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淮南二模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棱,字长威,庐江襄安人也。父岘,少骁勇。高智慧、汪文进等作乱江南,庐江豪杰亦举兵相应,以岘旧将,共推为主。岘欲拒之,棱谓岘曰:“众乱既作,拒之祸且及己。不如伪从,别为后计。”岘然之。时柱国李彻军至当涂岘潜使棱至彻所请为内应彻军未至谋泄为其党所杀棱仅以获免上以其父之故拜开府。
大业三年,拜武贲郎将。后三岁,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棱率众登岸,其主欢斯渴刺兜遣兵拒战,镇周频击破之。棱进至低没檀洞,其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拒战,棱击败之,斩老模。其日雾雨晦冥,既而开霁,分为五军,趣其都邑。渴刺兜率众数千逆拒,棱遣镇周击走之。棱乘胜逐北,至其栅,渴刺兜背栅而降。棱尽锐击之,从辰至未,苦斗不息。渴刺兜自以军疲,引入栅。棱遂填堑,攻破其栅,斩渴刺兜。帝大悦。
帝复征辽东,棱为东莱留守。杨玄感之作乱也,棱率众万余人击平黎阳,斩玄感所署刺史元务本。棱寻奉诏于江南营战舰。至彭城,贼帅孟让将众十万,据都粱宫,阻准为固。棱潜于下流而济,至江都,率兵袭让,破之。以功进位光禄大夫,赐爵信安侯。后帝幸江都宫,俄而李子邇据海陵,左才相掠淮北,杜伏威屯六合,众各数万。帝遣棱率宿卫兵击之,往往克捷,超拜右御卫将军。俄而帝以弑崩,宇文化及引军北上,召棱守江都。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表杖送丧,恸感行路,论者深义之。
(节选自《隋书·列传二十九》,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柱国李彻军至当涂/岘潜使棱至彻所/请为内应/彻军未至/谋泄/为其党所杀/棱仅以获免/上以其父之故/拜开府
B.时柱国李彻军至当涂/岘潜使棱至彻/所请为内应彻军/未至/谋泄/为其党所杀/棱仅以获免/上以其父之故/拜开府
C.时柱国李彻军至当涂/岘潜使棱至彻所/请为内应/彻军未/至谋泄/为其党所杀/棱仅以获免/上以其父之故/拜开府
D.时柱国李彻军至当涂/岘潜使棱/至彻所请/为内应彻军未至/谋泄/为其党所杀/棱仅以获免/上以其父之故/拜开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也可表示接受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B.赐爵,指赐予爵位,爵是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古代爵位一般有五个等级
C.崩,旧指皇帝死,古代常用山塌下来作比喻,而臣子的死都可称为“薨”。
D.衰杖,旧指居丧时使用的麻絰与哭丧棒,文中指的是穿丧服、拄哭丧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棱遇事冷静,很有主见。高智慧、汪文进等人作乱时,其父陈岘不愿做叛乱首领,陈棱逼迫其父答应后暗地作长远打算。
B.陈棱骁勇善战,功勋卓著。隋炀帝征讨流求国时,陈棱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屡次击败流求军队,先后斩杀欢斯老模和流求王。
C.陈棱忠于朝廷,甚得信任。杨玄感叛乱时陈棱斩杀其刺史元务本,李子通等割据时陈棱屡次破敌,因有功被炀帝破格提拔
D.陈棱为人大义,不忘旧主。宇文化及叛乱时,据守江都的陈棱准备了盛大的仪式,改葬了隋炀帝,其行为深深地感动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日雾雨晦冥,既而开霁,分为五军,趣其都邑。
(②)棱潜于下流而济,至江都,率兵袭让,破之。
10.(3 分)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断句)(B)
A(B 项错在“岘潜使棱至彻/所请为内应彻军”;C 项错在“彻军未/至谋泄”;D 项错在“岘潜使棱/至彻所请/为内应彻军未至”。)
11.(3 分)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B)
C(错在“所有臣子死都称‘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等死去称“薨”。)
12.(3 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
A(错在“逼迫其父答应后暗地作长远打算”,应是劝说其父假装答应再作长远打算。)
13.(10 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B)
(1)那天下雨多雾天色昏暗,随后云散天晴,(陈棱)兵分五路,奔向流球国都城。(“雾雨”“霁”“趣”各1 分,大意2 分)
(2)陈棱暗中在下游渡河,到江都后,率领军队袭击孟让,打败了他们。(“潜”“济”“破”各1 分,大意2 分)
〔参考译文〕
陈棱,字长威,是庐江襄安人。父亲陈岘,年轻时很勇猛。高智慧、汪文进等人在江南叛乱,庐江豪杰也起兵响应,因为陈岘是老将,共同推举他做首领。陈岘想拒绝他们,陈棱对陈岘说:“大家已经作乱,拒绝他们将会祸及自身。不如先假装顺从,另外为将来做打算。”陈岘认为他说得对。当时上柱国李彻军队到了当涂,陈岘暗中派陈棱到李彻所在地,请求他作为内应。李彻军队还没到达,密谋泄露,陈岘被他的党羽杀害,陈棱也仅仅逃脱性命而已。文帝因为他父亲的缘故,授予府兵军职。
大业三年,又被授予武贲郎将之职。往后三年,和朝请大夫张镇周征调东阳兵一万余人,从义安渡海,攻击流求国,一个多月就到了。陈棱率领部众上岸,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派兵抵抗,张镇周多次击败他们。陈棱进军到达低没檀洞,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抗战,陈棱击败了他,杀掉了欢斯老模。那天下雨多雾天色昏暗,随后云散天晴,陈棱兵分五路,奔向流球国都城。欢斯渴刺兜率领几千人军队迎战抵抗,陈棱派遣张镇周击溃他。陈棱趁着胜利形势追赶败军,到达敌军营寨边,欢斯渴刺兜背靠营寨列阵。陈棱派出全部精锐部队攻击他们,从辰时到未时,苦战不停。欢斯渴刺兜自己认为军队疲惫,退入营寨。陈棱于是就填塞壕沟,攻破他们的营寨,杀死欢斯渴刺兜。隋炀帝非常高兴。
隋炀帝再次征讨辽东时,陈棱担任东莱留守。杨玄感叛乱时,陈棱率领一万多人的部队攻打平定黎阳,杀掉杨玄感任命的刺史元务本。不久陈棱奉命到江南建造战舰。到达彭城时,贼首孟让率领十万军队,占据了都梁宫,以淮水为屏障构成坚固防御。陈棱暗中在下游渡河,到江都后,率领军队袭击孟让,打败了他们。陈棱又因战功进位升光禄大夫,被赐爵信安侯。
后来隋炀帝驾临江都宫,不久李子通占据海陵,左才相劫掠淮河以北,杜伏威屯兵六合,军队各有数万人。炀帝派陈棱率领禁卫军攻打他们,陈棱接连取胜,被越级授予右御卫将军之职。不久隋炀帝被叛军杀害,宇文化及率领军队北上,命令陈棱镇守江都。陈棱集合部众穿白衣,为隋炀帝发丧,准备好仪仗,把隋炀帝改葬在吴公台下,他穿着孝服拄着哭丧棒送丧,悲痛感动路人,谈论的人都深深认为他的行为符合大义。
宣城二模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之遴,字思贞,南阳涅阳人也。之遴八岁能属文,十五举茂才对策,沈约、任昉见而异之。起家宁朔主簿。吏部尚书王瞻尝候任昉,值之遴在坐,昉谓瞻曰:“此南阳刘之遴,学优未仕,先生所宜甄擢。”瞻即辟为太学博士。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累迁中书侍郎,鸿胪卿,复兼中书舍人。出为征西鄱阳王长史、南郡太守,高祖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后转为西中郎湘东王长史,太守如故。丁母忧,服阕,征秘书监,领步兵校尉。出为郢州行事,之遴意不愿出,固辞,高祖手敕曰:“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遂为有司所奏免。久之,为太府卿,都官
