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说课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16 12:16: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下夏溪初中 董海云
1、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本课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下启《第10课 思想活跃和百家争鸣》以及《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虽然教材在《第7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军事状况,但生产力才是最根本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引发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导致上层建筑的革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改革、思想争鸣的根源。其中,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课内容有三目:“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和“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第一目介绍了诸侯国引发社会大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的主人成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地主为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剥削更多的财富,他们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个体小农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增强,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第二目介绍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的潮流、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展变法。第三目介绍了秦国变法过程、变法内容、变法的影响,变法使秦国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也使秦国国力增强,最终一统天下。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因为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和改革而实现的;而且,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一场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它废除旧制度,发展封建经济,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难点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因为这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初一年级学生对这些理论接受起来有困难。
3、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知识与能力:①在了解春秋战国时铁器、牛耕的使用的基础上,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变革。②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认识商鞅变法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过程与方法:①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关于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②课件展示石器、木器、骨器与铁器的图片,通过史料的对比,学生直观感受生产工具的变革;展示牛耕图片,让学生了解生产动力的提高,从而理解生产力的发展。③探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奴隶们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吗?”“你怎么理解史书上记载这一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怎样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等问题,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通过讨论,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初步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识新兴地主阶级成为改革的基础。因而,深刻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④PPT展示“立木为信”的故事,激发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兴趣,学生自学商鞅变法的内容,讨论变法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⑤课堂辩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商鞅自己却被‘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有什么启发?”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4)、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商鞅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商鞅之死的辩论,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即使献出生命也值得,因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 学情分析
1、 有利因素: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教师可以设置探讨题和辩论题,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
2、 不利因素: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初中历史的时间较短,缺乏理论知识,容易重表象,轻本质,所以教师的讲解很重要。
3、 教法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易灵活多样。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适时引导,讲解深入浅出,化解教材难点。设置探究和辩论题,发展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汲取历史的智慧,学史以明智。
4、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学习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基本情况,设置问题:为什么秦国能够由西部小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最后统一全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2、 讲授新课
首先,PPT展示西周时期的木制、石制工具,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工具,通过比较,讨论铁器的优点以及它对生产发展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分析图片类史料的方法。展示牛耕的图片,使学生认识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探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奴隶们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吗?”“你怎么理解史书上记载这一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怎样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等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个别答疑。请学生上台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纠正其中错误,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由浅入深的讲解。最终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改革变法”。
请学生列举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改革变法,认识到改革变法成为时代的潮流、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富国强兵。
PPT展示“立木为信”的故事,激发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习改革家的诚信品质,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个人成功的要素。学生自学了解变法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意义:确立封建制度、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课堂辩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商鞅自己却被‘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有什么启发?”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商鞅之死的辩论,使学生认识到商鞅虽然因改革而献身,但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失败,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之死只是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
3、 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大变革。各国竞相变法,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都希望成为当时的强国。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逐渐增强,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