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文档属性

名称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13 08:57:00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
比较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政治主张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以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为节点,分析说明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
从性质、功绩、局限等角度,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养成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2、难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丧失。
三、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师简要概述本课知识点和重点)。辛亥革命作为在20世纪初爆发的一场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请看下面几段材料:
(PPT显示材料)
“政府不足恃”,遂“抱为中国伸眉吐气之志愿” ——张謇
“平日于中外事虽稍稍究心,终不能得其要领。经此创痛巨深,乃摒弃一切,专精致思”。
——谭嗣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提问:张謇、谭嗣同、康有为三人提到的是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
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PPT人物图片)
师:对。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先前学过的知识点。想一想,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PPT演示)
从经济角度讲,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是却受困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阻碍而步履艰难。在政治方面,戊戌变法、义和团的先后失败表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旧式的农民斗争都行不通,革命成为新的选择。《辛丑条约》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列强加紧侵华,共同支配中国。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破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在思想上,甲午战争的失利给予了知识分子在精神上重大打击,纷纷开始觉醒。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到了20世纪初,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趋壮大。 因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革命。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我们先来简要看一下他的早期生平。(PPT图片)
(PPT演示)孙中山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县农民之家。7岁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4岁赴夏威夷并在当地教会小学修读。之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继续学业。1883年到香港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拔萃男书院),次年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1892年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可以说,海外环境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是一位西方化了的中国人:说英语;信基督教;得了医学学位;他生平多半或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边缘区——即住在香港或上海等通商口岸,或者住在外国的中国人边缘区——如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
1894年是孙中山个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受到冷遇。孙中山的变法主张同维新派的观点相似,假如孙中山的思想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他充其量是一个维新思想的追随者,也许就不会有以后的的政治影响和历史地位。还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风雨密布,前方形势紧张,而后方慈禧大办六十寿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充分暴露,事实教育了孙中山。他从此不再对清政府抱任何幻想,坚定地走上了革命反清的道路。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他的举动无疑比1898年“百日维新”更有远见卓识。)
(随PPT演示简要讲述兴中会的成立。)1895年,孙中山本想在广州起义,因泄密失败,被迫流亡海外。在以后的几年中,孙中山先生是一面继续宣传革命,一面考察各国的政治。在英国伦敦的时候,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秘密拘禁,幸而得救,这件事成为当时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孙中山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庚子年的大悲剧动摇了很多人对清朝的信念,之后留日学生大大增加,更多人认识了孙中山和他的理论,支持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那么革命党人在1911年10月前的革命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创办报刊、译著书籍,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超链接至邹容、陈天华、章炳麟并总结他们的思想:这些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宣传家的思想核心是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人名副板书)
第二,成立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汇合成统一的全国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超链接至主要革命团体表及领导人图片)
1905年,孙中山先生倡议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得到黄兴、宋教仁等人的赞同。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和日知会等革命团体汇总而成,会上推举孙中山先生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先生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也就是著名的“三民主义”。不久,同盟会又创办《民报》。
(PPT链接)这里,我们理解一下三民主义的具体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为独立中国,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指的是改革土地制度解决土地问题,即民生主义。这三点合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1905年11月26日,《民报》正式出版。编辑人胡汉民,发行人张继,经理陈天华,主要撰稿人有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等。《民报》以宣传同盟会的“三民主义”为宗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舆论阵地,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民报发刊后,与梁启超所办的改良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了关于革命与立宪的激励争论。梁启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对手,在中国言论界“独执牛耳”的地位,渐被革命党人推翻了。民报的撰稿人有如上所述,而新民丛报的言论者几乎仅有梁启超。两报争论的论点,是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全部,但当时一般读者感兴趣的是民族、民权主义的问题。(PPT显示两报争论的文章篇目)
论争的双方都承认中国社会急需某种根本性的变革,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改变。彼此的主要分歧在于:是用暴力方式还是用温和的方式来实现变革?变革的目标是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变革后的国家经济政策是某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还是自由资本主义?