尚书,太常卿。之遴好古爱奇,在荆州聚古器数十百种。有一器似瓯,可容一斛,上有金错字,时人无能知者。时鄱阳嗣王范得班固所上《汉书》真本,献之东宫,皇太子令之遴与张缵、刘溉、陆襄等参校异同。之遴具异状十事。好属文,多学古体,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常共讨论书籍,因为交好。是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诗》并有高祖义疏 ,惟《左氏传》尚阙。之遴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悦。太清二年,侯景乱,之遴避难还乡,未至,卒于夏口,时年七十二。前后文集五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刘之遴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
B.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
C.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
D.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B.博士,古今词义相近,标志一个人精通一门学问或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学位。
C.丁母忧,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丧事,须辞官回家守丧,称作丁忧,母亲去世称丁母忧,或称丁内忧。
D.义疏,本指我国古代疏解经义的书,其名源于六朝佛家解释佛典,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之遴好学能文。八岁即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十五岁被举荐入仕时,所作对策令沈约、任昉都感到惊异。
B.刘之遴颇受恩顾。当他母亲年岁已高时,高祖为了让他尽到赡养母亲的孝心,令他衣锦还乡,任南郡太守。
C.刘之遴好古爱奇。他在荆州收聚几十上百种古器,其中一古器像瓯,上有嵌饰的金字,他都认识。
D.刘之遴学问渊博。当时《左氏传》独缺高祖的义疏,刘之遴便写《春秋大意》等共三十事上奏。高祖非常高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值之遴在坐,昉谓瞻曰:“此南阳刘之遴,学优未仕,先生所宜甄擢。”
(2)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10.(3分)C解析: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
11.(3分)B解析:博士,古今异义,古代指专门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
12.(3分)C解析:“他都认识”无中生有。
13.(10分)(1)适逢刘之遴在座,任昉对王瞻说:“这是南阳人刘之遴,学问出众却没有做官,先生您应当甄别擢用他。”(“值、仕、甄擢”各得1分,语句通顺2分)
(2)我听说妻子儿女都健在,(那么)对父母的孝心就减退了;爵位与俸禄双全,(那么)对君主的忠诚就减退了。你内心已得到满足,(可)依公理却忘记了奉公的节操。(“妻子、内足、理”各得1分,语句通顺2分)
附:参考译文:
刘之遴,字思贞,是南阳涅阳人。刘之遴八岁就会写文章,十五岁举茂才的对策,沈约、任昉看了都很惊异。初出仕任宁朔主簿。吏部尚书王瞻曾探望任昉,适逢刘之遴在座,任昉对王瞻说:“这是南阳人刘之遴,学问出众却没有做官,先生您应当甄别擢用他。”王瞻立即征召他任太学博士。刘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书。当时张稷刚被授任尚书仆射,委托任昉写辞让官职的奏章,任昉让刘之遴代作,执笔立成。累经升迁任中书侍郎,鸿胪卿,兼中书舍人。出任征西鄱阳王长史、南郡太守,高祖对他说:“你母亲年高德重,因此让你衣锦还乡,尽赡养母亲的孝心。”后转任西中郎湘东王长史,照旧任太守。居母亲丧,服丧期满除服,征入任秘书监,领步兵校尉。出任郢州行事,刘之遴本意不想出任,便坚决推辞,高祖亲笔诏书说:“我听说妻子儿女都健在,(那么)对父母的孝心就减退了;爵位与俸禄双全,(那么)对君主的忠诚就减退了。你内心已得到满足,(可)依公理却忘记了奉公的节操。”于是被有关部门上奏免去他的职务。很长时间,才任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常卿。刘之遴喜好古玩,在荆州收聚几十上百种古器。有一古器像瓯,容量为一斛,上有嵌饰的金字,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当时鄱阳嗣王萧范得到班固进呈的《汉书》真本,将它献给皇太子,皇太子让刘之遴与张缵、刘溉、陆襄等人检校它与现行本的异同。刘之遴列举十条不同之处。刘之遴喜好写文章,多学古体写法,与河东人裴子野、沛国人刘显常共同讨论书籍,因此彼此友好。当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诗》均有高祖的义疏,惟有《左氏传》尚缺,刘之遴便写《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共三十事上奏。高祖非常高兴。太清二年,侯景叛乱,刘之遴避难返回家乡,未到,在夏口去世,时年七十二岁。前后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六安一中模拟四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庾亮,字元规,明穆皇后之兄也。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峻整,动由礼节。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不就,随父在会稽,嶷然自守。时人皆惮其方俨,莫敢造之。
元帝为镇东时,闻其名,辟西曹掾。及引见,风情都雅,过于所望,甚器重之。累迁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转护军将军。
及帝疾笃,不欲见人,群臣无得进者。抚军将军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等素被亲爱与西阳王羕将有异谋亮直入卧内见帝流涕不自胜。既而正色陈羕与宗等谋废大臣,规共辅政,社稷安否,将在今日,辞旨切至。帝深感悟,引亮升御座,遂与司徒王导受遗诏辅幼主。加亮给事中,徙中书令。太后临朝,政事一决于亮。
先是,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亮任法裁物,颇以此失人心。会南顿王宗复谋废执政,亮杀宗而废宗兄羕。宗,帝室近属,羕,国族元老,又先帝保傅,天下咸以亮翦削宗室。
后将军郭默据湓口以叛,亮表求亲征,于是以本官加征讨都督,率将军路永、毛宝等步骑二万,会太尉陶侃俱讨破之。亮还芜湖,不受爵赏。侃移书曰:“夫赏罚黜陟,国之大信,窃怪矫然,独为君子。”亮曰:“元帅指总,武臣效命,亮何功之有!”遂苦辞不受。进号镇西将军,又固让。
亮有开复中原之谋,乃解豫州授辅国将军毛宝,使与西阳太守樊峻精兵一万,俱戍邾城。会寇陷邾城,毛宝赴水而死。亮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寻拜司空,余官如故,固让不拜。
亮自邾城陷没,忧慨发疾。会王导薨,征亮为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又固辞,帝许之。咸康六年薨,时年五十二。追赠太尉,谥曰文康。
(节选自《晋书·庾亮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抚军将军/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等/素被亲/爱与西阳王羕/将有异谋/亮直入卧内见帝/流涕不自胜/
B.抚军将军/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等/素被亲爱/与西阳王/羕将有异谋/亮直入卧内/见帝流涕/不自胜/
C.抚军将军/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等/素被亲爱/与西阳王羕将有异谋/亮直入卧内见帝/流涕不自胜/
D.抚军将军/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等素被亲爱/与西阳王羕将有异谋/亮直入/卧内见帝流涕/不自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老》指的是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庄子》和《老子》。就成书的年代而言,《老子》要早于《庄子》。
