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1 07: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2008-02-27 新华网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导课导入新课课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前提:
内容:
目的:
目标:
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概念释疑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改革方针的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伟大的历史转折2、内容: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
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1、必要性思考: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怎样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各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这种排斥市场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商品供应的严重不足,人民消费水平低下。二、经济体制改革各种票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什么问题?1、必要性思考: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怎样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二、经济体制改革必要性: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1)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2)乡镇企业的发展,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过程作用: 质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发展后果迥异内容综合探究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1、国情: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2、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体制:改革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5、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安徽四川等地农民已经自发实行了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4、风险: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四次调整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地主—农民)
农业合作社:1953—1956年(私有—公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一大二公)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集体—个体)
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想一想: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哪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结合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说明生产关系变革应遵循什么规律?(2)变化: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6分)(1)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3)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历史背景:“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2分) (4)问题:不实事求是,脱离实际,急躁冒进;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工程质量不过关;贪污腐败;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等。(5分)综合探究二: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1)国企存在弊端2)农村改革的推动(2)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
(3)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4)、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5)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探究:如何看待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究:如何看待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企业职工下岗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以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的?其特征有哪些?它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1、揭开序幕: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目标初步确立: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中国“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写进宪法: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宪法。
5、创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
6、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三、目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建立:1、揭开序幕: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目标初步确立: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中国“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写进宪法: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宪法。
5、创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
6、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三、目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概念释疑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1)上述两则材料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何不同? 材料一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材料二认为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它只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4分)(2)“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你能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吗?(举例即可)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解决经济危机,即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二战后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如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并取得成功。因而,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4分) (3)你如何认识这场姓“资”姓“社”的争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否定市场经济姓“资”或姓“社”,承认它只是一种经济手段,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4分)综合探究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乡镇企业
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堂小结知识建构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
必要性:
本质:
前提:
目标:
内容
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
变革了生产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意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背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种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竹编手工业生产。广东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