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8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8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历史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
2.主要表现
(1)政治领域:①帝国主义采取“以华治华”的统治策略,先后把清政府、北洋军阀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加深;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的矛盾;③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壮大;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替改良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⑤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领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发展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领域: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②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思潮。
(4)教育领域: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
(5)军事领域:训练新军。
(6)社会生活领域:提倡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
本单元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时期,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1.从题型上看,考查的题型比较全面,但是选择题居多,问答题偏少,所考查的问答题多为包括单元知识的综合性题目,创设的情境新颖,问题的切入独特,并且大多联系实际。如2008年海南单科29题以材料题形式考查了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009年重庆文综、广东单科、广东理基和上海文综都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了本单元内容,福建文综和宁夏文综都以材料题形式考查了“对孙中山的评说”。
2.从考查内容看,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列强加紧侵华、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论战、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特点及反动措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近两年也备受关注。如2008年全国Ⅱ15、16题考查了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分歧和辛亥革命等内容;2009年广东单科7题、江苏单科6题和山东文综11题都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重庆文综17题考查了清末“新政”。
3.从考点分布看,2007年以民族资本主义、辛亥革命及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主要舞台,以民主革命为主旋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查。2008年又突出了对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论战、辛亥革命、民族资本家张謇等的考查。2009年集中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对孙中山的评说及清末“新政”和社会生活。
1.从题目类型看,本单元考查题目类型全面,既有知识型的又有综合型的,并且逐渐出现向分析、对比、评论等高难度、深层次能力型过渡的趋势,应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2.从创论情境看,本单元创设的情境日新月异,越发和国际接轨。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有意识地把本单元知识放到世界的背景下去理解与认识。
3.从考查内容看,除传统重点内容外,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近代化是现今世界热点问题,故本单元仍将是目前高考命题的关注点。因此,需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另外,在未来的高考中务必要对新课标的逐渐推开这一现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新情境、新材料、新视角将成为主色调,尤其对民主革命的考查将继续保持生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外国列强的侵华
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了侵华的新阶段,确立“以华治华”的统治策略,以清政府这个驯服工具统治中国人民,获取在华利益。
2.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一方面破坏中国革命,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侵华工具;另一方面,趁中国政局不稳,加紧侵华,骚扰边疆。
3.袁世凯死后:列强又扶植大大小小的军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在侵华关系上,19世纪末形成的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开始出现瓦解,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矛盾激化。②在侵华方式上,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先后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③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放松,政治侵略加强。
二、中华民族的抗争和探索
1.政治领域: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一系列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1)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很快被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2)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领导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段的护法运动,但仍未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正确的出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
2.经济领域:以张謇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实业救国”的运动,大力发展实业,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这种实业救国只能随着一战的结束而昙花一现。
3.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在中国走何种救国道路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结果是君主立宪失败,民主共和走不通。这些探索虽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告诉中国人民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方案不符合中国国情,此路在中国行不通。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寻找新的道路。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被称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
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次高潮
阶段 时间 历史条件 主要表现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②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①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②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和资产阶级诞生
阶段 时间 历史条件 主要表现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②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912年~1919年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为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②一战中,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①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过去的半个世纪。②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特别提示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线,全面了解它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舞台上不同阶段不同表现的原因,在把握史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 宣传手段 内容 影响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展开了论战 ①要不要维新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5~1907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进行论战 ①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②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③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1919年 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彻底批判 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三、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
