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检测题(2)
一、选择题
1.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3.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租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A.派文臣做地方长官,管理地方行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设专职官员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4.关于我国行省制度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 B.有利于国家统一
C.在全国各地均设行省 D.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5.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6.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A.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B.加强了皇权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扩大统治基础
7.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D.君主专制的加强
8.唐朝和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共同之处是
A.通过分权加强了集权 B.精简机构,节约经费
C.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提高了办事效率 D.宰相丧失了实权,减小了对皇帝威胁
9.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0.下列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二、非选择题:
11.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
(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秦朝、宋代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12.列举汉朝、唐朝、北宋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序号
1
2
3
4
5
答案
B
D
A
C
B
序号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D
D
二、非选择题
11.(1)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问题;官吏选拔制度问题(以礼入法,加强儒家思想和法治等)。(任意答2点即可)
(2)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3)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宋代,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12.(1)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2)总体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