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背影》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背影》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1 16: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7.《背影》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  ) tuí唐(  ) 琐屑(  ) 嘱托(  )
2. 选出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变卖典质(抵押) 妥贴(恰当,合适)
B.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
C.琐屑(细小而繁多) 家中光景(时光)
D.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    )
(2)凄惨暗淡,不景气。          (    )
(3)衰颓败落。              (    )
(4)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    )
(5)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
(6)细小而繁多(的事)。           (    )
4.“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聪明”的意思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用法的词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朱自清,字____ ,我国著名      、      、学者、民主战士。《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_________散文。文章通过记述____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倍加_______之情。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7.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  
                                   ___  
8.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___  
                                     
9.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___  
                                   ___  
10.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___  
                                   ___  
                                     
11.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  
                                   ___  
12.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___  
                                   ___  
(二)课外阅读
重读《背影》
记得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时代。还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扶了扶镜架,对我们再三强调:“`蹒跚`二字是`父亲`为生活奔波忙碌大辈子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刻含义。”当时我并不是冷血,对此除了笨拙之感外,并没有应有的感动。兴许,年纪小,不懂吧。
高中时代,离家远了。每个星期日,父亲都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镇上乘公车。路并不太远,却并不好走。隔着运河,也架了一座大桥。每次到了上桥的时候,父亲总是叫我坐好了。然后就猛踩几下,上去了。我坐在父亲背后的书包架上,有些不安,分明感到父亲在喘息,车子在晃动。有好几次我都要求下来走,父亲总是说:“万一赶不上车子,又得等上半个钟头。”每次我都只能眼望父亲的背影,品味心中那分激动。
车站上的父亲,就如游子旁送别的慈母,唠叨着:“在学校里吃饱了,要穿暖了……”而我听着这几百年不变的台词,有些厌倦。
每次父亲都要等车开动之后才离去,而我也只偶尔见到他模糊的背影,更多的是他还未平复的喘息。
再次读《背影》是前几星期,偶然一次在借书时,翻到了那篇《背影》泛黄的书页,就如我的记忆那般陈旧,却又像我的感动那般真挚。普通的黑体楷书,一字字犹如刻在岩石上,不可磨灭,又如画在纸上,栩栩如生,那般真实,一字一字翻开了泛黄的扉页。“蹒跚的步履……”似乎又听到了父亲的喘息声,见到父亲猛踩几下,上去了。如今想起父亲的唠叨,真的字字真言,比徐志摩的诗更感人,比王菲的歌更动听。
父亲并没有为我翻过月台去买橘子,而父亲的背影也是时时出现,父亲的形象渐渐高大………
13.这篇文章与《背影》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请分别写出一点。你可以从感情、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去体会比较,还可以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说。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疼爱你的事。因为爱是不能忘记的。150字左右。
16.下列诗句哪一句可体现父母爱子之情?有些诗句是你没有学过的,你可以猜一猜。
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⑵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完背影,做完以上题目,你一定想对父母说些什么,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并把它说给父母听,爱要说出口。
参考答案
一、
1. 籍 颓 xiè zhǔ 2. D 3.(1)狼藉  (2)惨淡  (3)颓唐  (4)触目伤怀  (5)情郁于中  (6)琐屑 4.愚蠢 略 5.略 6.佩弦 散文家 诗人 记叙 浦口送别 关爱 思念
二、
(一)7.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8.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9.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10.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11.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12.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二)9、按提示,说出一点即可。10、如: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献出一切。或这样娇惯子女可真的可怜。11、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12、(1)13、没有统一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