B.辅政,在封建社会君主年少,或新君嗣位时授命权臣辅弼国政。等到皇帝到了弱冠成年时权臣再把朝政交还给皇帝。
C.宗室,特指与君主同宗族之人,也就是皇族。南顿王宗、西阳王羕都是晋朝皇室宗亲,分别叫司马宗、司马羕。
D.“辟”和“征”,是中国汉魏晋时期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意义有些接近,常连用为“征辟”,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庾亮十六岁时拒绝了东海王越的征召,跟随父亲在会稽生话,谨慎地守护者自己的领地,严肃恭敬,没有人敢去打扰他。
B.皇帝在临终前被庾亮的一番话打动,意识到朝廷的危机,诏令庾亮和王导一同辅助幼主,太后把持朝政时,政事全都交给庾亮决断。
C.郭默叛乱时,庾亮上表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出征,庾亮自己担任征讨都督,同其他将领合力平定了叛乱,但他拒绝了给他的奖赏。
D.庾亮调兵遣将守卫邾城,但邾城仍被贼寇攻占。这让庾亮很是自责,忧郁得病,并拒绝了朝廷授予他司空、司徒等新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引见,风情都雅,过于所望,甚器重之。
(2)夫赏罚黜陟,国之大信,窃怪矫然,独为君子。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C“抚军将军/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等”都是“素被亲爱”的主语,当主语过长时,在主语后面停顿,故在“等”后停顿,排除D.“亲爱”是“亲近”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A.“王羕”是人名,不可断开,故排除B.句子译为:抚军将军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等人,向来被皇上亲近,这个时候他们正在跟西阳王羕将有不轨的打算,庾亮直接进入皇上的寝宫,见到皇上控制不住地流泪。
(2)B“等到皇帝到了弱冠成年时权臣再把朝政交还给皇帝”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到皇帝亲政时,辅政就结朿了。
(3)A“谨慎地守护着自己的领地”与文意不符。原文“嶷然自守”,是坚持自己的操守的意思。
(4)①风情,风采神情;都,美好;所望,自己的期望。译为:等到元帝接见他时,看到他风采神情美好闲雅。超过了自己的期望,就持別的看重他。
②黜陟,罢官提职;信,信用;矫然,矫情。译为:那些奖赏惩罚罢官提职的事,是国家最大的信用,我私下里责怪你矫情,你是想独自做个君子。
?
答案:
(1)C
(2)B
(3)A???
(4)①等到元帝接见他时,看到他风采神情美好闲雅。超过了自己的期望,就持別的看重他。
②那些奖赏惩罚罢官提职的事,是国家最大的信用,我私下里责怪你矫情,你是想独自做个君子。
?
文言文译文:
庾亮,字元规,是明穆皇后的兄长。庾亮相貌俊美,善于言谈。生性喜欢《庄子》和《老子》.风度威严庄重,举动遵守礼节。十六岁那年东海王越征召他为属官,他没有就任。跟随父亲在会稽地区生活。严格坚持操守,当时人们都害怕他的正直严谨,没有人敢打扰他。
元帝担任镇东将军的时候,听到庾亮的名声,征召他做西曹掾。等到接见他时,看见庾亮风采与神情都很美好,超过了自己的期望。特别看重他。庾亮连续升迁,做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又转为护军将军
等到皇帝病重,不想见别人,各位大臣都没有办法能够觐见皇上。抚军将军南顿王宗右卫将军虞胤等人向来被皇上亲近,这个时候他们正在跟西阳王羕将有不轨的打算,庾亮直接进入皇上的寝宫,见到皇上控制不住地流泪,接着严肃的向皇上陈述了王衆和王羕等密谋废除大臣,打算共同辅政的情况,江山社稷能否安稳就在今天,说的非常恳切。皇上深切的感到了情况的严重,招来庾亮坐上御座,于是和司徒王导共同接受遗诏,辅助幼主。又让庾亮兼任給事中,升为中书令。太后临朝的时候,所有的政事儿全都交庾亮决断。
在这之前,王导辅政凭着宽和很得人心。庾亮按照法律裁决的事物。常常因此失去了人心。正赶上会南頓王宗又密谋废除幼主执政。庾亮杀掉了王宗,并且废除了王宗的兄长王羕。王宗是皇帝直近的亲属,王羕是皇族元老,又是先帝的师博,天下人都认为庾亮这么做是剪除皇族。
后来将军郭默占据湓口权乱,庚亮上表请求皇上亲征,于是庾亮以本官身份再兼任征讨都督,率将军路永、毛宝等步兵骑兵二万,会同太尉陶侃一起讨伐打敗郭默。庾亮回到芜湖,不接受封爵的奖赏。陶侃写信给他说:“奖赏、惩罚、免官、升职是国家重大的信誉,我私下里 认为你这样做是矫情,是自己独自标榜为君子”庾亮说:“元帅指挥得当,将士们不怕牺牲,我庾亮有什么功劳?”于是坚决推辞不接受。朝廷又封他为镇西将军,庾亮又坚持推让。
庾亮有开拓恢复中原的计谋,于是解除自己豫州的官职,授予辅国将军毛宝,让他和西阳太守樊峻领精兵一万,共同守卫邾城。正赶上贼寇攻陷了邾城,毛宝投水而死。庾亮上表谢罪,自己降职三等。任安西将军。皇上有诏书让他恢复原来的官位,不久又授予他司空的官职,其余的官职跟过去一样。庾亮坚决推辞不接受。
庾亮自从邾城被攻陷,忧憤郁闷得了病。又赶上王导死了,朝廷征召庾亮为司徒、杨州剌史、录尚书事,庚亮又坚决推辞,皇帝答应了他。咸康六年庾亮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文康。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黄山二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门。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靮,右手执镫,太宗乃能乘马。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勖令尽心焉。太宗即位,擢御龙直指挥使。从征太原,命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坐事,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弓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丙上其事。会将北伐,召归。授马步军都军头、领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步船千艘赴雄州。又城易州。师还,为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端拱二年,出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旧制,节度使领军职者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戍兵有以廪食陈腐哗言者,琼知之。一日,出巡诸营,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饭自啖之,谓众曰:"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众言遂息。咸平三年,代还,以手创不任持笏,诏执梃入谒,授殿前都指挥使。景德中,车驾北巡。时前军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敌师已老,陛下宜亲往,以督其成。"上悦,即日进幸澶渊。明年,以罢兵,料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皆得叙补焉。卒,年七十二,赠侍中。 (选自《宋史·高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B.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C.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D.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分等级,一般开国皇帝用“祖”,第二代起用“宗”,但“太宗”贵于“世祖”。B.擢,表官职提拔或晋升,与下文“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中的“出”意思相反。
C.代还,既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到朝廷任职,又可指军队被调回到原地驻防。
