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下册9.5《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案+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9.5《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案+课件(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4-21 21:48:30

文档简介


《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
本节教材,主要认识冰封雪裹的世界——极地地区。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以及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讲授新课】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北极地区,课件展示北极地区图。
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师:大家听说过格陵兰岛吗?
生: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
师:很好,格陵兰在它的官方语言丹麦语的字面意思为“绿色的土地”。这块千里冰冻、银装素裹的陆地为何享有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
  关于格陵兰岛名字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代,大约是公元982年,有一个挪威海盗,他一个人划着小船,从冰岛出发,打算远渡重洋。朋友都认为他胆子太大了,都为他的安全捏一把汗。后来他在格陵兰岛的南部发现了一块不到一公里的水草地,绿油油的,十分喜爱。回到家乡以后,他骄傲地对朋友们说:“我不但平安地回来了,我还发现了一块绿色的大陆!”于是格陵兰变成为了它永久的称呼。格陵兰岛以217.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堪称世界第一大岛,全岛约4/5的地区在北极圈内,格陵兰岛全年的气温在0℃以下,有的地方最冷可达到零下70℃!
(课件第5页展示格陵兰岛相关图片)
师:大家听说过白领海峡吗?
生:没有。
师:白令海峡约85千米宽,深度在30-50米之间。这个海峡连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它的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的维他斯·白令,他在1728年俄国军队任职时候穿过白令海峡,是第一个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人。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气候。
师: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储量相当可观。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师: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在西伯利亚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 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五、六月份 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 动物开始活跃 。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师:这就是极地地区之一——北极。下面我们按照同样的顺序了解南极地区。
师: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生:与北极相反,南极主要是陆地。南极气候比北极气候更寒冷,平均气候比北极还要低20多摄氏度,地上的冰雪有好几千米厚,许多冰层自从几十万年前冻成起,就再也没有融化过。南极没有常住的居民,是地球上唯一没人居住的大陆。
师:说得很好,那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呢?
生: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位于南极大陆的铁矿蕴藏丰富,含铁品位高,有“南极铁山”之称,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为世界之最。
生2: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南极大陆二叠纪煤层广泛分布于东南极洲的冰盖下,储藏量约达5000亿吨。
生3:石油资源极为丰富。虽未查清,但这是非常有潜力的世界资源。
生4: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仅南极大陆,就储存了人类可用淡水的72%。
师:大家说的都对。(课件第10页总结)
师:那南极地区有哪些极地生物呢?
生:有陆地植物、陆地动物和海洋生物。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极地生物。
(课件展示文字以及图片介绍)
陆地植物:南极洲与世界其他大陆隔离,再加上气候严寒、干燥、风大、日照少、营养缺乏和生长季节短等因素,严重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长,故植物稀少,没有树木,没有花卉,也没有多少高等植物。现已发现,南极洲有850多种植物,多数为低等植物,仅有3种开花植物属于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中,有350多种地衣,370多种苔藓,130多种藻类。
   南极洲的植物与北极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北极地区也寒风凛冽,气候多变,冬季气温也常在-60℃以下,大部分地区属于永久冻土带,但毕竟没有南极洲那么酷寒,因此,北极地区的植物比南极洲的长得茂盛得多,种类也多。北极地区有100多种开花植物,2000多种地衣,500多种苔藓,还有南极洲没有的植物,如该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等。由此看来,南极洲是地球上植物最稀少的陆地。
开花植物:开花植物是南极洲的稀有植物,仅分布在南极半岛北端和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性岛屿上。地球上开花植物的南界约在南纬64o,南极半岛的北端和某些岛屿刚刚越过了“开花植物线”。
   3种开花植物都是草本,一种是垫状草,另两种是发草属植物,其形态近似于禾本科植物,叶狭长,脉平行,有节、节间和分糵,小穗状花序。它们对南极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生命周期和花期长,属多年生,通过大量分糵来增加生物量,积蓄能量。有人企图将它们从南极半岛移植到英国的哈利站,但没有成功。
地衣:南极洲的350余种地衣,形态各异,大的有10~15厘米高,小的仅有几毫米。有的种类生长在岩石表面,形成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石花样的"斑点",有褐色的、灰白色的……
   地衣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即使个体最大、生长速度较快的种类,每100年才生长1毫米。据说一株10厘米高的地衣,其寿命约10000年。地衣靠孢子繁殖后代。
   地衣生长所需的水分是冰雪融化时得到的。地衣所需要的营养是由岩石的化学风化物提供的,也许是由于风把鸟粪从远处带来,像风吹尘埃一样,吹到地衣生长地。
(课件展示地衣图片)
苔藓:苔藓的生长比地衣需要更多的水分,因此,它的种类没有地衣多,分布也没有地衣广。在相对温暖的沿海区域、冰雪融化能提供充沛水源的区域,有大面积的苔藓生长。例如东南极洲的威尔克斯地和南极半岛的西海岸就是如此,南极大陆周围的岛屿上分布更为广泛。苔藓的营养主要来源于鸟粪和岩石风化物。
(课件展示苔藓图片)
陆地动物:南极洲的陆地动物虽有150余种,但其中多为海鸟和海兽身上的寄生虫,并非真正的陆地动物。真正的南极陆地动物有昆虫和蜘蛛类,它们是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例如蜱、螨、尖尾虫和蠓等。
尖尾虫:尖尾虫(也叫弹尾虫)和螨在南极大陆分布最广,从海岸到海拔2000米的高原,甚至远到内陆南纬84o的地区,都有分布。尖尾虫多见于生长地衣的岩石表面上,常和地衣生活在一起,有时在岩石下或小碎石缝中也有发现,但不常见。
其他陆地生物:南极洲的淡水塘、溪流和湖泊中生长着种类稀少的扁虫、圆生和其他甲壳类动物如水蚤等。在长满苔藓的浅滩沼地和淡水塘中有缓步类动物,其体长仅有0.1~0.8毫米,呈红棕色,身披角质层,有触须,腿短,卵生,以苔藓和蓝绿藻为食。
(课件展示陆地生物相关图片)
