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秦汉、魏晋南北朝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2单元 封建大一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秦汉、魏晋南北朝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1.历史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
2.主要表现
(1)政治上: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下来。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至西汉汉武帝时这一制度得以巩固。
(2)经济上:①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④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均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文流。
(4)思想文化上:①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②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思想大统一。③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④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立,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1.历史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的时期。
2.主要表现
(1)政治上:此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2)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3)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促进了民族触合。
(4)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全面兴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奠基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内容较少,只有经济、文化两节是备考内容,所以在历年高考中所占地位一直不是很突出。
1.从题型上看,纵观近五年高考,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比例很小。但在2008年高考试题中,上海单科、广东单科、四川非延考区都出现了材料题形式。2009年全国Ⅱ也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今后应多加关注。
2.从考查内容上看,秦汉时期重点内容为政治史、民族关系、文化方面,且呈上升趋势,知识点的选取2008年以西汉时期为主,特别是西汉与西域的关系从历史、地理两科综合方面考查较多。2009年加强对秦朝时期主干知识的考查,如2009年重庆文综考查秦朝的统治,2009年浙江文综考查秦朝的文字等。这一单元高考考查的空白点依然很多,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今后应多加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集中在经济史和文化史中。在经济史方面,2009年宁夏文综考查了均田制,2009年江苏单科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在文化史方面,2009年全国Ⅰ考查了南方文化的特征。此外,四川文综注重对魏晋时期社会生活的考查。应加强对此类知识的训练。
3.从考点分布上看,本单元考点分布细微,如2008年上海单科的《汉书》;2009年福建文综楚汉之争发生的时间;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方面的成就、均田制、社会生活等。因此,今后复习应立足于基础,不要拘泥于形式,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识记与认识。
4.从难易程度看,本单元考点难度适中,没有偏题和怪题出现。
1.从考查内容看,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位特殊,理应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但2008年只有上海单科、广东单科、海南单科涉及,这与本单元在学科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2009年对秦汉时期的知识考查有所加强,全国Ⅰ、全国Ⅱ、重庆、浙江、福建等都有所考查。因此,今后的备考中也应加强对这一单元主干知识的关注。
2.从命题角度看,本单元仍将是今后的命题重点。秦汉时期首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许多政治、经济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秦朝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二世而亡,这又为后世提供了教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命题重点仍将集中在经济史和文化史方面,应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复习。
3.从题型上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初步发展,对外贸易局面的开创,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汉文化成就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文治武功活动,江南经济的发展,异彩纷呈的魏晋文化等都是很好的命题素材,尤其是材料解析、问答等主观题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很大。因此备考中仍需关注本单元细化的知识点,在加强学科内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也应加强其他形式试题的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秦汉时期
1.政治上:制度和政策的演变
(1)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巩固。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此制度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②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行政制度。其中,在地方,秦朝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郡县制,至西汉中期统治者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取消了这一制度。③汉武帝时实行了比秦朝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和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2)封建统治思想的演变。①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加强镇压,实行暴政;②西汉初年,推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③西汉武帝开始,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秦汉时期在政治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方面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制度。此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些在当时无疑起到了统一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
2.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本内容为阅读内容,未列入考试范围。)
3.民族关系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
(1)与匈奴的关系:时战时和。先后出现了“和亲”、兵戎相见与和睦相处的局面。其中,双方的“战”是兄弟民族间的内战。
(2)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友好往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有效管辖是双方关系的突出特点。
(3)与西南夷的关系:汉武帝时,在西南夷地区设郡;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4)与越族的关系:越人总称“百越”。其中,汉武帝在南越设郡进行管辖。
秦汉时期的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虽然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民族友好始终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形式主要有战争、和亲、大规模的迁徙、招抚、设置特别机构等。
4.对外关系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1)与亚洲国家的往来。
(2)与欧洲国家的往来。
(3)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
两汉时期,我国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开始突破东亚,走向世界。其间,世界文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如佛教的传入;中国文明开始影响世界,如中国的丝绸远销欧洲。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休,南北对峙。
虽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国家分裂,但统一依然是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于这一观点,我们再结合该时期的历史史实去发现其中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主要包括:(1)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向边地的扩展;(2)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已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4)局部统一的实现;(5)士族势力不断衰落。
2.经济上:江南经济持续发展,北方经济破坏和恢复交替出现。江南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农业方面;这一时期的北方经济得以恢复。这一变化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社会秩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密切相关,因此,社会的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在北方尤为突出。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最本质的特点是少数民族在与中原汉族的交往融合中,开始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
4.文化上:突出地反映出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特征。主要内容包括:科技继续发展;思想方面儒、道、释相互渗透,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文学承上启下;艺术领域光彩斑斓,成就辉煌。这一时期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
文化现象的出现绝非是孤立的,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其中保存了许多畜牧业方面的宝贵资料;再如《木兰辞》反映了当时战争频繁的情况。