D.笏,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自唐高祖起有品第之分,执象笏的官员官职较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琼武力勇猛,拥有将帅之才。太宗担任京兆尹时,召他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宗宴饮大醉,他左手抓马靮,右手执马镫,助其乘马,深得太祖赏识。
B.高琼屡从征伐,力济国家之难。他随太宗征讨太原,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力围攻城池;朝廷北伐时,他临危受命,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易州城。
C.高琼明晓理道,处理事务得体。他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上表请求位居老臣潘美之下;他取饭自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息仓廪粮米陈腐的谣言。
D.高琼练于军事,积极向上建言。澶渊之役,他慷慨陈词,促成了陛下亲征以督勉将士;朝廷精简兵卒,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5分)
译文:
(2)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5分)
译文:
10.A(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11.A(“世祖”贵于“太宗”,能获得“世祖”庙号的,往往是开辟王朝全新时代的君主)
12.D(“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错,原文只提到他对激劝之道的不满以及对宿卫待遇的争取,并未提及“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的建议由高琼提出。)
13.(1)事情败露后,(高琼)将在街市被斩首。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锁钉逃跑。(共5分,状语后置、溃、怠、遁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的。(共5分,鄙、尔、甘丰、幸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高琼,家族世代为燕州人。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事情败露后,将在街市被斩首。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锁钉逃跑了。后跟随王审琦,宋太宗任京兆尹时,得知他勇猛有将才,便召来安置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宗曾陪侍宋太祖皇帝在宫中宴饮,大醉,至退席时,宋太祖送到苑门。当时高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都随从太宗,高琼左手抓住马靮,右手执马镫,太宗才能乘马。太祖见了高琼等,颇赏识他们的壮猛,因此赐给他控鹤官的衣带及器物布帛,且勉励他尽心侍奉太宗。太宗即位,升为御龙直指挥使。随太宗征讨太原时,太宗命他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围攻城。因犯错误,降级出任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当时许州的数十个亡命骑兵,在知州臧丙出游城郊时,阴谋威逼劫迫导从举行叛乱。高琼获悉此情后即告诉臧丙,劝他还城,并亲自率领随从将士数十人,带着弓箭单骑追捕叛兵,至榆林村,才追上他们。叛贼进入村后民舍,登在墙头抗拒。外号青脚狼的叛贼首领正搭弩将射高琼,琼射了一箭便将他击毙,于是将他们全部捕送到许州城。臧丙上奏此事。正好朝廷将要北伐,便召高琼回京,授任马步军都军头,兼任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筑易州城。班师回京后,任天武右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端拱二年,后又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当时潘美也在太原,旧制规定,节度使兼任军职者位居上,而高琼却因为潘美是老臣,特上表请让自己位居其下,被允许。当时守兵中有人因为仓廪粮米陈腐而谣言惑众,高琼知道后,一日出巡各营,士兵正在聚餐,他因此取饭自吃,并对众人说:“今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的。”众人的议论于是息灭。咸平三年,轮换还京,因手伤不能持笏,特诏许执木棒入见,并授任殿前都指挥使。景德年间,皇帝乘车北巡。当时前军已与敌人接战,皇帝要亲临战阵,有人劝皇上南回,高琼则说:“敌军已疲惫,陛下应亲往前线,以督勉将士,杀敌成功。”皇上很高兴,当天亲临澶渊。第二年,因为停战,精简兵卒,凡守边十年以上的出补军校之职,年老的退为本班剩员。高琼上奏说:“此非激励将士之道,宿卫边疆,岂不劳苦吗?”从此,凡戍边八年的也可补军校了。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赠侍中。
皖北协作区第21届联考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 ?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B.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C.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D.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C.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思相同。
D.褒赠,“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九龄才华突出,受人赏识。他善写文章且少年时便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张说也常向皇帝推荐张九龄为学士,以备皇帝咨询。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大礼时,张九龄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他未听从;张九龄反对重用牛仙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C.张九龄风度不凡,结交友善。后任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玄宗都会询问此人是否有张九龄的风度;他与严挺之等有才干的人相处友善,交往始终不改变。
D.张九龄目光长远,有预见性。他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指出安禄山有叛逆之心,将来必成祸患,应该除去,后来玄宗逃亡蜀地时还追念他的先知先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分析】(1)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的切入点,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2)考查准确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相关知识,识记这些古代文化常识的时候,要注意相近内容之间的区别,可以分类辨析识记。
(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注意及时总结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关注陈述对象、具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还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来龙去脉等,同时要注意重点词语或句子的正确翻译。
