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淮南二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卢 纶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
衰翁正席矜①新社,稚子齐襟读古论②。
共说年来但无事,不知何者是君恩。
【注】①矜:自尊自重。②古论:古文《论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织布声与舂谷声交织,鸡鸣声与狗吠声响应,这是以动衬静手法的运用。
B.清流绕村,菊花遍野,紫梨林果实缀满枝头,渲染了村居环境秋色美丽。
C.秋社日欢聚,老翁端坐席首,稚子诵读古文,老少动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D.前两联描写自然风光,后两联描写社会图景,以景寓情,情景妙合无垠。
15.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14.(3 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和表达技巧(D)
D(此项错在“前半描写自然风光”,“机鸣舂响”“鸡犬相和”是社会图景。)
15.(6 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C)
①百姓沉浸在世道太平的欢乐中,不知道什么朝廷皇帝恩惠;②百姓安居乐业说明官吏治理有方,表达赞赏之情;③处处受制的官场生活不如自由快乐的百姓生活,表达羡慕之情。(6 分,答对一点给2 分)
宣城二模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北 山①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②陂(bēi):池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退居江宁,春日到北山游玩,为春水潋滟、花落草长的美景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B.作者笔下春水多情,或直流无碍,或曲流迂回,带着粼粼波光,以种种秀姿漫映着北山。
C.诗的三、四句对仗工整,同时又富于变化,叙述自己的行动,巧寓主观情绪,境界全出。
D.全诗前两句写所见之景,着笔雄浑壮阔;后两句叙事寓情,情感纡徐平缓,韵味悠长。
15.本诗“北山输绿涨横陂”与《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皆着一“绿”字,请结合诗歌赏析其妙处。(6分)
14.(3分)D解析:“雄浑壮阔”错,是“细腻工巧”。
15.(6分)① 两句诗皆着一“绿”字,赋予静态色彩以流动感,极为传神写出了眼中之景,寄寓着强烈的感彩。(2分)
② “北山输绿涨横陂”运用拟人手法,活化了静态的绿色。春天到来,北山绿意正浓,似乎主动将自己的绿色输送给水塘,映得满陂春水也是一片绿色,随着春水上涨,绿色仿佛又要满溢出来。绿色的流动营造出一派春意盎然之境,表达了诗人对北山满心的喜爱。(2分)
③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江岸的动态,把无形的春风转换成满眼流动的绿色,写出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绿满江岸之景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正相谐合。(2分)
六安一中模拟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萧条戴鹖冠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冠:传为楚隐者鹬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酒浇愁的复杂心绪。
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鹗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著。
15.第三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分析】(1)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2)考查理解诗句的作用,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解答】(1)A.“一语双关”错,没有“一语双关”,“舟中作”为实写,并无隐喻;
(2)分析第三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第三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娟娟戏蝶”蝴蝶翩翩起舞,是舟中近景,“片片轻鸥”白鸥向远处飞去,是舟外远景,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自由状态,与诗人被困于舟中形成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结构上起到了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作用。
答案:(1)A。
(2)①承接第二联,写舟中所见的蝴蝶翩跹、白鸥远翔之景,呼应题目“舟中作”。
②与尾联抒情形成反转:蝶鸥自在,与诗人的困于舟中的处境形成反衬。
译文: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黄山二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②,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③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①簦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②坂:山坡。③化蝶梦:《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曾梦化蝴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极写了诗人行迹无定、四处漂泊、仆仆道途之久且远的孤苦情状。
B.颔联承首联写诗人行路难,而写农家的贫困,则从侧面表现旅况凄苦。
