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新中国的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2)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意义及为巩固新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理解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的作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严峻的经济形势;(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及为此采取的措施;认识国民经济在1952年得以恢复的原因、意义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大体过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特点;认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历史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正确评价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新中国的成立
条件 ①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基本胜利;②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③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④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准备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会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标志 1949年10月1日,召开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并举行了开国大典
意义 ①国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②国际: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斗争
政治形势 ①部分国土尚未解放,国民党特务、土匪破坏活动猖獗;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朝鲜战争,武力威胁中国安全,并干涉中国内政;③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制度尚未彻底废除
巩固政权的斗争 解放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到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这样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其中云南、西康和西藏等地区得到了和平解放
巩固政权的斗争 抗美援朝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爆发 1950年夏,美国以武力干涉朝鲜内部事务,组成“联合国军”侵略朝鲜,并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概况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1953年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 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巩固政权的斗争 土地改革 原因 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概况 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特点 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意义 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巩固政权的斗争 镇压反革命运动 原因 蒋介石集团遗留下来的反革命分子进行破坏活动,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气焰更加嚣张,影响了人民政权的巩固
概况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上肃清了大陆的反革命势力,同时取缔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丑恶现象
意义 使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秩序得到稳定
对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措施的综合认识
建国初期,新政权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剿匪作战、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1)体现了当时的两大任务——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并且,巩固政权有利于恢复经济;恢复经济是从根本上巩固政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体现了两种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打退资产阶级不法分子的进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3)体现了既定的工作重心——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4)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各种阶级、各种经济成分并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例1】 (北京市海淀区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土改的目的是彻底消灭土地私有制
B.土改建立起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C.土地改革所打击的是封建地主阶级
D.通过土地将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解析】 土改后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解放了生产力。所以此题应选C项。
【答案】 C
严峻的经济形势 原因 ①长期的战争;②帝国主义的掠夺;③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
表现 国统区经济趋向总崩溃,具体表现为: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建立国营经济 措施 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同时使官僚资本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作用 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②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原因 投机商人乘国家财经困难之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
稳定物价 目的 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人心
斗争 从1949年4月到1950年春开展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特点 经济手段(市场调节)、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
结果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统一财经 目的 解决中央财政困难
措施 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解决当时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现象
结果 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经开始好转
合理调整工商业 原因 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经的根本好转起重要作用
内容 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作用 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恢复发展生产 农业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工业 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内容:民主改革废除了旧的各种压迫工人的制度,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生产改革废除了不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作用: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工人普遍开展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表现 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影响 ①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权的巩固;③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保证:④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的主要特点
始终坚持以稳定经济秩序为目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争取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相结合;采取统一战线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例2】 (2009·北京东城区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改善民生为直接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是( )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
C.发动“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D.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改善民生为直接目的”。A项措施有利于人民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经济基础。B项措施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措施打击了不法商人和资本家,稳定了全国物价,使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D项措施纯洁了干部队伍,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1)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时期。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内容: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主体,“三改”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的制定
(1)依据: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制定,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重大步骤。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实施:“一五”计划公布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到1957年“一五”计划指标超额完成。
(2)超额完成的表现
工业: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农业: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
人民生活: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工业劳动模范有王崇伦、赵梦桃等,农业劳动模范有李顺达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1)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步进行,其本质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
(2)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
(3)提出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发展计划,即三到五个五年计划,这表明当时在发展经济和社会改造方面实行稳步前进的方针。
【例3】 (2009·北京东城5月)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百年纪事”新闻史料巡展活动即将举行,展览分六部分展示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即“红色起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开国十年、改革开放”。展览第五部分为“开国十年”。1949年时,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1952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到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了48%。对这几个新闻数字的说明,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A.中国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中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得到合理调整
【解析】 此题考查了知识的迁移能力。题干所述情况在1957年的变化主要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的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本题选C。
【答案】 C
1.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根本原因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严重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直接原因是粮食问题日趋严重。
政策方针: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步骤: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大致与农业合作化的步骤相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成为必要。
政策和方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在改造方式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步骤: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2.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 1954年秋,在北京召开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影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全国最高权力机构,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根本体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①规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②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④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及其历史教训
由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化或片面化的理解,加上缺乏实践经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全部取消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这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再加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缺乏内在推动力,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经济改造的完成而被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中。这种体制忽视了价值规律、市场调节的作用,限制了各级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混淆了集体经济所有制的层次划分。这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合理解决,其弊端日益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问题的解决才取得了重大进展。