(4)考查文言翻译,要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曰”后断,排除AB;“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其后断,排除C.译: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
(2)B.“丁外艰”错,应为“丁内艰”。
(3)B.“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错,文中无据,原文是“帝不悦”,并未明说接受与否。
(4)①关键词:“才鉴”,鉴别人物的才能;“见”,被;“等第”,等级。
译: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
②关键词:“以”,因为;“败衄”,失败;“执”,捉拿押送。
译: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畦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
答案:(1)D。
(2)B。
(3)B。
(4)①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
②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畦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前途远大!”(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张说说:“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不久,遭逢母亲丧事回到故乡。二十一年十二月,被起用又授以中书侍郎一职。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皇上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本无学术,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他的风度能够像张九龄吗?”张九龄又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往终始不曾改变,被当时的人大加称赞。后因患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叫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令褒奖、追封官职,追赠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
【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蚌埠二模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莹,字元辉,华阴人也。父居晦,为农。莹风仪美秀,性复纯谨。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建号,授莹翰林学士承旨、金紫光禄大夫等,寻迁门下侍郎、监修国史。车驾入洛,使持聘谢契丹,及还,加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判户部。
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华阴,以粗缞随幕,人或短之。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已而,出为晋昌军节度使。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开运末,冯玉、李彦韬用事,以桑维翰才望素重,而莹柔而可制,因共称之,乃出维翰,复莹相位,加宏文馆大学士。及李崧、冯玉议出兵应接赵延寿,而以杜威为招讨都部署,莹私谓冯、李曰:“杜中令国之懿亲,所求未惬,心恒怏怏,安可更与兵权?若有事边陲,只李守贞将之可也。”
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老身漂零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先是,汉高祖以入蕃将相第宅遍赐随驾大臣,故以莹第赐周太祖。太祖时为枢密副使,召莹子前刑部郎中易则告之曰:“所赐第,除素属版籍外,如有别契券为己所置者,可归本直。”即以千余缗遗易则。易则惶恐辞让,周太祖坚与之方受,故莹言及之。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契丹主闵而许之。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选自《旧五代史·晋书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B.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C.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D.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亦作释褐,指解去做平民时所穿的衣服,易上官服,即初仕。“褐”多指粗布短衣。
B.“判户部”中“判”一般指高级官员兼任低级官员职务,也可指低级官员暂时代理高级职务。
C.“用事”有行祭祀之事、当权执政、执法行刑、使用武力、当令等意义,文中是指当权执政。
D.“卒”指人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莹出身不高,历任要职。他出身务农家庭,凭借才干在朝代更替中不断升迁,前后担任多个官职,并多次位居宰相。
B.赵莹任贤用能,灭蝗有方。在监修唐史时,他用人得当,居功至伟;面对蝗灾,他举措得力,使饥者获救,受到称赞。
C.赵莹柔和谦逊,复登相位。李崧、冯玉拟任杜威为招讨都部署时,他能为国谋划,敢于直言,受到李、冯二人共同称赞。
D.赵莹随主北迁,思念故国。契丹灭晋,皇帝被掳北迁,赵莹随行,年老遭病,奏告契丹主,请求死后将遗体送回中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华阴,以粗缞随幕,人或短之。
(2)所赐第,除素属版籍外,如有别契券为己所置者,可归本直。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久之”修饰的是“感叹”,要连在一起,排除AC;“赐其子绢五百匹”的主语是“周太祖”而非“太傅”,“太傅”应是“赠”的宾语,应在“太傅”后断句,排除B,选D项。这段话翻译为:就派他的儿子赵易从和家中几位人护丧回归,还派遣大将护送到京城。周太祖感慨良久,下诏追赠太傅,还赏赐他的儿子五百匹丝绢,以办理丧事,并让送回安葬在华阴故里。
(2)B.“也可指低级官员暂时代理高级职务”有误,“判”指以高位兼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
(3)C.“受到李、冯二人共同称赞”分析有误,据原文“及李崧、冯玉议出兵应接赵延寿,而以杜威为招讨都部署,莹私谓冯、李曰:'杜中令国之懿亲,所求未惬,心恒怏怏,安可更与兵权?若有事边陲,只李守贞将之可也。'”可知,这里并未提及他受到李、冯二人共同称赞。
(4)①“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粗缞”,作动词,穿着粗丧服;“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坏话,非议。句子翻译为:当初,赵莹担任从事官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许他返回华阴,让他穿着粗丧服随队任职,有人因此非议他。
②“素”,一向;“版籍”,名册;“本直”,本钱。句子翻译为:(周太祖说)赐给我的住宅,除了一向属于公家名册的外,如果还有另外建造并有契约文书的,可以偿还本钱。
答案:
(1)D
(2)B
(3)C
(4)①当初,赵莹担任从事官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许他返回华阴,让他穿着粗丧服随队任职,有人因此非议他。
②(周太祖说)赐给我的住宅,除了一向属于公家名册的外,如果还有另外建造并有契约文书的,可以偿还本钱。
参考译文:
