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沪粤版八下物理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沪粤版八下物理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4-22 02:0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学情分析:
学生的动手能力尚可,但分析理解能力尚欠缺。大气压强虽然存在,但学生感受不到,因此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他的存在以加深理解。其次,托里拆利实验的思想方法也需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测定、影响的因素,知识要求较低。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包括“证明大气压存在”和“测定大气压的值”两部分。有2个较为重要的科学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⑵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⑶了解液体的沸点跟表面气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⑷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⑸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气压强的产生及作用;
标准大气压值的测定。
难点
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原理的解释;
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实验器材:烧瓶、注射器、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管、水、塑料筒、橡皮碗(两个)、盒装饮料、硬纸片、广口瓶、沙子、酒精、棉花、塑料挂衣钩的吸盘、剥了皮的熟鸡蛋、注射器、弹簧测力计、钩码、汞气压表、金属盒气压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是在学过液体压强以后,进一步探讨气体压强,主要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易感觉到大气压的存在,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感知、思考,自己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己演算大气压的大小,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课余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STS教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案(学生学习活动) 教案(教师教学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课题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玻璃管中的水为什么不会下落?瓶子为什么会慢慢的瘪了? 教师演示“神奇的玻璃管”和“瓶子瘪了”1、将一两端开口的空玻璃管插入水中,用手指堵住上端开口,将管子提出水面,这时可看到管中水柱并不下落。2、取一塑料饮料瓶,将开水到入瓶子,把瓶子中的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盖,一会儿后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激趣、设疑引出课题,创设一种学生要学、想学的情境。
学生提出猜想 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时学习要求
进行新课 活1 1.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根据课预习准备的器材完成活动1:A.杯中的水为什么不外流;B.吸盘为什么会紧紧粘在墙壁上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思考:①什么力托住纸片的?②什么力使吸盘紧紧贴在墙壁上的? 教师小结:我们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正如液体因为受到重力而有压强一样,大气层也受到重力,所以也会产生压强,我们称之为大气压。 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使学生对大气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阅读信息浏览 —马德堡半球实验,并思考什么力量使两半球紧密地粘在一起?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边解说。以上实验都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介绍:我们把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学生通过观看实验或亲身体验,感知“大气压是很大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活动2 2.怎样测量大气压 完成活动2“估测大气压”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感受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知道大气压是非常大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大气压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钩码对活塞的拉力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注射器上有刻度,读出它的容积V,测出有刻度部分的长度L,就可以算出活塞的面积S=V/L,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G,即知大气对活塞的压力F=G,所以大气压P=F/S=G/(V/L)=GL/V 教师出示注射器、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器材,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自行设计方案,估测大气压。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案、原理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点拨者,是参谋和助手。
活动3 3.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 (1)根据实验结果,如何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 (2)托里拆利为什么不用水做这个实验?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  出示挂图,介绍实验器材:水银,一端封闭的长约1米的玻璃管  介绍实验做法:  一只手握住玻璃管中部,在管内灌满水银,排除空气,用另一只手的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开口端(左图),把玻璃管小心地倒插在盛有水银的槽里(中),待开口端全部浸入水银槽内时放开手指,将管子竖直固定(右图),当管内外汞液液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时,它就停止下降,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   逐渐倾斜玻璃管,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不变。 ??? 管内水银为什么不继续下落?这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汞柱,也就是说大气压跟760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相等。(可借用多媒体讲解) 师生共同归纳: h=P/ρg=1.013×105Pa÷(1.0×103kg/m3×9.8N/kg)≈10.3m用水做这个实验的话,留在玻璃管中的水柱约有10.3m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循序渐进得出托里拆利测大气压的方法,学生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能体验到科学家当时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4.学生阅读课本78页“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后, 交流自己的收获,归纳:在海拔2km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约减小111Pa.
指名学生自编习题,如:已知海平面的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一山高为1500m,求山顶的大气压。(课后求解) 5.高压锅 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水的沸点与水面上的气压还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交流,讨论。选学生代表回答。 思考:在高山上煮饭为什么要用高压锅,如果不使用高压锅,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果。 师:大气压还随着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晴天的大气压大于阴天的大气压,冬天的大气压大于夏天的大气压。
师:正是由于高山上的大气压小,所以在高山上用普通的锅很难将饭烧熟,这是因为大气压的大小影响了水的沸点。
教师演示实验:用烧瓶、注射器、酒精灯等进行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结论: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板书) 体会气压对沸点的影响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6.学生阅读STS“离心式水泵”和“高压氧舱” 介绍宇航服、离心式水泵和高压氧舱,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与此有关的信息。 “从物理走向生活”。丰富的资料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堂训 练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练习,然后进行同桌间或小组间互改。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通过检测,当堂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情况。
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大气压有了怎样的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你还有什么疑惑?还能提出什么疑问?
布置作 业 1.完成本节课留下的问题。
2.课本第81页“自我评价与作业”2、3、4
板书设计
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大气中确实存在着压强
2.怎样测量大气压
托里拆利实验
P=ρ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4.高压锅
结论: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课堂练习题:
1.有以下实例:①电风扇正在工作; ②用吸管吸饮料;③电冰箱制冷;④吸盘挂钩挂衣服。其中利用大气压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 某同学用嘴将小空瓶内的空气吸出,小瓶马上就挂在嘴唇上了,这是因为( )
A.嘴把小瓶吸住 B.嘴边的唾液把小瓶粘住
C.瓶内剩余空气作用的结果 D.大气压把小瓶压在嘴唇上
3.在青藏铁路上运营的高原列车有完备的供氧系统和医疗应急系统,这样做是因为 ( )
A.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强小 B.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强大
C.高原空气稠密,大气压强小 D.高原空气稠密,大气压强大
4.图8-29所示是为病人输液的装置示意图,药瓶瓶口插有两根管子,其中C管的作用是利用 使药液从A管中顺利流出;针头表面做得非常光滑,这是为了 ,以减轻病人的痛苦;若要提高输液速度,除了调节调节器外,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就是 。
5.小张为研究吸管中的饮料是被吸上来的,还是被压上来的,设计了图8-30所示的实验。当用力推注射器活塞时,广口瓶内的气压将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直玻璃管内的气压,观察到的现象是_ __ 。此实验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验证“饮料是被气压压上来的”这一结论。
6.张强同学家的高压锅盖上标有“××铝制品厂18cm压力锅”的字样,他测得高压锅限压阀的质量为70g,排气孔的横截面积约为10mm2.问这个高压锅工作时,其内部水蒸气的最大压强为多大?若锅盖面积为260cm2,则它所能承受的压力至少多大才能保证安全?(设大气压P0=105pa)
教学反思:
本课时设计以学生的活动和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生活实例等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体验物理的应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终身的探索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实验的演示可设计得更有趣些,理论解释应加深些

图8-29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