C. 诗的第六句巧妙化用庄周化蝶的典故,抒写诗人自己的迷惘惆怅之感。
D.本诗借景抒怀,描写浓墨重彩,层次清晰,流转自然,颇具晚唐风味。
15.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14.D “描写浓墨重彩”错。全诗采用白描手法。。
15.①慨叹家信十寄九不达,天上的大雁南来北去,却不能捎来一封家书。②鸿雁南来北去皆有归宿,而自己却长年漂泊在外,有家难回。③面对鸿雁,看看自己,不禁教人顿生强烈的思乡之情。
皖北协作区第21届联考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伤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诬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15.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C.错在“烟花燃放”,此处“烟花”指春日美丽的景物。
(2)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颔联“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对此痛心疾首。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化用诗句,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春光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尾联赞扬抗金将领向子诬的勇敢行为,与朝廷当权者败逃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1)C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译文:
???? 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赏析:
?????? 首联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不断南侵。国势日衰。颔联举汴京沦陷、飞龙入海两件典型事例,说明投降路线造成的严重后果,既痛心疾首,也隐含讽刺。颈联紧扣诗题写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回的悲痛心情,感人肺腑。尾联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全诗语句明净,音调响亮,用典贴切,形象生动。
【点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蚌埠二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古诗,完成14~15题。
酬周参军
吴 均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沉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开门见山,向友人诉说悒郁的心情,“忧人”起居颠倒,怅而无欢,无事可做,只得倚门远望。
B.“江南霜雪重”是泛说秋冬以来的天气,下句诗人自比相如,天寒衣单,隐含着无限的辛酸与不平。
C.诗人写望远时所见的景色有云景与雨景,云“沉”有质重感,雨“细”有迷蒙感,的确是宛然如画。
D.全篇以忧怀开端,以琴酒收结,诗人并没有在艰难困苦的折磨中哀伤不已,而是体现了豁达超然。
15.“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两句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分析】(1)考查对诗歌情感把握能力。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整体理解全诗基础,善于发现和捕捉诗句中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是关键。也就是说要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细致分析诗句中的感情“因子”。
(2)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句,对诗歌的技巧、情感、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1)D,体现了诗人的豁达超然错误。整体把握全诗,D选项中说全篇以忧怀开端,以琴酒收结,切合了诗意,可以从首句中“忧”、“怅”二字印证。诗人的确没有在艰难困苦的折磨中哀伤不已,但表现出的更多是怅惘、不平和无可奈何,所以D选项中提到的“豁达超然”是不恰当的。
(2)诗句首先精妙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上,极大地提升了画面的质感,其次在于诗句描绘的肃杀画面与诗人情感的交融,再就是诗句创造的意境与诗人寥落心境的吻合。
答案:
(1)D。
(2)提升画面感,使用拟人手法,水传洞庭,风送寒气,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空旷肃杀(肃寒、凄寒)的日暮画面;)强化情感,借水的远阔、风的寒冷,强化了诗人寥落凄凉的情怀。
译文:
暮色苍茫,我烦恼不堪;靠着窗户远眺也郁郁寡欢。水随天去,洞庭湖是如此遥远;秋风萧瑟,带来雁门关的寒气。江南的霜雪因而日渐加重,我这个司马相如衣服却又如此单薄。高大的树木被沉沉的乌云遮掩,细雨迷蒙,远山也看不清样子。无奈的我只能权且以酒与琴相伴度过寒冷的长夜。
