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2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2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0 16:41:04

文档简介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教材及教师提供的其他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英雄气概。
【学习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
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情景导入:
出示课题《明朝的对外关系》,在学习之前展示明朝皇帝微信对话,引出这节课的历史人物,我们今天的课与失踪的建文帝有一定的关系,那明成祖派谁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呢?学生回答郑和。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70页人物扫描,了解郑和其人。
同学们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西洋是哪里?老师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地图。西洋是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2、自主学习:
郑和下西洋,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无论是彰显明朝天威的巨桅长帆,还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珍异宝,都令沿途各国对遥远的东方充满向往。让我们一起踏上郑和远航的帆船,去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请大家对照学案,再通读一遍课本70—71页的内容,包括相关史事,然后我找同学起来展示自学成果。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后,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就一目了然了。接下来老师对重难点进行一一剖析。
3、精讲点拨:
(1)出示古文“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使‘国用羡俗’、‘宝物填溢’。” ——《明史·郑和传》 引导学生分析古文,首先示范,“欲踪迹之”,意思是寻找建文帝。然后让学生分析“示中国富强”、“宝物填溢”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其他目的。
(2)郑和下西洋的交往方式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需要概括、总结。教师为学生展示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绘画作品,给学生解释图片反映出来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皆是和谐的场景,可见郑和下西洋是遵循和平友好的原则。因为明成祖叮嘱郑和:“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一个难点,教师从两方面为学生分析,第一,用《三宝庙》《榜葛剌进麒麟图》,展现我们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可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了解和往来,增进了情谊。第二,郑和下西洋历尽艰辛,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并非易事,克服重重困难,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4、历史纵横
(1)纵向比较: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让学生思考,郑和所经路线能发现哪些朝代哪些人的足迹?提示学生思考汉代、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指出: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所派人员,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往来商人。
(2)横向比较:与同时期哥伦布航行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展示郑和宝船和哥伦布船的图片,及具体情况表格,让学生总结出郑和下西洋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进而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投影上出现一句话:“此举并非我一人之功!”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论从史出:让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并展示讨论成果。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材料四 郑和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4)老师点出郑和下西洋在明朝中期后停止,因为经济效益低、国库开销过大,
国力渐衰,难以持续。
二、戚继光抗倭
1、自主学习:结合戚继光及倭寇横行的图片,完成学案自学。
(1)倭寇:元末明初, 的一些 和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 明朝派 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2)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
(3)戚继光抗倭过程: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倭患。随后进入 、 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联合抗倭,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性质及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做笔记。对(4)(5)两个问题,老师进行深入讲解。
2、精讲点拨:
(1)用《凯歌》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戚家军的特点,从而理解为什么戚家军能打胜仗。
(2)展示地图,引导学生总结戚家军抗倭的两个过程,第一阶段:1561年 台州之战,结果: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第二阶段: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从戚继光抗倭的结果来看,打败了倭寇,总结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3)人物剖析:“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诗句
总结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民族英雄。我们今天的生活是英雄铸就的,那大家对英雄有怎样的认识?老师给大家一段视频,加深对英雄的认识。我们应该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自主学习:展示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走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结合这首歌,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1)《七子之歌》中的妈港是指哪里?
(2)为什么歌曲中会写“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学生展示成果。
四、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师生共同绘制小结
友好: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朝的对外交往 明朝走向衰败
冲突:戚继光抗倭和→明朝后期,国势衰弱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五、谈古论今: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总结经验,更好的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请大家结合老师所给的材料: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的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2018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完成以下思考:1、习主席的这段话体现“一带一路”的打造遵循什么原则?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根据所学,你对我国的外交发展有何建议?给学生一些关键词,提示学生语言组织思路。
六、结束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和”是和谐,文明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和”是平等,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和”是包容,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课件27张PPT。 明朝那些事

明朝的对外关系
—— 学习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时间、经过、,评价。
2、知道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概况,分析战争性质,正确评价戚继光。
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领略郑和与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文莱自主学习让我们一起踏上郑和远航的帆船,去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目的时间、次数船队分工随行人员装载物品交往
原则航行路线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1405—1433年 七次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战船护航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食物、水、指南针、地图等。江苏刘家港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和平友好精讲点拨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1)“欲踪迹之”郑和明成祖“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寻找惠帝(2)“示中国富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3)“宝物填溢”郑和明成祖使“国用羡俗”、“宝物填溢”。
——《明史·郑和传》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2.路线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刘家港3.交往方式:和平
友好明成祖说:“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4.意义:三宝庙(马来西亚)三宝庙(泰国)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②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榜葛剌进麒麟图》历史纵横郑和下西洋的这条路线,还有哪些朝代的人曾经走过?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人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往来的商人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范围广此举并非我一人之功!论从史出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材料四 郑和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他曾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明朝国力雄厚明成祖的支持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郑和的优秀品质、经验和才能经济效益低、国库开销过大,
国力渐衰,难以持续。郑和下西洋在明代中期废止的原因二、戚继光抗倭自主学习(1)元末明初, 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 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
明朝派 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2)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
(3)戚继光抗倭过程: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倭患。
随后进入 、 地区,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4)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日本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戚继光戚家军台州福建 广东反侵略民族英雄戚继光鸳鸯阵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少保年谱耆编》精讲点拨齐心协力,讲究忠义,将士和睦,纪律严明,赏罚分明,精忠报国…
台州福建广东第一阶段:1561年 台州之战结果:九战九捷,平定了
浙东地区的倭患第二阶段:前往福建、广东,
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人物剖析“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诗句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情感升华结合郑和和戚继光的事迹以及以下视频,加深我们对英雄的认识。自主学习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走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1、《七子之歌》中的妈港是指哪里?
2、为什么歌曲中会写“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澳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澳门是西方殖民者在我国非法占据的第一个侵略据点,也是最晚回到母亲怀抱的一个据点,直到1999年12月20日才回归祖国。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中后期——国势衰落冲突:友好: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郑和七下西洋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走向衰败课堂小结谈古论今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的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2018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思考:1、习主席的这段话体现“一带一路”的打造遵循什么原则?目的是什么?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你对我国的外交发展有何建议?从下面的关键词中选取一到两个,自行组织语言。开放合作引领担当和睦稳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jian)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jian),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和”是和谐,文明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和”是平等,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和”是包容,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