???? 赵莹,字玄辉,华阴人。父亲赵居晦,从事农耕。赵莹风度俊美,性情纯厚恭谨。后梁龙德年间,开始担任康延孝的从事。后唐同光年间,康延孝镇守陕州,时逢唐庄宗讨伐蜀国,令康延孝担任骑兵将领。将要出发时,留下赵莹监修金天神祠。祠庙建成之后,忽然一天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并用优厚的礼仪来款待他,那神仙对赵莹说:“你前程远大,应该自己珍惜。”便送给他一把箭一根笏,赵莹醒来后感到惊异。明宗继承帝位,任命晋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赵莹当时就在陕府,以原官的身份谒见晋高祖,两人一见如故,高祖就上奏任命他为管记。高祖镇守各镇他都跟随着。高祖多次派他进宫朝见皇上,官至御史大夫,赏赐黄金紫服。高祖再度镇守并州时,赵莹位至节度判官。高祖建立国号时,拜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金紫光禄大夫、户部侍郎,主持太原府事务,不久又升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高祖进入洛阳后,派赵莹携带聘礼答谢契丹,返回后,加封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主管户部。
??? 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碰上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让回归华州服丧,赵莹就穿着朝服跟随高祖左右,有人因此非议他。等到入阁为相,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监修国史时,因唐代历史残缺,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人任其职,加强修纂补编实录,撰修正史二百卷在当时刊行,赵莹出力最多。晋少帝即位,拜为守中书令。第二年,任检校太尉本官,外出担任晋昌军节度使。这时,天下飞蝗为害甚重,他下令:在境内捕杀蝗虫一斗者,供给米粟一斗,使饥饿的人得以渡过难关。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不久,移镇华州,一年多后又入京担任开封尹。开运末年,冯玉、李彦韬执政,因桑维翰才能名望一向过重,而赵莹柔顺而能控制,因此,一同拥举他,罢除桑维翰宰相调出京城,恢复赵莹相位,加封弘文馆大学士。到李崧、冯玉商议派兵对付赵延寿时,以杜重威为都督部署,赵莹私下对冯立、李崧说:“杜重威是皇室至亲,他所希求的不曾如愿,心中常常不快,怎么可以再给予兵权?如果边陲有战事,只有李守贞可以担任将领。”
??? 等到契丹攻陷京城后,契丹国主迁徙少帝到北方塞上,赵莹与冯玉、李彦韬一起跟从前往,契丹永康王即位,任命赵莹为太子太保。后周广顺初年,周太祖派尚书左丞田敏向契丹禀报,在幽州碰上了赵莹。赵莹见到中原汉人,悲叹惆怅不已,并对田敏说:“老朽漂零异乡寄居在这里,最近听说妻室去世,孩儿无恙,幸蒙朝廷皇帝倍加抚恤存爱,东京旧宅本来属于公家,也听说皇上优待恩宠特别给予好的价钱收购,老夫至死无以报答。”于是向南叩头,涕泪横流。在此之前,后汉高祖把入蕃将相的宅第全部赏赐给跟随御驾的大臣,所以把赵莹宅第赏赐给了后周太祖。周太祖当时担任枢密副使,召唤赵莹的儿子原刑部郎中赵易则说:“所赏赐的宅第,除去属于国家的部分之外,如果另有契券证明是你们自己所置办的,可以归还置办所费的价值。”于是把一千多缗钱送给了赵易则。赵易则惶恐推辞谦让,周太祖坚持给予他,才接受下来,所以赵莹说了上面的话。不久,赵莹在幽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赵莹刚染上疾病时,便派人祈求禀告契丹国主,希望让他这把老骨头送回后周,让羁旅他乡的魂魄有幸复归故土,契丹国主哀怜并答应了他。等到去世,就派他的儿子赵易从和家中几位人护丧回归,还派遣大将护送到京城。周太祖感慨良久,下诏追赠太傅,还赏赐他的儿子五百匹丝绢,以办理丧事,并让送回安葬在华阴故里。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毛坦厂中学4月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国光,字汝观,阳城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吴江知县。邻邑有疑狱来质,讯辄得情。神宗即位,时簿牒繁冗,自州县达部,有缮书、输解、交纳诸费,公私苦之。国光疏请裁并,去繁文十三四,时称简便。户部十三司,自弘治来,以公署隘,惟郎中一人治事,员外郎、主事止除官日一赴而已。郎中力不给,则委之吏胥,弊益滋。国光尽令入署,职务得修举。边饷告匮,而诸边岁出及屯田、监课无可稽。国光请敕边臣核实,且画经久策以闻。甘肃巡扼廖逢节等各条上其数,耗蠹为损。万历元年,奏言:“国初,天下州县存留夏税秋粮可一千二百万石。其时议主宽大,岁用外,计赢银百万有余。使有司岁征无缺,则州县积贮自丰,水旱盗贼不能为灾患。今一遘兵荒,辄留京储,发内帑。由有司视存留甚缓,苟事催科,则谓扰民,弊遂至此。请行天下抚按官,督所司具报出入、存留、逋负之数,臣部得通融会计,以其余济边。有司催征不力者,悉以新令从事。”制可。天下钱谷散隶诸司,国光请归并,责成畿辅府州县归福建司,南畿归四川司,盐课归山东司,关税归贵州司,淮、徐、临、德诸仓归云南司,御马、象房及二十四马房刍料归广西司。遂为定制。三年,京察拾遗。国光为南京给事、御史所劾。再疏乞罢,帝特留之。明年复固以请,乃诏乘传归。濒行,以所辑条例名《万历会计录》上之。帝嘉其留心国计,令户部订正。及书成,诏褒谕焉。五年冬,吏邵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八年,当考察外吏,请毋限日期。诏许之,且命诖误者听从公辩雪。明年大计京朝官,徇张居正意,置吴中行等五人于察籍。
(选自《明史·王国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
B.吏部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
C.吏部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
D.吏部尚书张瀚罢/起国光代/陈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数事/皆允行寻以考绩/加太子太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员外郎,官名。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以后为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为重要职位,后遂为定制。
B.屯田,汉代设立的专为解决军队粮食供给的一种农业耕作制度,因组织性强,所以生产率比普通农户高。
C.畿辅,古代指京城附近的区域。畿,指国都附近,汉代设有三辅,畿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为国家做出贡献。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光改革了公文制度。神宗时期,公文繁复冗杂,他裁撤合并了很多公文,整顿政务,获得一众官员的称赞。
B.王国光改革了赋税制度。当时税收难以为继,他请求实行宽松政策,设立天下抚按官监督核对各地税收状况。
C.王国光还改革了钱粮监管区划。因为钱粮分属各个部门,管理混乱,他重新划分各地钱粮门属,并形成了定制。
D.王国光始终关心国事。获准辞官之后,临行前还把自己编辑整理的条例呈献给皇上,并因此获得了皇帝的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郎中力不给,则委之吏胥,弊益滋。国光尽令入署,职务得修举。
(2)臣部得通融会计,以其余济边。有司催征不力者,悉以新令从事。
10.(3分)
C(本句开头,“罢”“起”是和官职有关的词,意义不同,因此中问断开;句中有一系列动宾结构,“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相对容易判别。)
11.(3分)
B(屯田并非专为解决军队粮食供给,一般有军屯和民屯,民屯则为解决地方政府税收问题。)
12.(3分)
B(B项“请求实行宽松政策”有误。原文“国初”,“其时议主宽大”,说的是过去的事。)
13.(10分)
(1)郎中精力不足,就把事情委托给下级官员,弊病日渐滋生。王国光让他们伞部进入官署,官员的职责事务才能够得到处理和实施。