赏析:首句的“日暮”点出时间。“忧人”为诗人自谓。作品一开始便写出他的充满烦恼的心态。句中的“起”并非有目的活动,而是烦恼滋扰下的无意识之举。次句写“起”后的行为、心态。起而“倚户”,益见出他在无聊、无奈时欲摆脱内心烦躁的努力。然而“倚户”也无法改变烦躁的心绪。这两句直接写自己的感情波澜和在室内的活动,也为全诗预定了感情的基调。接下去写“倚户”时所见与所感。所见为水,所感为风。水由近而远,风由远而近。“洞庭”指太湖。据王逸说,太湖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谓洞庭。古人诗赋亦多称太湖为洞庭。诗人“倚户”远望,水向洞庭流去。“雁门”言风之寒、所由来之远。诗人本自忧心忡忡,本自怅然无欢,今既见此远去之水,感此风送之寒,则转增怅惘之情。远望本为不自觉地排解烦恼之举,不想反增新忧。诗人不直接抒写此时的特殊感受,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表现他的心曲。“江南”二句紧承“寒”字,写出寒风中的自然与人。江南而有霜雪,并且很重,这是雁门之风所带来的自然界的变化。“衣服单”,故对风之寒感受尤为深切。气侯寒冷而衣服犹单,适足见出他的贫寒。况且这“衣服单”的又非寻常之人,竟是“相如”!“相如”即司马相如。据《史记》载,相如自梁返回故里,“家贫无以自业”,其后,因《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乃成为受朝廷重视的辞赋巨笔。在诗中,作者以相如自况,意谓自己有旷世奇才,却遭此窘困,衣不暖体。《谈薮》载吴均《剑骑诗》云:“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是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才能。此诗则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了同样的自负。“沈云”二句继续写“倚户”所见。“沈云”即浓云、乌云。“乔树”即高树。浓云郁积,掩蔽高树。“灭”亦为遮蔽不可见。此二句互文以见义。“沈云”即隐乔木,自然也隐乔木所植根的层峦;“细雨”所灭,既有层峦,亦含峦上乔木。前面所说的霜雪,主要是从冬天的气候而言,未必是眼前实有之物;此句的“细雨”乃是“倚户”时正在降落之物,这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写。然而,景语亦即情语。在“沈云”两句描写的景物之中,也深深地寄寓了作者的不平之感。此诗前句以相如自况而怨衣单,从处境着眼,抒写怀才不遇的怨悒。此二句进而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这是从外界条件不利处着眼,写出自己不得一展怀抱的原因在于为某些外在条件所障蔽。末二句由“倚户”远望转向室中,宽慰自己权且以酒与琴相伴度过寒冷的长夜。同时,这二句也对自己不逢其时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慨叹。
【点评】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首先要抓住诗歌的手法和技巧,来作答,其次要结合诗句表现出的意境之美来表述,最后要落实到情感的表现上,三者缺一则不能称之为精妙。
毛坦厂中学4月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落第
李廓
榜前潜制泪,众里自嫌身。
气味如中酒,情怀似别人。
暖风张乐席,晴日看花尘。
尽是添愁处,深居乞过春。
14.下列对这前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举放榜之日,诗人未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只能抑制住眼泪,自已也嫌弃自己。
B.失败的沉重打击,让诗人内心恍惚,精神压抑,这种情怀也和别的落第举子相类同。
C.继前两联写自己落第绝望的心情之后,诗人举目四望,触目之处都让自己平添愁绪。
D.伤心之余,诗人更愿意深居简出,期望这个春天能够尽快过去,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15.此诗写诗人落第之后的感受,深刻而真实。请结合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诗人是怎么抒写内心情感的。(6分)
14.(3分)
B(诗的颔联中“情怀似别人”,意思是自己此时的心情,就像与友人作别那样,失落无助。“别人”是与人作别,而不是“别的人”。)
15.(6分)
此诗的中间两联借类比和反衬的手法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受。(2分)诗的第二联,以“中酒”、“别人”的具体事件作类比,表现难以言说的白伤情绪;(2分)诗的第三联写触目所见,“暖风乐席”、“晴日看花”等情形,是以乐景来反衬自己内心的悲戚。(2分)(意思答对即可)
A10联盟4月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逢故人
【唐】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
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
15.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有哪些。(6分)
14.(3分) C(“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不正确。本诗颈联中的情感是悲伤而不是惊喜。)
15.(6分)
①一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②白发如丝,容颜已老的悲叹;③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悲凉;④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安庆市示范中学高三4月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陇头水[注]
于 渍
行人何彷徨,陇头水呜咽。
寒沙战鬼愁,白骨风霜切。
薄日朦胧秋,怨气阴云结。
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
[注]也写作陇头吟。也有说此诗作者是李成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用行人的彷徨、陇头水的呜咽来渲染大战结束之后整个战场的气氛。
B.诗歌善于运用意象来表情达意,如颔联用“寒沙”等意象来表现战场的惨况。
C.颈联实写天气情况:秋日朦胧晦暗,由死去战士的怨气聚结而成的阴云密布天空。
D.本诗是一首五言边塞诗,全诗描绘的场景寒冷阴森,透露出悲惨愁苦的感彩。
15.本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C(“颈联实写天气情况”分析错误,不全是实写,“由死去战士的怨气聚结而成的阴云”应是诗人的主观感觉,是虚写)
15.诗歌前面三联描写战后惨景,最后一联转为议论,指出边疆将领们不惜以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获取名利和地位。(2分)既表达了对士卒的同情,还谴责了那些庸腐贪婪的边疆将领,表现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