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外国列强的对华侵略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对世界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加剧了对华侵略。
1.政治上:列强通过控制总理衙门,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至此,列强由直接瓜分中国转向以华治华。
2.经济上:控制中国海关,使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加速了中国半封建化的进程。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剧了对华资本输出,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3.军事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4.思想文化上:西方传教士更加为非作歹。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经济上:列强侵华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②政治上:列强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打击下,由直接的征服瓜分中国转向以华治华;③列强在华势力上:19世纪末,英法的经济实力下降,侵华的优势地位开始动摇,随着美日德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美国,在华势力呈上升趋势;④列强在华关系上:表现为既有争夺,又有勾结。
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这一时期,站在时代前列用不同方式挽救民族危亡的阶级有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农民阶级。同前一时期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生的阶级力量,其抗争和探索方案更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1.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建立近代海军,进行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和军事侵略,但由于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最后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它的破产。
2.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使思想的解放,但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3.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兴起。
4.农民阶级:反侵略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起到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
这一时期探索史的主要特点是:①参加探索活动的阶级阶层比较广泛,有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下层人民群众。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②这一时期的探索史在内容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已经由器物变革发展到制度变革。但实践证明,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三、清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
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通过辛酉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实现勾结。
2.此后,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是中国经济、军事、文化近代化的表现。说明中国开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3.由于帝国主义侵华的进一步加剧,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和好”局面被打破,于是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一直发展到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抗击列强(八国联军侵华)。其间,清政府进行了百日维新。虽很快失败,但在政治近代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完全屈服,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从总体上来看,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由抗争到勾结,最终被完全驯服的一个过程。至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趋于汇流。此后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①要反帝必须反封建;②要想民族富强,必先民族独立。
一、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
1.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衰落。
(2)目的:为了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国门。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新思想”萌发。
2.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1)目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2)结果: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天津条约》《瑗珲条约》《北京条约》。
(3)影响:清政府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外来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向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3.中法战争(该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封建残余势力浓厚,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列强的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刺激了列强分割中国的贪欲。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1)目的:为了保护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利益:用武力实现瓜分中国的企图。
(2)结果:清政府被迫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形成时期同时并存的四种经济成分
这一时期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四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决定了阶级关系的复杂性。
1.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仍继续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是清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准备了市场条件。
3.洋务企业。洋务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这一时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它瓦解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资产阶级随之产生和壮大,推动着中国社会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世界历史处于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其重大事件包括: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主要有俄国1861年改革;1861年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2.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这一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列强的对外侵略方式发生了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民族解放运动主要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具体为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其中,中国1898~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就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
3.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呈现出由蒸汽时代以暴力斗争为主、自发斗争为主、政治斗争为主向电气时代以合法斗争为主、有组织的斗争为主、经济斗争为主过渡的新特点。其主要事件有: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五一”大罢工;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等。
4.国际关系趋于紧张。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加剧: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正在走向战争。
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其中,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如何评价李鸿章
一种观点认为: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他创办的近代海军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实力;两次对外战争的指导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他只是执行者;李鸿章思想上有开明的一面,看到了时代潮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他不能过分苛求。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李鸿章所办企业,均采取封建式管理,他中饱私囊,这些企业不是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它只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他所掌握的近代化军队,在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没能发挥其国防作用;是否增强国防实力主要不是看装备,而是看掌握军权的人,他迎合慈禧太后,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是千古罪人;他既是清朝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决策者;思想上与顽固派没有本质区别。
上述两种观点都认为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封建官僚,他一生所有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欧风美雨”的关系
对此,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大多数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而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主要理由是:
(1)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原有的手工业、商业大部分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在其中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基本被摧毁,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多数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商人、地主和官僚,绝大多数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联系,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出现的为外国势力服务的买办化商人和洋行买办则占了相当多数。
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与资本主义萌芽和外国资本主义都有密切联系,表现为双重的发展过程。其理由主要是:
(1)本来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在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缓慢发展,它破坏了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有些近代企业就是在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纺织业、煤炭业、井盐业、陶瓷业等。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并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这些条件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从外国输入机器设备建立起来的近代工业企业要移植成功,就要有适合其生长发育的条件,有些条件正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做了一定准备,如训练工人、发展交通、开辟市场等。
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洋务派与维新派是相互对立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不存在继承关系。维新派有明显的民族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则带有严重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两派都有学习西方器械技艺的共同点,并曾相互容忍过。但维新派并不以学习西方的器械为满足,而是要求把变法扩大到政治领域中去,并在全国掀起一个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洋务运动巩固了旧的封建统治,维护了半殖民地体系,促成了早期官僚资本和早期买办官僚资产阶级,是一条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反动路线,不可与戊戌变法同日而语。
第二种观点认为: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是继承的关系。中国近代工业是在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基础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从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意义讲,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戊戌变法前的洋务思想的许多观点为维新派所接受,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并准备了人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历史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2.主要表现
(1)政治领域: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19世纪70~9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又出现暂时的“对抗”。1901年,以《辛丑条约》为标志,外国侵略势力彻底征服清政府,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此列强的侵华政策由征服瓜分演变为“以华治华”,中国中央政府完全半殖民地化。②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壮大,领导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2)经济领域:①外国经济侵略扩大,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③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兴办洋务企业,中国的经济近代化由此开端。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19世纪末有了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在“向西方学习”的层面上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由“器物”到“制度”。中国思想界走过了一个由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的发展历程。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4)教育领域:封建教育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具体变化有:①出现新式学堂,以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为代表。②教育内容中增加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除培养后备官僚外,还培养了其他方面人才。
(5)对外关系领域:①清政府逐渐放弃了抵抗,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②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并于1901年改为外务部。
本单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的开启时期,知识容量大且地位突出,在高考中的地位异常重要。
1.从题型看,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跨学科综合题等。如2008年全国Ⅰ14题、15题,全国Ⅱ14题等选择题,2008年北京文综37题跨学科综合题,2008年山东文综27题材料解析题等;2009年北京、天津、重庆、浙江、福建、江苏、广东、上海等地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了本单元内容,而福建文综和广东单科又以材料题形式考查了本单元内容。
2.从考查内容看,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都有涉及,高考命题集中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等知识点上。如2009年天津、浙江、福建等地文综和上海单科集中考查了戊戌变法,北京、天津、浙江文综和广东单科、上海单科及广东文基又突出考查了这一时期的思想主张和成就。重庆、福建文综和广东文基重点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
3.从考点分布看,2007年的高考,不论是全国命题还是地方命题,不论是大纲还是新课标,都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点考查,形式多样,触角广泛;2008年高考对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及企业,近代教育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考查;2009年集中考查了戊戌变法、列强侵华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的思想成就。如福建文综47题考查对“戊戌变法的认识”、上海单科考查“公车上书”、北京文综17题考查“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浙江文综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重庆文综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福建文综考查“列强侵华对经济的影响”等。
1.从考查内容上看,第一,近代化的主题会突出,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进行纵深考查。第二,外国列强的侵略不能忽视,一次次的战争、一个个的条约及对中国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也都会不间断的出现。第三,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新生力量的发展都将继续被关注。
2.从命题趋势看,未来高考将会注重综合性,跨学科、跨单元进行广泛综合联系将是一个方向。命题切入点将会更灵活多变,设问方式新颖,理论含量可能会较高。本单元内容极易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沿着某一脉络的发展规律去考查,链接古代,辐射现代;初步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与时政相结合,极可能会加强对当今史学关注的热点,即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等知识的考查比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