革命派与改良派在论争过程中,革命派看清了清朝专制政府必然要崩溃的历史趋势,得出了符合广大民众心愿的武装反清结论,所以革命派通过论争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特别是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由爱国转向反清。如蒋梦麟后来回忆说:“当我们从梁启超那里获得精神食粮时,我们从孙中山先生及其同情者那里得到感情上的营养。一般说来,当决定性时刻到来时,感情导致了行动:当这一时刻在中国到来时,孙中山这位梦想家兼实干家在对拥护宪制政体的新式文人的论战中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小结。第一,同盟会是由国内多个革命团体组合而成的,有17省的代表参加,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第二,同盟会汇集了一批革命精英,组成了以孙中山为总理的领导机构,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领导核心。第三,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拥有《民报》等机关刊物作为宣传手段,使资产阶级有了一个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第三,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超链接至各次起义表格)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统一领导革命党人,推动革命深入发展。除了继续宣传鼓动、大造革命舆论以外,发动武装起义成了新阶段的特点。请看这张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同盟会的革命策略起先以广东为主,其中,在广州的“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发动的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具体内容见书本小字)。尽管这些起义都不幸以失败告终,但是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扩大了同盟会的影响,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因为这一年农历辛亥年,狭义上,历史上也就把这次武昌起义到民国成立初的革命高潮称为“辛亥革命”。(广义上指孙中山领导的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武昌起义前的情况。(《辛亥革命之心向共和(6)》32’20-36’44)
(PPT演示武昌起义主要人物图片)
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激起了全国各地的热烈响应,短短一个月,10多个省份宣布起义或独立。这也说明了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到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清政府又有何反应呢?早在1908年摄政王载沣为了把持政权,将袁世凯罢官赶回老家。而现在,山穷水尽的清政府想到了这个“忠臣”,下谕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后为内阁总理大臣(意味着袁开始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 兼办剿乱事宜。
1911年12月下旬,已经独立的各省的代表在南京开会,推举刚从海外回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PPT演示概括、图片)
(PPT演示南京临时政府组成情况)南京临时政府表面上是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但实际上是由革命党人担任的各部次长掌握了临时政府的领导权。
(超链接至《临时约法》)
确定了民主共和的政体,在国家体制上采取内阁制;进一步明确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和清末新政的《钦定宪法大纲》相比,《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性质的文件,废除了帝制,规划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立国原则。它集中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征和旗帜﹐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图)
另外,在这3个月中,南京临时政府还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策和法令,比如:废除“大人”“老爷”这类称呼,改称“君”或“先生”,废除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男子必须剪辫,允许妇女参政,保证人民有言论信仰等自由;经济方面,致力于振兴实业,鼓励保护民间资本开厂等。(图)
其实武昌起义后,形成南边临时政府与北边清政府残余,南北对峙的局面。湖北军政府在袁世凯的攻击下,连连失利,黎元洪等人竭力主张议和。12月7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世凯又派议和代表南下,与11省代表伍廷芳谈判。南方提出清朝皇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北方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并要挟皇帝退位后由袁世凯任大总统。最后在列强的干涉下初步达成妥协“召开国民会议,决定国体问题,少数服从多数。”
但这时孙中山突然归国,各独立省代表马上就推了孙中山当大总统,成立了临时政府。袁世凯自己大总统没当成自然十分生气,东西方列强支持袁,对临时政府施压,拒绝承认合法性。而临时政府和革命党内部也有许多人表示只要稳定国家,得到国际认可,就推袁世凯做大总统。面对内外压力,孙中山不得不妥协,表示只要皇帝退位,袁世凯赞同共和,就解除自己之职,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得到孙中山允诺后,袁世凯软硬兼施,迫使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到这里,套用书上的话就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PPT清帝退位诏书、载沣与溥仪、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清政府面临危亡时,袁世凯是一根“救命稻草”。而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总统,夺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和孙中山相比,他到底何德何能呢?
传统观点:孙中山个人美德,即天下为公,不恋权位;帝国主义的支持;北洋军的支持;袁世凯的老奸巨猾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目前学界的观点:1912年,袁世凯在大部分中国民众心目中和社会舆论中的声望和威信,要远大于孙中山。第一,袁是汉族;第二,袁出身世家,地位显赫,其威望和影响力足以镇慑各方;第三,袁是清政府中改革派的代表;第四,袁成功逼退清帝,功盖他人。故还在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各方就一致声明愿推袁为大总统。辛亥革命造成严重战争危机,南方各省宣布独立,一些人图谋分省自治,沙俄和英国乘机推动蒙古、西藏脱离中国版图,非袁上台不足以迅速实现停战和统一。即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从孙中山角度将来,袁世凯在大部分中国民众心目中和社会舆论中的声望和威信,要远大于孙中山。而孙常年旅居国外,一心筹款。除此之外,孙面临的最大问题即资金问题。在让位于袁世凯前,孙中山曾想过向日本借款。
请看两段材料:(PPT)
“……近日,革命政府财政穷乏已达极点,供给军队之财源几无,几达破产之地步,若数日内无法获得救燃眉危机之资金,或解散军队,或解散政府,命运当此。……”
“财政困乏支那,年底前若无一千五百万元,将有战争,或革命政府将陷混乱。……若五日以内其借款无望成立,万事皆休,孙、黄当与袁缔结和议,让政权于袁。……”
建国需要巨款,而孙当时“一钱不名也”。故对于孙做临时大总统,就连同为革命党的章炳麟(太炎)都表示异议,黄兴、汪精卫也都相信孙只是过渡。故孙虽被推为临时大总统,亦马上致电袁并公开声明,表示“清帝逊位,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
总结:最后,我们对整个辛亥革命做一个总结,辛亥革命到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PPT演示)
? 革命性质: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 伟大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 进步影响:提倡民主、移风易俗,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 革命的未完事业: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
所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资产阶级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又将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课件34张PPT。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点: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
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政府不足恃”,遂“抱为中国伸眉吐气之志愿”
—张謇
“平日于中外事虽稍稍究心,终不能得其要领。经此创痛巨深,乃摒弃一切,专精致思”。
—谭嗣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1894年
甲午战争革命兴起的背景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其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阻碍,步履艰难。
政治上:戊戌变法、义和团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旧式的农民斗争行不通,革命成为新的选择。《辛丑条约》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预备立宪”的破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思想上: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趋扩大。
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县农民之家。7岁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4岁赴夏威夷并在当地教会小学修读。之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继续学业。
1883年到香港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拔萃男书院),次年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
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
1892年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多项改革建议,遭到冷遇,孙中山受到极大刺激,于11月开始组织兴中会,准备以武力推翻清政府。 革命时期 摄于1900年兴中会的成立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人在1911年10月前的革命活动 第一,创办报刊、译著书籍,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第二,成立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汇合成统一的全国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第三,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这些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宣传家的思想核心是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宋教仁刘静庵蔡元培等在浙江组织光复会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东京
总理:孙中山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为独立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解决土地问题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民报》
1905年11月26日,《民报》正式出版。编辑人胡汉民,发行人张继,经理陈天华,主要撰稿人有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等。《民报》以宣传同盟会的“三民主义”为宗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舆论阵地,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宣传,反对改良和立宪,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民报》PK《新民丛报》暴力方式还是用温和的方式来实现变革?