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除义和团外)。
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其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看到了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
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学立宪到学共和(即所谓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具有继承性。
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例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但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质变。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要反对封建统治。
5.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反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是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反帝与反封建的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
1901年至1919年,历时18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和德国发展迅速;英国和法国发展相对缓慢;俄国和日本有了较快的发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亚洲、非洲和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称为亚洲的觉醒,中国的辛亥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非洲出现了以埃及、埃塞俄比亚为代表的反帝斗争;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为代表。
(3)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1903年列宁主义的诞生、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就。
(4)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不断激化,由此形成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并最终酿成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新军的性质和作用
新军是在清末“新政”实施过程中按新式方法编练的军队,完全采用洋操训练和使用洋枪洋炮,到清朝灭亡之前共练成14镇新军。对于新军的性质和作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1)新军虽然采用资本主义式的编练方法和武器装备,但其本质上还是清政府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镇压人民革命是它的主要职能。辛亥革命时期,新军之所以日趋革命化,成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生力军,并非是由其编制、装备等条件所决定的,而是由革命形势在全国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长期艰苦工作所促成的。
(2)新军虽然是清政府控制下的一支武装,但其内部构成已决定了它接受并转向革命的进步性,促使它可以在辛亥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从新军士兵的基本状况看,无论是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还是走投无路被迫投军的小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受害者,这就决定了他们有反抗帝国主义统治和清朝封建压迫的革命要求。如果没有新军的进步因素,革命党人的思想和组织发动工作是不可能产生效果的。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对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评价关系到对整个辛亥革命的评价,史学界目前有三种观点:
(1)三派联合,革命派居领导地位说。这种观点认为: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革命派在其中居于领导地位,但立宪派、旧官僚有相当大的实力,并控制大多数独立省份的地方政府,牵制着身为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孙中山。
(2)资产阶级革命政权说。这种观点认为:一个政权的性质,取决于它由哪一集团掌握和它所实行的政策。临时政府中,革命党人占主要地位,政权基本上掌握在他们手中,临时政府的宣言、法令、措施和《临时约法》都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所以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革命派与立宪派联合,立宪思想占优势说。就临时政府的领导者和参加人员来说,它是一个资产阶级占主体的政权,但占优势地位的思想却是资产阶级立宪派思想。
3.孙中山的让位问题
对孙中山的让位问题,大致有五种不同的意见:
(1)妥协论。这种观点认为,孙中山原本反对南北议和,想把革命进行到底,但是在内外夹攻下,面对革命力量的涣散状态,孙中山无能为力,只好妥协让位。
(2)必然论。这种观点认为,孙中山让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主观方面看,同盟会已经分崩瓦解,内部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不能再担负革命的领导责任了。从客观方面看,帝国主义列强、袁世凯从外部,立宪派从内部,对革命派施加各种压力,迫使孙中山让位,孙中山无力改变这种局面。
(3)策略论。此派认为,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其革命的战略与策略。武昌起义后形势复杂,资产阶级不但没有足够的能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内部反而有分裂的可能。孙中山为避免出现分裂的局面,避免帝国主义干涉和瓜分中国,决定革命分两步:第一步,是用和谈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步,健全与发展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职能,使封建势力要么向资产阶级转化,要么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失败者。
(4)有利论。即利于推翻封建统治。因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可以通过让位,促使袁世凯协迫清帝退位。此举也体现了孙中山忠于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的崇高精神。
(5)选择论。即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和革命党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了资产阶级本身选择了袁世凯,抛弃了孙中山。因为武昌起义后,由于种种原因,在当时的革命力量中,普遍地存有一种借袁世凯之力推翻清王朝的心理状态。
4.关于袁世凯的评价
对于袁世凯的评价,传统上基本是否定的,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有人认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其积极作用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其就任总统和所实行的内外政策,也都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的。甚至对于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和复辟帝制,也有学者表示了理解。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主要看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顺应历史潮流起推动作用,还是逆历史潮流起阻碍作用。依据这一标准,纵观袁世凯一生的主要活动,可以说他是一个善于搞两面派阴谋和玩弄权术的封建官僚和军阀。清朝晚期,袁世凯出卖维新志士,残酷镇压义和团运动。后以实行“新政”为名在天津小站练兵,成为北洋军阀首领。辛亥革命后,在列强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北京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独裁统治。此后,他对外投靠列强,出卖国家权益,如出卖盐税等主权,换取五国银行团的“善后大借款” ; 发表
《中俄声明》,丧失了外蒙古的领土主权;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日本支持他做中华帝国皇帝的条件。对内则实行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如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和解散国民党;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修改《大总统选举法》,当上终身总统,进而复辟帝制,当上“洪宪”皇帝等。虽然袁世凯投机革命,客观上有利于清王朝的灭亡,但从总体上看,袁世凯是个逆历史潮流的典型的反动人物。
5.关于辛亥革命的下限问题
关于辛亥革命的下限,传统观点是1912年4月1日,即以南京临时政府的结束为界标。近年来史学界又有如下新观点:
(1)以二次革命的失败为标志。理由是:①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革命派还掌握着南方数省地方政权,同盟会及后来的国民党仍是全国最大的合法政党,在立法机关中尚占多数,北洋军阀的统治还未完全确立。②革命派仍坚持民主共和的原则、立场,坚持斗争,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③二次革命失败后,革命派掌握的军队被摧毁,控制的地区丧失,北洋军阀政权完全确立。
(2)以1915年袁世凯称帝为标志。理由是:①袁世凯上台后,国家政权形式仍是资产阶级共和制。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发生质的变化,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袁世凯政府中任职。③民族工业有较大程度发展。
(3)以护法运动的失败为标志。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力量仍然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展开斗争,其中包括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战争仍然是革命与反革命、民主共和与独裁专制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