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6单元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6单元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外国列强的侵华
1.军事上,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2.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中俄《瑗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部分丧失了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3.经济上,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成为列强的首要目标。
4.文化上,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宗教特权,加强对中国的宗教侵略。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②政治上,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为主要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③列强在华势力上,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④列强在华关系上,以相互勾结为主。
1.中华民族的抗争
(1)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领导了中国的禁烟运动和广东沿海的抗英斗争;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都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
(2)太平天国运动是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在初期,太平天国打击的主要目标是清王朝,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了最高峰。
2.中华民族的探索
(1)鸦片战争期间,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成为组织发动起义的有力武器。
(3)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主张学习西方,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这一时期,探索和抗争的主要特点是:①探索、抗争的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②探索、抗争的内容停留在“器物”层面,即仅停留在科学技术的层面上,未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高度上。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1.各类赔款折合白银近3000万两。清政府把其转嫁到农民身上,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共开放通商口岸16个,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3.“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屏障,利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领事裁判权”,使外国不法分子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5.“片面最惠国待遇”,强调列强“利益均沾”,使中国无法享受对等权利。借此条约,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时,经常保持相对一致,对中国危害很大。
6.“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列强加大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影响,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7.“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等各口岸自由航行”,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也加强了对内地的侵略,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8.“准许华工出国”实际上是准许列强对中国人口的掠夺,是变相的“奴隶贸易”。
9.“建立教堂和自由传教、游历”的规定,使列强加大了文化侵略以配合军事、经济侵略。
10.中国丧失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9世纪40~6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
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处于蒸汽时代。其重大事件主要有:
(1)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9世纪中期,法国和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商品输出成为列强的迫切要求。在这种国际背景中,落后的中国必然成为列强倾销商品的重要场所,中国的门户必将被列强打开。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落后的中国将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4)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亚洲,其表现为亚洲革命风暴,包括五件大事,其中,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大事之一。
1.中国近代史(前期)基本线索问题
这里所说的中国近代史主要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点问题。“文革”前,以胡绳为代表,提出了“中国革命三次高潮”论,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文革”后,史学界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提出了多种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了毛泽东提出的两个过程说,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也有人提出四个阶梯说,即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存在两个趋
向,一个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标志是列强历次侵华战争,后者标志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还有人提出“一主干两分支”说,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沉沦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是贯穿性的线索和主干;两条分支,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统治腐朽所导致的中国人民反帝的民族斗争和反封建的阶级斗争,另一条是为了反帝反封建而进行的中华民族自身的变革图强。还有人提出资本主义近代化说,即
中国近代化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近代化及围绕近代化所展开的一系列斗争。目前来说,对近代史基本线索的争论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在时间上交叉,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史学界有争论。第一种是矛盾交替说。战前,列强和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暂时尚未激化,国内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战争中,列强、太平天国、清政府三方面相互都有矛盾,但太平天国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成为次要矛盾,民族矛盾则激化起来。战争后期,列强与清政府勾结起来,国内阶级矛盾又发展为主要矛盾。第二种是阶级矛盾为主说。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但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由于国
内外反动派的勾结,使这个矛盾相对缓和了。实际上,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取决于当时矛盾冲突的三个方面:清政府、太平天国和侵略者,而利益之所在是三方矛盾斗争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
3.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
对此问题,历来存有分歧,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耕者有其田说。《天朝田亩制度》实行时的表现就是“耕者有其田”。太平天国后期,是以“实种作准”,即田为谁种就归谁所有。第二,保护地主土地所有权。认为从正面和反面的史料来看,在太平天国的管辖区内,始终是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支持地主收租的。“照旧交粮纳税”实际上是实行清政府征收田租的办法。太平天国一直没有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而基本上保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三,多种政策并存。太平天国并没有一致的土地政策,大体上有三类:均分地主土地给农民,承认租佃土地者所有,维护原有主佃关系。
4.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史学界虽一致认为它是反对清朝统治的农民战争,但肯定的程度不尽一致。
第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不仅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也承担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任务,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种意见认为,它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它只是公开地宣称要推翻清政府,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心存幻想,只是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角度讲是一场革命。
第三种意见认为,它只是一次农民战争,这种战争还上升不到反封建反侵略的高度。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所建立的政权也是封建性的。从近代意义上看,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的纲领只是维护不可能实现的绝对平均主义和小农经济,这种建立在小农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设想谈不上伟大,所以它只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历史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表现
(1)政治领域:①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③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④革命性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⑤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外国资本家开设的船坞和工厂里产生了第一批产业工人;在通商口岸产生了买办商人。
(2)经济领域:①伴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日益涌入中国市场。它既导致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又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生,中国逐步步入半封建社会。②随着列强在华权益的增加,列强对中国以商品输出为特征的经济侵略日益加剧,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船坞和工厂。
(3)思想领域:①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及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注目世界,学习西方,从而萌发了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的新思想。②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都显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
(4)对外关系领域: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本单元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是高考每年都要重点考查的区域。根据多年的高考试题统计看,年年都有考题出现。
1.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居多,有时也有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一般多是跨章节的综合性题目。如2008年上海单科36题对“不平等待遇”的考查属跨章节的综合性题目;2009年全国I17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列强侵华的影响。
2.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特点、纲领的评价和影响,新思想的萌发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始等方面(如2008年全国I13题对徐继畬的考查,2008年全国Ⅱ13题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的考查等;2009年重庆文综19题和上海单科33题分别以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从考点分布来看,2008年着重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及对近代化的影响、不平等条约等内容,且题型、材料和角度都有创新。2009年重点考查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1.本单元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可以和其他单元的相关内容形成专题,共同成为命题的切入点。如两次鸦片战争和以后的其他侵略战争可以构成列强侵华的专题;太平天国运动则可以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相联系而形成民主革命的探索史;新思想的萌发与以后的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共同成为一条近代思想解放的主线;还有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中西碰撞都可作为考查的追逐点。
2.从考查内容上看,高考复习应关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发生的变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及历史地位。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如: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租界等,以及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
3.从命题的趋势看,一是仍会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二是将会通过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逐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4.从题型分析,高考中主观题在本单元命题的可能性较小,跨学科的文综试题将会有涉及,客观性试题可能会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