(译出大意2分,“给”、“职务”、“修举”各1分。)
(2)我部就能够贯通核算,用其中的节余来周济边疆用度。对税收催促征收不力的官员,全都按照新发布的政令行事。
(译出大意2分,“会计”、“济”、“有司催征不力者”定语后置,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国光,字汝观,阳城人。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吴江知县一职。相邻县有了有疑问的案件跑来询问王国光,一问他就能得到解决。神宗即位,当时各种文件繁复冗杂,从州县到各部,有缮书、输解、交纳等各种费用,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都苦不堪言。王国光上疏奏请裁撤合并,去除其中十分之三四的繁杂环节,当时人们都称赞(这样)更为简单便捷。户部十三司,自从弘治年以来,因为官署狭隘,只有郎中一个人管理事务,员外郎、主事等只在授任官职的那天去一次。郎中精力不足,就把事情委托给下级官员,弊病日渐滋生。王国光让他们全部进入官署,官员的职责事务才能够得到处理和实施。边关军饷告急,各边关一年的支出和屯田、税收等收入无法稽查。王国光请求皇上下诏命令边关大臣核实,并且筹划长久之计上报。甘肃巡抚廖逢节等各自分条上报数目,耗费损害才减少。万历元年,王国光上奏说:“国家初立的时候,天下州县存留的夏季税收和秋粮能达到一千二百万石。当时朝议主张宽大,除每年用度之外,累计盈余银两有百万还多。如果让各级官员每年的征收没有缺额,州县的积累贮存自然可以自足,水旱灾害和盗贼都不能成为灾祸。现在一遇到战祸天灾,就要留用京仓储备,动用皇帝私财:官员看税收进展缓慢,如果加以催促税收,就被视为扰民,弊病就到了这种地步。请求设置天下抚按官,监督各衙门具体上报的收支、存留、拖欠债务等数目,我部就能够贯通核算,用其中的节余来周济边疆用度。对税收催促征收不力的官员,全都按照新发布的政令行事。”这项制度被允许(实施)。天下的钱粮分散隶属于各个部门,王国光请求归并,命令京畿地区各府州县归福建司,南畿归四川司,盐课归山东司,关税归贵州司,淮、徐、临、德诸仓归云南司,御马、象房及二十四马房刍料归广西司。于是就成为固定的制度。万历三年考核官员。王国光被南京给事、御史弹劾。王国光两次上疏请求罢官,皇帝特别留任。第二年又坚持请辞,才下诏允许他乘驿车回乡。临行时候,王国光把他编辑的《万历会计录》呈献给皇上。皇上称赞他对国家事务很用心,让户部加以校订。等到书编成,又下诏褒奖。万历五年冬天,吏部尚书张瀚被罢官,起用王国光代替他。王国光上书陈述采取实政、分别繁简、加强守令的职责,体恤下官,废除加税等数条事务,都被允许执行。不久凭借着官员考核的成绩,加任太子太保。万历八年,掌管考查地方官员的时候,又请求不要限制期限。皇上下诏允许,并且让因牵连受责的官员依照公正判决予以平反。第二年考核朝中官员,按照张居正的意旨,让吴中行等五人列入考察不合格的名册。
A10联盟4月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林子字敬士,少有大度。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从伐慕容超,平卢循,并著军功。后从征刘毅,复从讨司马休之。武帝每征讨,林子辄摧锋居前。武帝伐姚泓,统军为前锋,从汴入河。伪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尹昭据蒲坂,林子于陕城与冠军檀道济同攻蒲坂,龙骧王镇恶攻潼关。姚泓闻大军至,遣伪东平公姚绍争据潼关。林子谓道济曰:“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道济从之。及至,绍举关右之众,设重围,围林子及道济、镇恶等。道济议欲度河避其锋,或欲弃捐辎重还赴武帝。林子按剑曰:“下官今日之事,自为将军办之。然二三君子或同业艰难,或荷恩罔极,以此退挠,亦何以见相公旗鼓邪?”塞井焚舍,示无全志。率麾下数百人,犯其西北。绍众小靡,乘其乱而薄之,绍乃大溃,俘虏以千数,悉获绍器械资实。时诸将破贼,皆多其首级,而林子献捷书至,每以实闻。武帝问其故,林子曰:“夫王者之师,本有征无战,岂可复增张虏获,以示夸诞?昔魏尚以盈级受罚,此亦后乘之良辙也。”武帝曰:“乃所望于卿也。”文帝出镇荆州,以林子为西中朗中兵参军,领新兴太守。林子以行役久,士有归心,乃深陈事宜。并言:“圣王所以戒慎祗肃,非以崇威立武,实乃经国长甿。宜广建蕃屏,崇严宿卫。”武帝深相酬纳。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帝践阼,以佐命功,封汉寿县伯,固让不许。永初三年卒,追赠征虏将军。元嘉二十五年,谥曰怀。
(节选自《南史·沈林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B.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C.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D.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伪:僭伪,表示不合法的或窃取的政权,不为人民拥护的非法的政权。如伪满洲国。
B.关右:地区名。古人以东为右,亦称“关东”。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C.伯:即伯爵,中国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这五等爵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D.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与辛弃疾词“元嘉草草”中“元嘉”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沈林子屡次征战,立有战功。他先后跟随武帝讨伐慕容超、卢循、刘毅、司马休之,且每次征讨,每次都冲锋在前。
B.沈林子有勇有谋,当机立断。征讨姚泓时,檀道济等被姚绍包围,打算退避,他挺身而出,极力阻止,果断出击。
C.沈林子实事求是,不虚报战功。与其他将领多报首级数目不同,沈林子每次上捷报都以实情相告,得到皇帝赞赏。
D.沈林子审时度势,建言献策。文帝镇守荆州时,他因士兵在外服役太久,思念家乡,向武帝建议崇威立武,崇严宿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
(2)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
10.(3分)B(四项断句不同点有两处,一处是“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之间,一处是“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之问。第一处,“镇恶孤军”是主谓关系,“若使姚绍据之”是假设关系,而“势危力屈”是并列关系,中间不能断开,以此排除A、C两项。第二处,“若潼关事捷”是假设关系,句意完整,不能带上“尹昭”,以此排除A、D两项。故答案为B。)
11.(3分)B(“以东为右,亦称‘关东’”错。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12.(3分)D(“向武帝建议崇威立武”错。原文是“圣王……非以崇威立武”。)
13.(10分)
(1)曾经与众人同时看见遗失的珍宝,众人都争着向珍宝跑去,林子却径直离开没有回头看。(关键词“遗宝”“趋”“直去”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不久谢翼谋反,武帝赞叹说:“林子的见解,多么高明啊。”(关键词“俄而”“见”“何其”各1分,句意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林子字敬士,年少时就有大气度。曾经与众人同时看见遗失的珍宝,众人都争着向珍宝跑去,林子却径直离开没有回头看。跟随皇帝讨伐慕容超,平定卢循,都立下卓著军功。后跟随皇帝征伐刘毅,又跟随皇帝征讨司马休之。武帝每次征讨,林子总是冲锋在前。武帝征伐姚泓,林子统领军队作先锋,从汴水入黄河。伪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尹昭占据蒲坂,林子在陕城与冠军将军檀道济一同攻打蒲坂,龙骧将军王镇恶攻打潼关。姚泓听说大军到了,派遣伪东平公姚绍争抢占据潼关。林子对道济说:“潼关天险,是地形险要的地方。但镇恶孤军一支,形势凶险力量单薄,如果让姚绍占据了潼关,就难对付了。趁他还没有到,应当同心协力争夺潼关。如果潼关战斗胜利了,尹昭可不战而降服。”道济听从了他的意见。到了潼关,姚绍率领关右的士卒,设置层层包围,围住了林子及道济、镇恶等。道济提议渡过黄河以回避他的锋芒,有人想抛弃辎重返回武帝的驻地。林子握着剑说:“下官今天的事,自然是替将军做的。但是诸位有的共同从事艰难的事业,有的受恩无穷,因为被围就退让屈服,有什么脸面去见主公呢?”林子填塞水井,焚烧军营,表示没有保全性命的心志。率领部下几百人进攻敌人西北方向。姚绍兵稍稍散乱,林子乘其混乱而逼近他们,姚绍于是大败,俘虏数以千计,缴获姚绍全部器械物资。当时诸将打败贼兵都多报首级,而林子送达捷报,每次都按实情相告。武帝问他原因,林子说:“帝王的军队,从
