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西学东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西学东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10 19: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20课 西学东渐
21课 新文化运动
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整体感知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二、课堂探究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晚清民初欧美等地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科技)
②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对中国冲击日益加剧
②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③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侵略、强国富民之路2、代表人物:
学习方式:林则徐、魏源3、影响: 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宣传,只停留在“知夷”的层面上,没有实践活动。 以林则徐和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逐渐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合作解疑精讲点拨(一)合作解疑精讲点拨(二)合作解疑精讲点拨(三)“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抵御外来侵略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②在理论宣传方面,没有大规模实践
③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未涉及政治制度,学习层次浅。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探究一(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1、中体西用的背景:
①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
②西学的广泛传播日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2、中体西用的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中体西用的代表人物:
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4、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
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5、中体西用的实质:
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思考: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什么是“中学”?什么是“西学”?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派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③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体用之争
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注:深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替皇帝排忧解难)。”材料三:“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③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
比较:
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参考答案:
①中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学:西方的近代文化。②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探究二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思考:
1.与洋务派相比,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有哪些进步之处?
2.为什么早期维新派对洋务派由支持转为分道扬镳?参考答案:
1.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原因: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早期
维新派与洋务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根本原因)。探究三(三)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潮1、背景:
①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
②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③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④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英、日的君主立宪)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传播西学宣传民权思想
和君主立宪抨击纲常礼教、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等,倡导男女平等主张
进化论观点《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维新派的宣传家批判纲常礼教最激烈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2)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大显身手 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呢?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
2、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
3、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探究三(三)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潮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思想论战:论战①要不要维新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2)内容(3)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4)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维新派    封建顽固势力(1)双方:在鸦片战争之后,力主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1.抵抗派:开眼看世界代表:林、魏2.洋务派:中体西用代表:曾、李、张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民主政治代表:王、郑4.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潮代表:康、梁、谭、严主张器物变革思想传播↓↓↓社会实践思想传播↓↓↓社会实践三、课堂小结1.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等学说,开始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是洋务派大规模地运用和采纳西学,他们所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与顽固派的争论,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在吸取、借鉴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主张从制度上学习和借鉴西方,要求变法革新,通过著述、翻译、办报等等活动,极大地解放了时人的思想。 四、回归课标 思考: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如何。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顽固派:盲目排外。
2.民族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已具备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认为西方国家的“君民共主”制度最好,有的还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度;
②维新派:加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宣传,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1、思考:
试从背景、领导力量、学习重点、主张、实践、影响等方面比较19世纪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有何不同?(实质:比较“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五、总结运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列强经济侵略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民族危机加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倡西学,兴民权,
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比较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2、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
A、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 B、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
3、(1999上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蹲收?缕?费盗饭??4、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5、(2003上海)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管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6、(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学案答案 B A B D C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