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3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3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4-21 10: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群落的演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近十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显著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性别比例适当 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密切相关。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所以出生率不会造成城市人口显著增加。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大批农民工涌入东部沿海城市打工,造成城市人口密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能力。
2.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 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解: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
故选:B.
考点:种群的特征.
3.3.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B. 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 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 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答案】D
【解析】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是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c点,A错误;K值是环境容纳量,但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B错误;若上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害虫防治应在b点之前,C错误;若上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就达到了K值,此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所以增长速率为0,D正确。
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缓解了种间竞争
C. 其结构主要由水分决定 D. 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C
【解析】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森林群落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照决定的,C错误;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BD正确。
5.下列关于顶极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顶极群落是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 B.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多处于顶极状态
C.顶极群落一定是森林 D.顶极群落若受到外力干扰,则会继续发生演替
【答案】C
【解析】顶极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级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出现大的变动,如气温、洪水、干旱等,也常成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所以顶极群落若受到外力干扰,则会继续发生演替。故选C。
6.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的特征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特征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如图1, 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死亡率增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导致的
B. 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中的K值
C. 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
D. 图2中b点到c点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1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在B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增长率最大;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图2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b点时种群的数量达到,增长率最大,c点时种群达到K值,增长率为零.
解:A、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都会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加,A正确;
B、图1中D时刻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即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中的K值,B正确;
C、图1中的B时刻,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C正确;
D、图2中b点到c点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稳定型,D错误.
故选:D.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8.下列对下图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B. 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C. 外来物种入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都会与曲线Ⅰ一致
D. 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
【答案】D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是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A正确;在对青霉菌进行发酵培养时,青霉素是细胞代谢产物在稳定期积累达到最高峰,即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种群数量变化特点会与曲线Ⅰ一致,C正确;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说明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仍处于ac段,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9.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叙述是( )
A. 用血细胞计数板可以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 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时先盖盖玻片,然后再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C. 营养条件、温度、pH、酵母菌代谢产物均可能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 K 值
D.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应注意从试管底部吸取,以得到更多酵母菌
【答案】D
【解析】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可以对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B正确;营养条件、温度、pH、酵母菌代谢产物等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会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 K 值,C正确;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吸取培养液,用来计算,D错误。
10.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 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 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 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负反馈调节能消除或降低起始因素产生的影响,所以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属于负反馈;正反馈调节能放大起始因素带来的影响,所以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因此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则a和b分别属于
A.个体、种群 B.个体、个体
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
【答案】A
【解析】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特征,故选A。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12.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大草履虫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大草履虫放入瓶内第三天时增长速率最大
C.在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为大约400只
【答案】B
【解析】
1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D.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答案】D
【解析】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也便于小动物的采集,A正确;B、B装置为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B正确;C、由于酒精可将收集的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所以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C正确.D、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2、在采集小动物时,使用诱虫器取样,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指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4、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避免结果偏差较大。
14.科学方法是生命科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林德曼用调查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B.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同位素示踪法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化途经
C.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类比推理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采用样方法和取样器取样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林德曼用调查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A正确;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同位素示踪法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化途经,B正确;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译法,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研究方法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 ( )
A 竞争 B 捕食 C 共生 D 演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演替就是指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答案D。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由于目前环境污染和恶性气候灾害增多,群落演替的知识逐渐成为高频考点。
16.下图中可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速率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如果绘成曲线图,种群的增长就会呈“J”型曲线。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17.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以及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的群落演替是从采伐后的森林开始的,故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故B错误;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但不能任意控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故C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环境中的生态关系,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关于群落演替和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活动可以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A正确。森林阶段因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复杂,动物的分层也比灌木复杂,故B错误。初生演替就是在从来没有植被的地方发生的,故C正确。森林阶段垂直分层现象明显比灌木阶段更能充分利用光照,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与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9.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t3~t5时问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D. 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都为S型曲线,甲种群t3时达到K值,乙种群t5时达到K值;t1~t3时段内,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之后为稳定型,其中在t2时,种群数量达到K/2;t1~t5时乙种群的数量不断增加,为增长型,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为稳定型,其中在t4时,乙种群数量达到K/2。
t4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害虫增长速率最快,而防治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较少时的K/2之前,即t4之前,A错误;t1~t2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t3~t5时,甲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C正确;甲、乙种群密度最小是t1,甲种群密度达最大时是t3,乙种群密度达最大时是t5,D错误。
2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冰川泥开始的演替是原生演替
B. 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C.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 群落演替过程存在群落依次取代现象
【答案】B
【解析】冰川泥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A正确;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并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B错误;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原生演替起点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次生演替起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存在物种优势取代现象,以前的物种一般不消亡,D正确。
【点睛】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是初(原)生演替;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原)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2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
B. 自然条件下,种群内的个体都能相互交配繁殖
C. 种群在理想环境下呈逻辑斯谛增长
D. 种群的老龄个体比例过大,预示种群密度将下降
【答案】D
【解析】一般种群的性比率为1:1,还有雌性大于雄性的,或雄性大于雌性的,A错误;种群内的个体不是都能互配繁殖,B错误;种群在理想环境下呈“J”形增长,C错误;种群的老龄个体比例过大,处于衰退型年龄结构,死亡率增大,预示种群密度将下降,D正确。
22.属于种内互助的一组生物是( )
A、海葵和寄居蟹 B、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
C、蜂群中的工蜂和蜂王 D、水池中的草履虫与水螅
【答案】B
【解析】
2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c点之前种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d段为稳定型,de段为衰退型,A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K/2时,所以K/2两侧可能有增长速率相同的时刻,B正确;本实验前后之间形成自身对照,C错误;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充分混匀,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4.科研人员调查平武县某自然保护区红嘴相思鸟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其中λ代表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1年相思鸟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B.第3年的相思鸟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第5年和第7年的相思鸟种群数量相同
D.第9年的相思鸟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λ代表后一年是前一年的倍数,若λ>1,表示种群数量增加,若λ<1,表示种群数量减少,若λ=1,表示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一年相思鸟的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正确;第三年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故B错误;第5年到第7年种群数量一直下降,故C错误;第三年数量最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历程短
B.演替的实质是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取代
C.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裸岩上发生的是出生演替,演替历程长,故A错 ;B.演替的实质不是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取代,而是优势种的改变,故B错;C.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故C错;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故D对。
考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二、非选择题
26.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 ,其中 (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保留整数)
【答案】
(1)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2)大
(3)10m 约14株/m2
【解析】
试题分析: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应按长条形地块的长度除以样方的数量进行计算,即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100÷10=10m。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株/m2≈14株/m2。
考点:本题考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7.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存在 条食物链。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有 。
(2)该图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
(3)下图是该池塘某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种外来生物入侵,并以该鱼类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请在右图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这种变化。

