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14 11: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湖南祁阳四中 陈晗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与难点】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前知识梳理】
1380年,明太祖 以谋反罪诛杀 ;同时,裁撤 和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废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但一切大事仍由自己亲自主持。 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 ,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一 阅读材料后回答,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摘自《明太祖实录》
问题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中“人”认为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据材料一,说明其大臣的职权和地位。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 阅读课文“学思之窗”P17,回答:◎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 ◎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问题四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设立时的情景。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军机处内景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P19)
【课堂反馈】
1.右图是被称为最后一位封建社会的丞相的胡惟庸。明太祖在1380年,把他诛杀了,并且
也废除了丞相一职,永不再设。明太祖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 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朝臣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4.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5.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6.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7.我国古代有两大矛盾始终贯穿封建社会,一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综合来看这两者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清朝入关后共有十个皇帝,比较著名的有康熙.乾隆等,而在下列三位皇帝统治时期,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顺治 康熙 雍正
①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9.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1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1.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看到这些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吟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国事
12.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消长的图示,整体来看哪一幅最准确
13.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4.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地 地 地 地
方 方 方 方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A B C D
15.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16.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课后反思】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参考答案
问题一: 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
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问题二: (1)机构:内阁。 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
(2)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 根源:皇权专制。
问题三: 同意。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问题四: 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课堂反馈】 1—5 DCCAC 6—10 AAADA 11—15 BBDCC 16 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