一、秦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作为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秦汉开创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①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通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②“汉承秦制”,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有所损益,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③东汉初,扩大尚书台权力,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④中央集权一度被破坏:由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导致了七国之乱;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这些因素导致了统一局面的破坏和中央集权的削弱。但从整体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定并开始完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古代国情的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2)其他开创性制度:①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制度进一步发展,州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域。②汉朝实行的察举制,是重要的选官制度。③两汉实行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封建国家管理百姓的制度。
二、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的联系加强,同时也采取了多种形式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主要有:
1.战争:秦朝派蒙恬攻打匈奴,夺回河套等地区,汉高祖反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东汉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北匈奴。
2.和亲: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具有被迫性质,而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细君公主和亲乌孙王则是加强与周边民族联系的表现。
3.设置机构:秦朝在岭南设立三郡;西汉在西域设西城都护,东汉时重置西域都护;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4.册封: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册封了一系列王侯、邑长等。
三、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
古代人口流向有两类: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
1.第一种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
(1)主要原因: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特点是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进攻而进行。
(2)概况:战国末年,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南下,秦、赵、燕筑城墙抵御。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西汉初,匈奴大举南下。西汉长期以和亲政策绥靖边境;至汉武帝时,反击匈奴取得胜利。东汉时期,匈奴和平南下,与汉族杂居相处。西晋后期,鲜卑、匈奴、羯等少数民族南下。
2.第二种流动的主体是汉族。
(1)主要原因: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少数民族进攻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导致北人大量南迁。
(2)概况: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
3.人口迁移的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渐趋合理;北人南下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1.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恰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为前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皇身上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2.关于汉民族的形成
汉族,是与汉朝密切相连的。对汉民族的形成,史学界长期存有争论。在“文革”前,对民族理论和汉民族的形成,都未摆脱斯大林理论模式的影响,无大的进展。“文革”后,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研究再度兴起。大家首先对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进行了分析。其实,苏联学术界早已突破了斯大林的框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民族是各种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
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民族”的存在,是毫无疑义的。汉民族形成于秦汉的观点,已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
对汉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史学界也有争论。有人主张四阶段说。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是汉民族形成的准备阶段。经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到秦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即汉民族。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经过民族迁徙与交流,到隋唐出现了面貌焕然一新的汉民族。第三阶段,宋辽夏金元,是第三次民族大融合。主要在边疆地区进行。第四阶段是清代,是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有人提出了三段说,即有先秦的“夷”“夏”之辨而后有秦的民族统一,汉继之;有魏晋南北朝的“胡”“汉”之别而后有隋的民族统一,唐继之;有辽、金、西夏的三朝鼎立而后有元的民族统一,明清继之。
3.汉匈和亲政策的评价
史学界对此政策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肯定说。这种政策,不论是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还是一种策略手段,其结果都导致了汉朝和匈奴间、汉民族与匈奴间的和好关系,有利于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有人说,当时中原农业和草原牧业两种经济交往,确定战争与和亲的方式;与战争政策相比,和亲政策更有利于两种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第二,否定说。认为和亲政策,企图换取边境暂时的安宁,使匈奴愈益骄横,连年骚扰边郡,两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应急、权宜、妥协的消极政策。第三,具体分析说。两汉和亲的效果和作用,主要是取决于两汉国力的强弱,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古代的民族间的交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是甜美和谐的。
4.关于汉代儒法关系问题
汉代儒法关系,实则是这两种思想在汉代统治思想中的关系。史学界有两种观点:第一,儒法合流说。董仲舒将儒家的经义附会到汉代的刑法中,使二者合流了。也有人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思想糅合法家和道家及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一套外儒内法的新的统治思想体系。第二,儒家取代法家说。有人认为,从汉高祖到景帝时,主要采取了法家的思想和主张,同时以儒术补充。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两种观点都强调了法家和儒家思想在汉代都是统治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5.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评价
北魏均田制,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占重要地位,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学者所关注,主要有两种观点:
(1)充分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均田制构成了北魏土地关系的主体,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总体上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但以均田思想为指导的均田制,也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2)评价不能过高说。这种观点认为,北魏均田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没有把土地授给农民。均田制的实施,使大量的从各方面俘虏的不同民族人口一律强迫进行农业生产,这对鲜卑人来说,对其他落后部落来说都有进步推动作用;但其对人口的俘掠、屠杀、压迫、剥削,也给所有被征服者带来灾难。
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充分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1)玄学与佛学的相互影响和黑暗统治说。这种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学和玄学的产生,大致具有同样的或类似的阶级根源和时代背景。它们之间,也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思想实质,佛学与玄学相互影响,这对魏晋佛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相互征伐,再加上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自然灾害严重,人民苦难深重。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佛教才得以进一步发展。
(2)封建统治者利用说。这种观点认为,君权神授,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重要特征,所以不是封建政权依赖宗教,而是宗教依赖封建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全社会都需要佛教,这就构成了封建帝王利用佛教的现实基础。佛教本身与封建政治的一致之处为封建帝王利用宗教提供了可能性。从本质上看,佛教是封建政权能够利用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佛教又有为封建政权服务的自觉性,利用佛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往往导致对佛教的提倡。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长期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但近年来随着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深入,对此时期的历史地位又重新进行了估计和评价。新的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两大经济文化高潮的准备时期。具体表现为:自东汉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向长江流域、陇西地区、河西地区、东北地区扩张,经济区域分布更合理。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丰富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开创了中原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好风尚。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在魏晋南北朝已略见雏形,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日趋衰落,庶族寒人逐步兴起,考试慢慢经常化,成为科举制度的先河。这一时期,军事制度和地方机构也有变化。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科学文化的进步引人注目。总之,在这一阶段封建生产关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才有隋唐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