变革的目标是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
变革后的国家经济政策是某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还是自由资本主义?
“当我们从梁启超那里获得精神食粮时,我们从孙中山先生及其同情者那里得到感情上的营养。一般说来,当决定性时刻到来时,感情导致了行动:当这一时刻在中国到来时,孙中山这位梦想家兼实干家在对拥护宪制政体的新式文人的论战中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蒋梦麟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起义领袖:新军下级军官 熊秉坤杭州起义时,浙江革命军敢死队队长 蒋介石杭州起义时,浙江革命军敢死队队长 蒋介石武昌起义影响
各省:响应(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政权多落入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手中。
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意味着袁开始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 全国连锁反应: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贵州、江苏、浙江、安徽、广西、广东、福建、山东、四川
一个月之内,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间: 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颁布了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移风易俗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临时副总统:黎元洪
陆军总长:黄兴   教育总长:蔡元培
外交总长:王宠惠  实业总长:张謇
交通总长:汤寿潜  财政总长:陈锦涛
司法总长:伍廷芳  内务总长:程德全
海军总长:黄钟瑛
南京临时政府表面上是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但实际上是由革命党人担任的各部次长掌握了临时政府的领导权。
临时约法确定了民主共和的政体,在国家体制上采取内阁制
进一步明确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性质的文件,废除了帝制,规划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立国原则。
集中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征和旗帜﹐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移风易俗南京临时政府还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策和法令,比如:废除“大人”“老爷”这类称呼,改称“君”或“先生”,废除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男子必须剪辫,允许妇女参政,保证人民有言论信仰等自由;经济方面,致力于振兴实业,鼓励保护民间资本开厂等。 清帝退位诏书 清帝退位诏书 想当初,1908年三岁的溥仪在登基大典上又哭又闹,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在旁哄着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哪知三年后,清王朝真的垮台了。
溥仪摄政王载沣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让助手剪去了自己的辫子。3月10日下午3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照为他和部分政府官员与外国使节的合影。他身着的仍为前清陆军上将军常服。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让助手剪去了自己的辫子。3月10日下午3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照为他和部分政府官员与外国使节的合影。他身着的仍为前清陆军上将军常服。袁世凯VS孙中山清政府面临危亡时,袁世凯是一根“救命稻草”。而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总统,夺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和孙中山相比,他到底何德何能呢?
传统观点:
孙中山个人美德,即天下为公,不恋权位
帝国主义的支持
北洋军的支持
袁世凯的老奸巨猾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袁世凯的优势袁世凯出身汉族世家,地位显赫,其威望和影响力足以镇慑各方;
袁是清政府中改革派的代表;
袁成功逼退清帝,功盖他人。故还在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各方就一致声明愿推袁为大总统;
辛亥革命造成严重战争危机,南方各省宣布独立,一些人图谋分省自治,沙俄和英国乘机推动蒙古、西藏脱离中国版图,非袁上台不足以迅速实现停战和统一。即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孙中山面临的困境袁世凯在大部分中国民众心目中和社会舆论中的声望和威信,要远大于孙中山。
资金问题:
建国需要巨款,而孙当时“一钱不名也”。故对于孙做临时大总统,就连同为革命党的章炳麟(太炎)都表示异议,黄兴、汪精卫也都相信孙只是过渡。故孙虽被推为临时大总统,亦马上致电袁并公开声明,表示“清帝逊位,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
孙中山与日本的借款谈判
“……近日,革命政府财政穷乏已达极点,供给军队之财源几无,几达破产之地步,若数日内无法获得救燃眉危机之资金,或解散军队,或解散政府,命运当此。……”
“财政困乏支那,年底前若无一千五百万元,将有战争,或革命政府将陷混乱。……若五日以内其借款无望成立,万事皆休,孙、黄当与袁缔结和议,让政权于袁。……”
综合言之,袁世凯取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这一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和民众的心理趋向。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性质: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伟大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进步影响:提倡民主、移风易俗,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的未完事业: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