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4单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4单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历史特征: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主要表现
(1)思想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①进行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了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④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邓小平理论形成,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经济领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①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旧体制;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②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政治领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祖国统一。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②从维护僵化体制,强化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转向建设民主政治。③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交流得到发展。
(4)民族关系方面: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文化领域:由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①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②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文化科教事业发展迅速。
(6)对外关系领域:①建国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会议,开拓了外交新局面。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积极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本单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1.从题型上看,命题形式多样,设计新颖,重点突出,如2008年北京文综对党的基本路线、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考查,立足于基础,以全新的视角呼应了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时代的热点。2009年上海单科则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查了改革开放30年给人们所带来的变化。
2.从考查内容上看,多集中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等内容上。2007年考查的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外交成果等方面。2008年侧重于对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考查。2009年全国Ⅰ、全国Ⅱ、北京文综及各地单科卷均加大了对本单元的考查力度。
3.从考点分布上看,本单元试题注意基础,突出重点。
由于本单元在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预示着仍将是高考命题的和重点区域。
1.从内容上看,未来命题的重点可能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探索进行比较,新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外交等。
2.从高考题型看,跨学科的综合型试题还会增加,客观性试题也会大量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思想理论建设
1.“文革”后,针对“两个凡是”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指导方针、工作重心等若干方面作出了重大决策。
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6.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等。
7.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等重要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均与党的正确政策有关。回忆过去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决策失误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正反两方面史实证明: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二、社会经济建设
1.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党和政府在经济领域进行一系列整顿,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有所发展。
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对内改革。
(1)首先在农村开始,先在安徽、四川试点,然后全国实行,于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旧体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4.对外开放。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2)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年,开放天津等十四个沿海城市。
(4)后来,设置沿海经济开放区。
(5)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这样,在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经济建设的成就突出。
改革与发展是统一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二者紧密结合,互动共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社会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就不可能腾飞。加速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是改革的惟一目的,离开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则改革毫无意义。
三、民主法制建设
1.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2.政策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三十二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3.实践上拨乱反正。受迫害的党、政、军机关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得到平反,纠正了一些错案。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党派恢复了活动,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①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健全和完善,为党的工作重心——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保障。②在新时期,思想理论建设是指导;社会经济建设是中心;民主法制建设是保障。只有三者的和谐和发展,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四、祖国统一大业和民族关系
1.祖国统一大业
(1)方针:“一国两制”。
(2)进程:①1997年7月香港回归;②1999年12月澳门回归;③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缓和。
(3)障碍: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的发展;②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4)前景: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统一是一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凡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和事物均应予以肯定。世界史上维护国家统一的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均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历史潮流。
2.民族关系
(1)政治方面。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②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进行民主改革,消灭了阶级压迫。1958年以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④选派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孔繁森是其杰出代表。
(2)经济方面。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②人民政府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民族经济。在城市,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大部分地区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3)文化方面。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学校和文化中心等。
中国的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特点:①中国的民族区城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五、外交事业
1.政策方面
(1)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外交政策的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的调整,主要包括: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9·11事件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增加了反对恐怖主义的新内容。
2.成就方面
(1)1949年至50年代中期: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出席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会后更多的亚非国家同我国建交。
(2)70年代:1971年,基辛格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1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50年代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3)八九十年代:同周边的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与前苏联范围的各国保持正常关系。90年代,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4)“9·11”事件后,中国加强与国际合作,反对恐怖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苏关系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从中苏友好,到关系恶化,再到关系正常化。这一关系的变化是在雅尔塔体系形成和演变的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其中,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项目 内容时期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积极者,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二、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内容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表现 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 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又急于完成工业化,照搬苏联模式 ①党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②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核心内容 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①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②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 ①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②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①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②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特别提示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检验生产关系的调整正确与否的标准。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
三、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鸦片战争前向中国走私鸦片,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的许多特权并有所扩大。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军事上还无法和其他列强相比,同时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强和扩大其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权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逐步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华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与日本争夺在华利益;一战后,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北洋政府失败后,美国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通过改订新约运动获得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从此在华侵略势力急剧增长。到1931年,美国在各国对华输出商品中占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地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并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获得在华特权。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1950年,派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对中国的邻国朝鲜、越南发动战争,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路上,一波三折。
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特别提示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1976年“文革”结束至现在,历经30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世界历史的主要大事
(1)美苏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世界经济的发展。①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转的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区域化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在此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②美国经济于1982年底开始复苏;90年代增长加快。日本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③亚洲经济发展迅速。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持续增长;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1.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
西方有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亚洲类型有三个特点:第一,经济改革优先于政治改革;第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穷得多;第三,在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起步时多数人口从事农业,在工业产品中,多数来自于中小工业。国内有学者认为,还可以加上另外三个特点:第一,从苏联学来的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所起作用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作用最大的仅限于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即工业化了的部分,而对分散的农业和小工业,控制的程度就
要低一些。第二,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比苏联和东欧都要低。1978年的经济体制比 20多年前初步确立时的经济体制在所有制上更为单一化;在经济决策上更为集中化;在经济流程上更为实物化;在收入分配上更为平均主义化;在对外关系上更为封闭化;在经济组织的方式上更具动员的色彩。因此,中国改革前夕的经济带有较多的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因素。如果联系到体制以外的其他因素,诸如经济理论准备之不足以及经济水平低等,那么中国改革起点比较低就更为明显了。
第三,同苏联、东欧相比,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改革以前的苏联和东欧,从总体上来说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属于发达国家,而中国则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在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有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而且在经济发展的转型上有一个从习俗经济或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有一个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当代史最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史学界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应该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为主体,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为开始形成阶段,中共十二大到十三大为基本形成阶段,中共十三大到十五大为丰富发展阶段。另一种意见认为,研究“特色理论”不能割断历史,不应该忽视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因此应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向社会主义转变为起点,或以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为起点。第三种意见认为,理论起点追溯到1956年、1953年、1949年各
有其道理,但不属于“特色理论”的起点问题,而是“特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历史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特色理论”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使这个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发展,形成主题;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这一理论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开,形成轮廊;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这一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是“特色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占有特殊的地位。第四种意见认为,对“特色理论”的认识分歧在于把这一理论和实践探索相混淆。究其实践探索而言,应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究其理论而言,二者有密切联系,应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
3.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关于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1)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确认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主要标志是中共十二大报告的有关提法。(2)1984年10月到1987年10月,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主要标志是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有关提法。(3)1987年10月到1988年9月,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主要标志是中共十三大报告的有关提法。
(4)1988年9月到1992年2月,确认“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但强调计划经济和客观调控的重要性。(5)1992年2月以来,重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的观点,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主要标志是中共十四大报告的有关提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萌芽产生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首次提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设想。八大前后得到深化。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错误时,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探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并意识到价值规律的重要性。
4.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评价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评价,史学界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的政策致使新中国全盘接受苏联模式,助长了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的教条主义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政策导致了新中国闭关自守,在经济上阻碍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第三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方针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而采取的政治方针。它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首先必须站稳我们的民族立场”“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最有利的中国革命的策略”,
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第四种观点认为,“一边倒”不仅仅是因为两党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更不是要充当苏联的附庸。它成功地建立并加强了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迅速取消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特权,同一批国家建立了新型平等的外交关系与贸易往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五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局限性是使我国在一些国际交往中,尤其是对美外交等问题上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总之,“一边倒”政策是利多弊少的政策。
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一度控制和操纵了联合国,把它当成自己称霸世界的工具。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已不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根本原因。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后盾。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国家,经过建国后20多年的发展,国力增强了,在世界尤其在第三世界中的影响扩大了,从而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