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政治方面
1.社会形态不断演进。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伴随着奴隶社会的到来,社会政治制度产生,最典型的是西周分封制;伴随着分封制的崩溃,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县制在秦国推行。
3.政权性质不断进步。政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其间,历经夏、商、西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政权的性质由奴隶制政权发展到封建制政权。
人类文明的演进,反映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进过程。人类文明之所以发展,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经济方面
1.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突出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上: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铜器时代是奴隶社会;铁器时代是封建社会。
2.三大经济部门的形成
(1)农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农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这一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田水利的兴修和奴隶制度的保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战国时期,以“重农抑商”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农业经济开始确立,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封建制度的确立为其提供了政治支持。
(2)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手工业生产首先出现在原始社会的制陶业和麻织业等部门;夏、商、西周三朝青铜制造业独树一帜;战国时期冶铸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3)商业的形成和发展。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交换随之产生;夏、商、西周三朝的商业、交通和城邑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期,中原市场形成。
3.生产方式的发展更替。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形态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至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其间,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是向封建生产方式过渡的开始。
政治方面的一切变化源于经济的发展,即“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反映”,反过来,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文化方面
1.夏、商、西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天文历法、医学、《尚书》、《周易》等,是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异常繁荣
(1)这一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家。
(2)天文、历法、物理和医学等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3)文学艺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4)战国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代表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局面,在我国思想学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复习文化史,必须掌握和理解“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基本规律。如: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成就突出,与当时的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②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是当时大动荡局面的直接反映,如春秋战国诸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人们从战争中总结经验,探讨作战方法,出现了闻名于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③对于春秋战国大动荡局面,人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导致“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先秦时期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1.孔子
(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3)“和为贵”。
2.孟子
(1)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3)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墨子
(1)“兼爱”。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
(2)“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2)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作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2.不同点
(1)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时间相距近千年,地处西欧与东亚。
(2)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铁器时代,西欧处于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3)新思想的阶级性质不同。中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西欧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
(4)主要打击的对象不同。中国的斗争矛头是奴隶制残余;西欧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封建天主教会。
1.对西周分封制的评价问题
对西周分封制的作用问题,史学界分歧较大,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进步作用说。有人提出:“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其作用远远超出了预期的“以藩屏国”与“以亲屏国”的作用。其作用有:(1)在边陲地区建立了地方政权机关,实现了周王室及诸侯国对其所占领地区的有效统治。(2)加强了诸侯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3)使诸侯国社会历史迅速发展。有人集中概括分封制的作用:第一,建立藩屏,卫护王室;第二,稳定政局,镇抚各族;第三,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有人对学术界长期流行的“分封制是中国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特征”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分封制出现甚早,殷代已有,至魏晋之际一度沉渣泛起,西周推行分封制,同郡县制一样,都是巩固王朝统治的一种政体。”
第二,有消极作用说。有人提出,分封制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的现实,对有效稳定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统治,无疑有积极作用,但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1)分封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维持亲亲尊尊的局面,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作用必定被减弱、破坏。(2)分封制形成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一种局部(诸侯等的封地)脱离整体(王室)而独立存在的国家结构形式。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一致时,局部会依附整体,而局部力量增强且与整体有矛盾后,则会发生抗衡而脱离整体。西周末年的历史就是如此,“诸侯不朝,相伐,天子不能制”。春秋战国时,诸侯强大,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成为诸侯的附庸,形成多“中央”的局面。总之,史学界对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应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深入探讨。
2.关于“初税亩”问题的探讨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经济制度变革的集中体现,史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分歧较大。郭沫若认为,“初税亩”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它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公田和私田所有权的合法,并一同收税,这表明地主阶级正式出现。近年来有人对郭说提出异议,认为“初税亩”只是增收一部分实物地租,既没有出现地主阶级,更未发生社会变革。也有人认为,“初税亩”不是承认土地私有,并没有废除井田制,只不过是一次税收的增加,不是一次土地改革。
3.关于战国变法运动的性质问题
对此问题的探讨,直接涉及各国社会性质及阶级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史学界对此问题有两种观点。杨宽等人主张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后变革说。杨宽说:“在三晋、齐、楚、秦等国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权后,都利用政权力量,不同程度地实行变法。”还有人认为这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武装夺取国家政权后所进行的社会改革,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另一部分人主张变革后地主阶级掌权说。他们认为变法不是地主阶级在夺权后才开始改革社会的变法运动,而是改革社会的变法运动使地主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本质上改变了上层建筑的性质,自下而上地完成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有人详细论述了这一进程,认为春秋时代奴隶制进入衰落阶段,井田制破坏,封建生产关系萌生,各诸侯国上层建筑已无法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相适应,各国为解决以上问题而进行了变法。
赵国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有的国家推行“因能而授官”,将奴隶主贵族势力从政权中清除。秦国设立县制和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政体,使国家从地方到中央的军政大权集中于国君一人手中。还有的国家“燔诗书而明法令”,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变革。以上改革,不仅从政治上使地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而且还建立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体,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主张以法为教。这些说明,是变法运动改变了中国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
4.关于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但二者孰多孰少,学术界对此却存在着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基本上是积极的,其形象和言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孔子的思想可以使未来的华人社会,避免在一个异性化的世界里失去人的本性。中华民族性格中那种重视现实、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那种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都可以追溯到“仁学”的影响。但是旧中国国民身上的麻木不仁、闭关自守、息事宁人、奴隶主义等弊病也与“仁学”有关。孔子思想始终是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严重阻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原始社会时期(略)
二、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476年)
1.历史特征: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和衰落时期。
2.主要表现
(1)政治上: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历代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末年出现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日益动摇。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4)思想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和先进,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1.历史特征:是奴隶社会进一步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2.主要表现
(1)政治上:先后历经100多年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本单元是中国古代史的起始阶段,内容多,跨度大。高考试题年年都有涉及,题量较多,多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考查对象,但知识点重复率较高。
1.从题型上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也出现了材料解析题,如2009年浙江自选考查商鞍变法及其影响;2009年广东单科考查了孔子的思想。
2.从考查内容上看,纵观近五年的高考命题,对这一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方面。突出了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头的先秦诸子百家的考查。如2009年广东单科,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等。
3.从考点分布上看,考点分布广泛,但重点突出。对先秦时期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考查较多。如2009年北京文综考查分封制,2009年宁夏文综考查先秦政治制度及其影响,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考查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在强调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华文化发祥时期的先秦,更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中心。另外还需关注一下先秦时期的历史常识,如2007年全国I考查谥号,2008年全国I考查阴阳方位,2009年全国I考查姓氏的来源等。
4.从难易程度看,本单元试题难度适中,如2009年全国I和全国ll的12题都是考查姓氏的来源,2009年北京文综的12题考查分封制,学生只要认真审题,都不会失分。
1.从考查内容看,对本单元的考查仍将以细化的知识点为主,在2011年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记忆。
2.从命题角度看,本单元的内容在近五年考试中复现率很高,如2007年广东单科、2007年全国Ⅱ、2008年四川非延考区、2009年广东单科等都涉及了儒家思想。这说明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和重点问题,因此在2011年的备考中应注意多角度、多形式的理解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改革、变化、经济政策调整等内容。
3.从题型看,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进行命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在2011年的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研究史料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