中国生物学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的岩石缝里或岩石底下,发现了一种蜘蛛类动物,其体长有数毫米,呈粉红色,身体柔软、透明,一碰就碎,它通常生长在长有地衣的岩石上,可能以地衣为生。
尽管南极大陆有上述土生土长的陆地动植物,但是与地球上其他大陆相比,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都少得可怜。然而在南极洲的陆地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已经不容易了。
极地海洋生物: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却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
   南大洋过去曾称为南极洋或南冰洋,它的北界为南极幅合带--水温、盐度急剧变化的界限,位于南纬48o~62o之间,这条线也是南大洋冰缘平均分布的界线。南大洋的面积为75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而没有被任何大陆分割的大洋。它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不但生物量丰富,而且对全球的气候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南大洋中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从单细胞的浮游植物到几米长的大型海藻;从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的哺乳动物海豹、海狮,乃至百吨重的巨鲸;从会飞的海鸟到不会飞的企鹅,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南极磷虾: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个体不大,体长一般3~5厘米。但是蕴藏量却十分惊人,约4~6亿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50亿吨。它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磷虾的生活史是相当有趣的。磷虾的卵排到水里后,在其孵化前,不断下沉,一边下沉,一边孵化,一直下沉到数百米。甚至2000多米,才孵化出幼体。幼体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上浮,边上浮,边发育,当幼体发育成小虾阶段时,它也几乎到达海水表层了。这时,它可以在表层觅食、生长、集群。当其发育成熟,又进行下一代的繁殖。
(课件展示南极磷虾相关图片)
海豹:海豹属于鳍脚目哺乳动物,躯体呈流线型,皮毛短而光滑,抗风御寒能力强。它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登陆栖息,以海洋生物为食。它善于游泳,长于潜水。其游泳速度为每小时20~30公里,最高达37公里;潜水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最长可达70分钟。潜水能力最强的是威德尔海豹,一般潜水深度为180~360米,最深达600米。
海豹奶中的脂肪含量相当高,可达40~50%,是牛奶中脂肪含量的10~15倍,其他营养成分也比牛奶高,这是海豹幼仔生长健壮,膘肥体胖的原因之一。 海豹几乎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寒冷海域更为常见。全世界共有34种海豹,约3500万头。南极地区有6种海豹,约3200万头,占世界海豹总数的90%。显然,南极地区是海豹的重要产地。
(课件展示海豹相关图片)
鲸:每当南极的盛夏来临,南半球的巨鲸纷纷南下,使南大洋成为鲸的世界。栖息于南大洋的鲸分为两大类:须鲸类和齿鲸类,约有12种之多。较大型的须鲸有蓝鲸、鳍鲸、黑板须鲸、缟臂鲸、巨臂鲸、小鳁鲸和露脊鲸等;较大的齿鲸有抹香鲸和逆戟鲸等。
  其中个头最大的是蓝鲸,数量最多的是鳍鲸。巨臂鲸和露脊鲸现己几乎被捕尽杀绝,幸存者为数不多,回为它们游泳慢,易于捕杀。
  鲸在南大洋中的分布比较广泛,几乎南极辐合带以南都有它们的踪迹。他们的分布与磷虾群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蓝鲸主要分布在浮冰带,生活在最南部的是巨臂鲸和黑板须鲸,缟臂鲸可以在南极洲海域越冬,露脊鲸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地区;齿鲸类分布在南极辐合带,随季节变化而迁徙。
(课件展示鲸的相关图片)
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极地考察
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由于两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们在经济上、科学上、军事战略上、政治上、外交上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从18世纪开始就有人去两极地区进行探险、科学考察活动。20世纪以来,有18个国家在南极设立科学考察站。现在,极地科学考察(重点是南极)有51个国家参与,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这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因此,倍受各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使全球科学家的向往。
师:大家知道的中国极地考察站有哪些?(课件第29页)
生: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南极黄河站。
师:很好,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四个中国极地考察站。
课件30-33页展示图文资料。
1.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于1985年2月20日竣工。是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平均海拔高度10米,距北京17501.949千米。
2.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1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经过20多年的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1米, 距北京12553.160千米。
3.中国南极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它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
此科考站选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层会不断积累,因此该考察站考虑了年积雪速度,设计寿命为10年。
4.中国北极黄河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
教师总结: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迷恋着南极大陆,迷恋着南极地区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象。科学家们在荒无人烟的南极大陆冰盖上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洒下了科学家青春的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酷寒的极夜里,有人为了抓拍极光照片,被下降风暴卷进了冰雪世界,与南极冰盖永世共存;在漫长的极昼中,有人为了采集生物标本而坠入大海,加入了绕极洋流的行列;在建立我国中山站的过程中, 多位中华男儿和“极地号”几乎被冰崩吞没在南极普里兹湾……
  是什么诱使科学家们迷恋这块极地?是什么使科学家们心甘情愿为它献出宝贵的青春?回答很简单:这儿埋藏着无数科学之谜,是科学研究的圣地。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师: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师: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课件第36页)
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兰西共和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南极洲永远继续专用于和平目的和不成为国际纠纷的场所或对象,是符合全人类的利益的;确认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调查方面的国际合作导致对科学知识的重大贡献;
师:南极条约是如何定义的呢?
