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祖先的摇篮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3个生字,正确书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初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诗歌的节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祖先的摇篮指的是原始森林。
3、能够正确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能够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并积累含有动作的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祖先的摇篮指的是原始森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读含有“采、摘”等动词的词语,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后第3题的词语。
预习要求:
借助拼音朗读生字和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摇篮,学生读一读。
2、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
3、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摇篮的图片,并相机介绍:摇篮,形状像篮子,用藤或竹子制成,让婴儿睡在里面可以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
不过,今天我们学的摇篮,不是我们小时候睡觉的东西,而是祖先的摇篮。
4、板书课题:23、祖先的摇篮
指导学习生字“祖”,提醒学生注意“祖”读平舌音,第三声,示字旁。
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同学们,“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呢?他又是什么样子呢?祖先们在这个摇篮里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体会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
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
引导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
感受文中“我”的美好想象。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四、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指导书写的3个生字:祖、啊、浓
指生读一读,并组词。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教师巡视,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练习写字,把本节课指导的3个生字加上拼音,每个抄写4遍,再组两个词语。
23、祖先的摇篮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学习的7个生字和“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指导书写“望、篮”等5个生字。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知道祖先的摇篮究竟指的是什么,了解人们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4、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人们在祖先的摇篮里会做些什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第二、三小节写一写人们在祖先的摇篮里还会做些什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森林的图片。
预习要求: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人们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了些什么,并想象还会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课,我们学习了23课《祖先的摇篮》这篇课文的生字,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生开火车朗读生字和词语,进一步巩固本课生字词语的学习。
3、出示课后含有动词的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并积累。
4、指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说一说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5、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体会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中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品析“掏”的妙用
换词比较:把“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可以吗?
出示“掏”在字典中的意思:“掏”指的是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里,把东西弄出来。
联系“一窝喜鹊蛋”图片理解,要想拿到喜鹊蛋就要把手伸进鸟窝中,所以这里用“掏”字比较恰当。
迁移运用: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说掏什么呢?(掏钱、掏耳朵、掏口袋。)
教师小结:课文中这个“掏”字不仅用得准确,而且写得很有趣味,一读就能想象出这个人做“掏”这个动作的时候很小心地、偷偷地在树上掏喜鹊的有趣情景。
根据诗句的意思填写表示动作的词语。
出示:( )野兔( )蘑菇
引导:你也能根据诗中的“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的意思填上一个合适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吗?
全班交流:(追)野兔(赏)蘑菇
读板书的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掏鹊蛋 摘野果 追野兔 赏蘑菇
2、品读问句。
出示句子: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雀蛋?
教师引导:我们体会到了用词的准确性,也想象了画面,能不能读好诗句呢?
引导学生理解“可曾”。
“可曾”这个词语,学生不易读懂,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可”在这里是副词,用来加强疑问的语气。“曾”是曾经的意思,“可曾”这个词语是对祖先生活情景的一种不确定的猜测,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好奇心。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好奇和猜想的感觉。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可曾”说一句话。
妈妈可曾回来过?
你作业没有写的时候,可曾想过老师会批评你。
三、自主理解第三小节
1、自读第三小节,将表示动作的词语画上着重号。
2、结合插图识记“蔷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野蔷薇”?
3、师范读句子,学生边听教师朗读,边想象画面。
4、交流画面和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问句。
四、仿说训练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祖先的摇篮里面,人们还会做些什么呢?
2、引导学生根据想象仿照“掏鹊蛋、逗松鼠”,说一说这样的词语,相机板书。
掏鹊蛋 逗松鼠 采野花 喂小兔 采蘑菇 荡秋千
3、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能够仿照第2小节或者第三小节也来写一写吗?
4、学生分小组活动,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自己想好的句子说给同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且相机评价,提出改正意见。再把仿写的句子写下来,在全班交流。
五、学习第四小节
1、理解“苍苍茫茫”
引导学生联系第一小节中的一望无边体会原始森林非常辽阔,一眼望不到边,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就是指非常辽阔。
2、出示原始森林的图片,感受原始森林的辽阔、茂密和美丽。
3、紧扣全文理解诗的题目,提问作者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因为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小节,再次强调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
5、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六、书写指导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5个生字:摘、掏、蓝、赛、望
引导学生读一读,按结构归类。
2、指导学生书写上下结构的三个字:赛、蓝、望
学生观察各部分的位置,讨论书写要领。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仿写,相机评价。
3、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两个字:摘、掏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字的结构特点,教师提示书写要领:这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左右等高的字,“摘”字右边的下框里面是“古”字。
教师示范书写“摘”。
学生练习仿写“摘、掏”两个字,相机评价。
七、课后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原始森林是人类成长、生活的地方。
2、抄写生字,将今天书写的5个生字加上拼音,每个抄写4遍,并且组两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