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人民版)单元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人民版)单元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10 14: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人民版)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 0分)
1.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
A.丘吉尔的福尔敦演说???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答案】B
【点拨】杜鲁门主义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转向公开对抗,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它既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冷战政策最显著的特点是
A.组织“北大西洋联盟”,加强与苏联抗争的实力
B.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C.在遏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
D.支持希腊反动政权,阻止共产党掌权
【答案】C
【点拨】正确理解冷战政策的含义就可回答,所谓冷战政策是指美国在遏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即采取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3.(2009年福建会考1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这一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D.经互会的成立
【答案】C
4.(2010年9月广州市东莞五校高三联考18题) “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B
【点拨】本题可以根据各选项的时间来进行分析判断。A项1946年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C项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D项1951年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根据材料可知应是1947年4月西欧各国发生了罢工运动,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同年6月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右边这幅照片拍摄的地点是( )
A.华沙 B.莫斯科
C.布拉格 D.贝尔格莱德
【答案】A
【点拨】注意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
6.世界多极化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的解体 B.联合国地位加强
C.多个力量中心崛起 D.地区一体化组织广泛建立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多极即多个力量中心。
7.关于下图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由戈尔巴乔夫直接领导发动②扩大了叶利钦的政治影响力③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④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点拨】“八一九事件”针对的是戈尔巴乔夫,苏联正式解体的标志是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因此①④错误,②③符合这一事件的影响。
8.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不包括( )
A.铁托 B.纳赛尔 C.甘地 D.尼赫鲁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9.(2008·全国文综Ⅰ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答案】B
【点拨】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应为柏林,1961年8月和1989年11月分别是柏林墙修建和拆毁的时间,在1961年柏林墙修筑时冷战早已开始,并未引发军事冲突,柏林墙的修筑和拆除也不属于民族问题。而是分别反映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和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10.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答案】D
【点拨】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为名,实质是控制西欧。
11.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战争爆发,美国随即高调介入。美俄双方舰队在黑海形成对峙,有人将之称为“新冷战”。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
A.冷战结束后天下并不太平 B.美国干预别国和地区事务
C.美俄关系趋向紧张 D.形成了新的美俄两极格局
【答案】D
【点拨】从背景材料上可以得出ABC是正确的说法。美俄在黑海对峙,但不能说“形成了新的美俄两极格局”,目前的格局暂时是“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12.(2009年广东单科25)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答案】C
【点拨】苏东巨变后,俄罗斯虽然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美国尽管经济地位受到欧盟和日本的挑战,但是其军事实力却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当今世界格局尽管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却日益呈现多极化趋势。奈教授认为军事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
13.下列对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1949年初成立于莫斯科
②成员包括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③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
④有利于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点拨】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主要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以②错误,把带②的选项排除。
14.下列选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 )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建立 D.联合国的建立、东欧的剧变
【答案】A
【点拨】影响并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欧盟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强大等。在具体解题方法上,本题可将突破口放在“联合国建立”。两极格局是二战之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而联合国也是在战后成立的国际联合组织,可见它与后来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包含该项的B、C、D错误。
15.(2009·江苏单科1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C
【点拨】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16.某同学对美苏冷战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他可阅读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是( )
①《四月提纲》②《杜鲁门回忆录》③《战争与和平》 ④《柏林墙的故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点拨】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四月提纲》体现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战争与和平》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故本题选D。
17.1992年日本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方案》,( )
A.重新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道路
B.奠定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基础
C.打开了在联合国名义下出兵海外的大门
D.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答案】C
【点拨】A表述错误,军事力量有所膨胀不等于是军国主义扩张;日本现在仍然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该方案与经济发展没有关系,BD错误。
18.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答案】D
【点拨】马歇尔计划尽管称作欧洲复兴计划,但它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是稳定、控制西欧资本主义世界,防止苏联势力渗透的重要手段。
19.(2009高考广东单科25)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答案】C
【点拨】材料信息表明作者认为,从军事上说当今国际局势呈现的是美国单极世界,而从经济上看则是多极化趋势,因此C正确。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有所削弱,美国的经济优势有所下降,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ABD不准确。
20.(2010年9月北京市高三起点考试24题)下列图片反映的当今世界的变化趋势是
?
A.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
【答案】D
【点拨】世界贸易组织标志和欧盟标志反映了缓和的趋势,北约标志和伊拉克战争的图片反映了紧张,动荡的世界局势A项错误,因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和欧盟标志不能反映;B项不对,因为北约标志和伊拉克战争不符合;C项与后三幅图片不符;只有D项准确的反映了四幅图片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请你运用本题所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地球上这么多广大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用及时的行动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我们肯定地必须不让那种事重演。
——引自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敦演说》
请思考
(1)材料中所说“前不久”发生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2)从材料上看,丘吉尔对这次战争前英、法、美推行的政策持何态度?请说明你的判断。
(3)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是怎样“降落”的?为什么丘吉尔说这些国家“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4)为什么丘吉尔此时还要旧事重提?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
(2)否定态度。因为丘吉尔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的战争。(3)苏军在打击德国法西斯的过程中进入东欧一些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在苏联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认为社会主义苏联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威胁,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点拨】这是一道材料分析论证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材料处理能力以及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材料出处的时间提示,由此判断它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其中第二、三问必须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回答,这本身也是历史学科一种基本的学科方法考查,后几问则应联系“冷战”的相关背景知识加以作答。
22.阅读下列图片

图1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及其临时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
图2见人民版144 右下
图2 各国代表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
图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
图4见人民版150
图4 200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领导人身穿中国民族服装在上海科技馆前合影
(1)写出图1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与具体地点。从时代背景看,与图1相关的这次战争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对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影响?
(2)图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一年?造成了什么影响?
(3)结合图3和图4,概要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的新变化。
【答案】(1)1953年,朝鲜板门店。特点: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2)1971年。中国成为第三世界中惟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新格局形成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区域经贸合作更加密切。
【点拨】朝鲜战争属于典型的冷战大背景下的局部热战,“影响”应从对中国国际地位影响的角度去回答;第(2)问比较简单;关于中国经济的变化,可以从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及图片所反映的融入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潮流等角度去概括。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状态,不如此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整个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就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的演讲
材料二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为达此目的,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3)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三中美国“不能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的原因。为此,美国采取了战略收缩政策,这一政策对当时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扶植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美欧经济竞争激烈。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冲击两极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美国经济发展出现衰退。中美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点拨】
本题是对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的考查。包括“冷战”的具体措施.欧洲崛起后对美欧关系的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1)注意“冷战”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具体表现;(2)问注意欧洲崛起对美国霸主地位的冲击.对两极格局的冲击;(3)注意要求“中美关系”,且应与尼克松总统相联系。
2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图
材料二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l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在决定把l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持续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问题
(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二战”后美国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美国的既定目的能否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尼克松总统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答案】
(1)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扶持然后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2)“二战”后初期,基本实现,但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破灭。“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西欧经济衰弱,美国通过经济援助,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也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通过马歇尔计划,西欧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开始走向联合。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4)美国霸权地位削弱,侵越战争失利,实力削弱;苏联军事力量赶上美国;西欧.日本崛起,成为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国实力不断增强。
【点拨】
本题考察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主要是20世纪40.50年代到70年代的国际关系,涉及到美欧关系.中美关系,解答此类问题一定要把国与国的关系置于国际关系之下考虑.分析,而不能单纯的分析美欧.中美关系,要把握好国际关系的阶段性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