指出,只有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方法还不够,必须加上“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作为中间环节。不能做到这一点,是毛泽东晚年失误的原因之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