【例4】 (2009·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示范校质量检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一五”计划已经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本题正确选项应为D项。
【答案】 D
热点 新世纪的重大战略——“振兴东北”
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东北,曾经为我国工业与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相比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百姓富足,京津唐地区的加速发展,东北明显落后了。
自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
今后一个时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将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科技创新基地、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朝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
考点链接
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而这些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国防工业基地,东北同时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很大的困难。
2003年9月,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目前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及东北的发展情况,学习中要注意与“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的建设成就进行对比,分析建国以来东北工业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2003年9月,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目前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及东北的发展情况,学习中要注意与“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的建设成就进行对比,分析建国以来东北工业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样题】 “一五”计划期间在东北地区取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包括 ( )
①第一汽车制造厂 ②沈阳第一机床厂
③无缝钢管厂 ④大庆油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一五’计划期间”这一限制条件。“一五”计划在1957年超额完成。而大庆油田虽在东北地区,却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建成,故可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 C
变式·预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
(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地区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答案】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措施: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利用苏联的帮助,建立钢铁、汽车、重型机械等重工业企业。
(2)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物产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1.(2008·全国文综Ⅰ·1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确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分析理解能力。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A项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完成;B项错在“彻底”,只能说基本被清除;D项错在时间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时间为1954年而非1949年。答案为C。
【答案】 C
2.(2008·江苏历史卷·9)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注意从连环画的注释中抓住时间是“1953年”这一关键信息,其次从连环画的正文中抓住“老孙归社”这一信息理解。结合1953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的信息,可知“老孙归社”是指老孙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 A
3.(2008·广东历史卷·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分析比较不同历史文件或历史现象时,要注意运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区别两者最根本之处在于其性质不同,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而《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答案为D。
【答案】 D
4.(2007·广东历史卷·11)《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解析】 C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D项“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是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确定的;A、B两项比较,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5.(2007·宁夏文综卷·35)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 )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新中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是为了平抑物价、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这一政策的作用是“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答案】 A
6.(2007·上海(共同)·2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上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即是以荣毅仁为代表的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答案】 A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任务的完成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通过人民解放战争,到1949年9月,已经将国民党反动派这一代表封建大地主和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代理人彻底打败,同时结束了外国殖民势力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的控制和影响,已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看,它是为建立新中国而召开的会议,通过这一会议的召开,已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领导人,而且其性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行使的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这一切表明中共已经完全改变了旧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被国内反动势力统治的局面,完成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的任务,即将开始新的革命任务,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二、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问题
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如何对待私营工商业,是一个极为紧要的重大问题。私人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它又有两面性。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人民政府必须在限制其消极作用的同时,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人民政府就曾打击投机资本家,开始调整工商业。七届三中全会后,更明确地把调整工商业当作实现国民经济根本好转的条件之一。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利用、限制的政策,即利用民族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限制其追求非法利润的一面,合理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从流通领域进行利用和限制。调整工作到1950年秋完成。这次调整不仅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了困难,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种利用和限制,实际上也是一种改造,当然并不是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是在承认资本家私人所有制的条件下,使它逐步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三、如何区分过渡时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1.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追歼残敌和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但这其中的许多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抗美援朝属于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但不是遗留下来的任务。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此进行的主要斗争有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各级人民政府、进行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政策和步骤等问题,找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基本内容有下列四个方面: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建国后,我国把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区别对待。对官僚资本采取强制剥夺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改造政策。在政治上,保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把原来属于对抗性的资产阶级,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有偿地付给定息,用和平的方法,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在农村,根据中国情况,把下中农从中农中划分出来,与贫农一起成为依靠对象,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由限制到逐步消灭的经济政策。
3.在改造方法上,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在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的过渡形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成功地创造了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初级形式,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
4.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成功地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5.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五、正确认识“一五”计划
1.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这是有计划经济建设的起步,也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
2.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开展经济建设,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征。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以五年为周期,到目前已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面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3.“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的原因: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且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支援,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此以后,东北地区作为工业基地,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一五”计划的意义和影响:“一五”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党的领导人产生了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思想,在客观上推动了“大跃进”的开展;在经济建设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
六、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1949年首次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以后,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使命就结束了。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但是,二者又存在什么区别呢?
首先,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其次,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能。地方各级人大的职能主要是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的遵守和执行,行使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它颁布宪法和其他法令,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执行。统一战线的协商机关则无此权力。
再次,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人民政协委员会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人民政协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而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级人大间接选举产生。
总之,人大和政协有不同性质、作用和组织原则,恰当地认识和运用这两种不同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对发挥我国的人民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