来是不战而胜,哪能虚报俘获人数,显得夸张虚妄。从前魏尚因为多报首级受到处罚,这也是前车之鉴。”武帝说: “这就是我对你所寄予厚望之处。”文帝外出镇守荆州,让林子作西中郎中兵参军,兼理新兴太守。林子因为服役在外很久,士兵有回家的念头,向皇帝深刻阐明事理。并说:“圣王所以警惕谨慎恭谨严肃.不以推重权势树立威严,实在是为了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应该多设藩镇加强防卫。”武帝深切地答复并采纳。不久谢翼谋反,武帝赞叹说:“林子的见解,多么高明啊。”武帝登上皇位,以辅佐创业之功,封为汉寿县伯,林子坚决推辞不同意。永初三年去世,追赠征虏将军。元嘉二十五年,谥号叫怀。
安庆市示范中学高三4月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岘,乐善下士,少有吏干。以门荫入仕,累迁高陵令,政术知名。改京兆府尹,所在皆著声绩。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且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日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其为政得人心如此。乾元二年,与吕袒、李揆、第五琦同拜相。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初,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每日于银台门决天下事,须处分,便称制敕。禁中符印,悉佩之出入。及岘为相,叩头论辅国专权乱国,上悟,赏岘正直,事并变革。
代宗即位,征岘为荆南节度。属銮舆幸陕,岘由商山路赴行在。既还京师,拜岘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事,宰臣不于政事堂邀客,时海内多务,宰相元载等见中官传诏命至中书者,引之升政事堂,仍置榻待之;岘为宰相,令去其榻。奏请常参官各举堪任谏官、宪官者,不限人数。
初收东京,受伪官陈希烈已下数百人,崔器希旨深刻,奏皆处死;上意亦欲惩劝天下,欲从器议。时岘为三司使,执之曰:“夫事有首从,情有轻重,若一概处死,恐非陛下含弘之义,又失国家惟新之典。昔者明王用刑,歼厥渠魁,胁从罔理。况河北残寇未平,官吏多陷,苟容漏网,适开自新之路。若尽行诛,是坚叛逆之党,谁人更图效顺?困兽犹斗,况数万人乎!”崔器、吕袒,皆守文之吏,不识大体,殊无变通。廷议数日,方从岘奏,全活甚众。竞为中官所挤,罢知政事。永泰二年七月以疾终,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旧唐书·李岘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酉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
B.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
C.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
D.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荫:也称作“门腐”,指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
B.制敉:指自行裁决,文中是指李辅国专权乱国的行为。
C.銮舆:即銮驾,天子车驾。文中指代当时的唐代宗。
D.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文中指天子巡行所到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岘礼贤下士,政绩卓著。李岘乐于交结地位低下的贤士,年少时就有治理才干;多次升迁,因为处理政务有方而知名,所任各职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B.李蚬声望极高,嫉恶如仇。与吕翘、李揆、第五琦同任宰相,李岘的地位声望颇高,军国大事全由李岘独自裁决;他向皇上进谏,指责李辅国专权乱国。
C.李蚬严守规矩,广延人才。宰相元载等违反先例在政事堂设置榻床接待宦官,李蚬任宰相后,命令撤去榻床;上奏请求举荐能够胜任谏官、宪官的人才。
D.李岘能识大体,决事明敏。李岘力排众议,建议朝廷依据黄河以北地区的形势,尽数免除接受叛贼官职的人的死罪,开启悔过自新的道路,从而保全了多人性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崔器希旨深刻,奏皆处死;上意亦欲惩劝天下,欲从器议。(5分)
(2)若尽行诛,是坚叛逆之党,谁人更图效顺?(5分)
10.C(“天宝十三载”表时间,应断开;“京兆尹”是“归咎”的对象,不能断开;“时”引出“米贵”的事实,不能断开;“无过”强调“追李岘”,不能断开。原文标点为: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11.B(制敕:指皇帝的诏令)
12.D(“尽数免除……死罪”于文无据,李岘不提倡“一概处死”,但未提出“尽数免除”)
13.(1)崔器逢迎旨意严峻苛刻,上奏全部处死;皇上也打算以此惩戒天下,想要听从崔器的建议。(“希旨”“深刻”“惩劝”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全部处死,就是坚定叛逆党羽的决心,谁还会改过自新来归顺国家呢?(“行诛”“坚”“更”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岘,乐于交结地位低下的贤士,年少时就有治理才干。依靠祖上功勋入仕,多次升任高陵令,以处理政务有方而知名。改任京兆尹,所任各职政绩显著。天宝十三年,阴雨连绵六十余天,宰相杨国忠憎恨他不肯依附自己,把大雨造成的灾害归咎于京兆尹,因此出任长沙郡太守。当时京师米麦价格昂贵,百姓唱民谣道:“想使米粟贱,莫过追李岘。”他理政时就是如此深得人心。乾元二年,与吕諲、李揆、第五琦同时拜任宰相。李岘的地位声望颇高,军国大事,诸公不敢表态,全由李岘独自裁决。起初,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每天在银台门处理
天下政事,需要决定时,就称是皇上颁下的诏令。宫中的符印,进出都佩带在身上。等到李岘任宰相,叩头上论李辅国专权乱国,皇上感悟,赏识李岘的正直,这些事情都被革除。
代宗即位,征用李岘任荆南节度使。时逢皇上前往陕州,李岘路经商山奔赴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回到京师后,拜任李岘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按照先例,宰相不在政事堂接待宾客,当时天下多事,宰相元载等见宦官传达诏命来到中书省,就领他们进入政事堂,并设置榻床接待;李岘任宰相后,命令撤去榻床。上奏请求常参官分别举荐能够胜任谏官、宪官的人才,人数不限。
刚收复京师时,讨论如何处置接受叛贼官职的陈希烈以下数百人,崔器逢迎旨意严峻苛刻,上奏全部处死;皇上也打算以此惩戒天下,想要听从崔器的建议。当时李岘任三司使,坚持说:“凡事有首恶有胁从,罪行有轻有重,如果不加区分全都处死,恐怕有违陛下宽宏大量的深义,也不符合国家允许改过自新的法典。古时贤明的君王施用刑法,只是杀掉他们首恶,胁从不问。何况现在黄河以北地区的残敌尚未平定,许多官吏身陷贼中,如果宽大处理免除死罪,正如开启悔过自新的道路。如果全部处死,就是坚定叛逆党羽的决心,谁还会改过自新来归顺国家呢?困兽犹斗,何况数万人呢!”崔器、吕諲,都是死守条文的官吏,不明大体,一点都不知变通。朝廷争议了数天,才听从了李岘的奏请,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最后因受到宦官的排挤,免去知政事。永泰二年七月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