【答案】
(1)3 捕食,竞争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

【解析】略
28.图表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图。请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 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
(3)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

(5)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请你据图提出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Ⅰ 过度繁殖 (2)Ⅱ (3) f (4)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5)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 低
【解析】(1)根据曲线可知,Ⅰ表示“J”型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
(2)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与图中曲线Ⅱ符合;cd段表示种群的数量下降,即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3)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增长速率为0。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这样在狩猎或海洋会使种群的数量降到e点水平,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5)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可通过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的方式,使其环境容纳量降 低,从而控制鼠害。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29.“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之一。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回答: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禁
20
刺槐
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
(1)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_______,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________三个阶段,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__。
(3)在确定群落的优势物种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____。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
【答案】 次生演替 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 草本、灌木、乔木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样方法 随机取样、取平均值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分析,随着时间的延长,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优势种群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年间优势种群由荻变成了牡荆,又变成了刺槐。
(1)退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所以其演替速度相对比较快。
(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时应该注意随机取样、取平均值,以减小调查误差。“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生态学意义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等。
30.下表是某荒地一条食物链3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后来由于该荒地被附近居民掘土而成为洼地,进而成为沼泽地。
营养级
同化的能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3.61×1010
B
7.46×108
7.16×108
C
2.42×107
2.31×107
(1)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A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该荒地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
(2)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由于_______________,使有机物积累量增加,可成为开发有机肥和生物能源的场所。
【答案】未被自身呼吸消耗,未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未被分解者利用(或答“A营养级现存总有机物的量”)3.2%次生演替缺氧,微生物的活动减弱,土壤有机物的分解速度降低
【解析】
试题分析:对比分析表中的各组数字的变化规律,梳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群落演替等相关知识点并结合题意准确定位食物链的各营养级,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1)输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依题意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并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A→B→C。A营养级是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未被自身呼吸消耗、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捕食、未被分解者利用,即A营养级现存总有机物的量。第二营养级(B)到第三营养级(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2×107÷7.46×108)×100%≈3.2%。该荒地被附近居民掘土而成为洼地后,具有生物生存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2) 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由于缺氧,微生物的活动减弱,土壤有机物的分解速度降低,使有机物积累量增加,可成为开发有机肥和生物能源的场所。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流程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