生:定义1:保护南极生态系统,和平利用南极地区,冻结各国领土要求等方面的国际公约。
定义2:1959年12月1日签订的一项国际条约。《条约》规定南极专为和平目的所利用,可自由开展科研和国际合作,冻结领土主权要求,并制定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制度。根据协商会议制度,又签署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和《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等,逐步形成了《南极条约》体系。
师:很好。南极是地球上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气候、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富,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断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略。
课件39张PPT。一、北极地区 1、位置与范围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地区主体部分是北冰洋,位于地球最北端,占北极地区的60%,是纬度最高的和跨经度最多的大洋。北冰洋战略位置突出,是亚、欧、北美三大洲空中交通的捷径。北极地区 1.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
格陵兰在它的官方语言丹麦语的字面意思为“绿色的土地”。这块千里冰冻、银装素裹的陆地为何享有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
   关于格陵兰岛名字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代,大约是公元982年,有一个挪威海盗,他一个人划着小船,从冰岛出发,打算远渡重洋。朋友都认为他胆子太大了,都为他的安全捏一把汗。后来他在格陵兰岛的南部发现了一块不到一公里的水草地,绿油油的,十分喜爱。回到家乡以后,他骄傲地对朋友们说:“我不但平安地回来了,我还发现了一块绿色的大陆!”于是格陵兰变成为了它永久的称呼。格陵兰岛以217.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堪称世界第一大岛,全岛约4/5的地区在北极圈内,格陵兰岛全年的气温在0℃以下,有的地方最冷可达到零下70℃!
  格陵兰岛冰层格陵兰岛极光格陵兰岛格陵兰岛聚落彼得曼冰川海岸建筑冰川
2.白令海峡:约85千米宽,深度在30-50米之间。这个海峡连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它的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的维他斯·白令,他在1728年俄国军队任职时候穿过白令海峡,是第一个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人。维他斯·白令2.自然资源:
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储量相当可观。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3.气候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在西伯利亚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 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五、六月份 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 动物开始活跃 。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二.南极地区1.自 然 环 境
与北极相反,南极主要是陆地。南极气候比北极气候更寒冷,平均气候比北极还要低20多摄氏度,地上的冰雪有好几千米厚,许多冰层自从几十万年前冻成起,就再也没有融化过。南极没有常住的居民,是地球上唯一没人居住的大陆。 2.自然资源  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位于南极大陆的铁矿蕴藏丰富,含铁品位高,有“南极铁山”之称,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为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南极大陆二叠纪煤层广泛分布于东南极洲的冰盖下,储藏量约达5000亿吨。
  石油资源极为丰富。虽未查清,但这是非常有潜力的世界资源。
  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仅南极大陆,就储存了人类可用淡水的72%。
极 地 生 物 南极洲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短暂的夏季几个月里,也仅有5%的无冰雪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
这些绿洲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的边缘和大陆周围的岛屿上。陆地植物:开花植物 地 衣苔 藓陆地动物: 尖尾虫海洋生物:南极磷虾 海 豹 鲸陆 地 植 物  南极洲与世界其他大陆隔离,再加上气候严寒、干燥、风大、日照少、营养缺乏和生长季节短等因素,严重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长,故植物稀少,没有树木,没有花卉,也没有多少高等植物。现已发现,南极洲有850多种植物,多数为低等植物,仅有3种开花植物属于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中,有350多种地衣,370多种苔藓,130多种藻类。
  南极洲的植物与北极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北极地区也寒风凛冽,气候多变,冬季气温也常在-60℃以下,大部分地区属于永久冻土带,但毕竟没有南极洲那么酷寒,因此,北极地区的植物比南极洲的长得茂盛得多,种类也多。北极地区有100多种开花植物,2000多种地衣,500多种苔藓,还有南极洲没有的植物,如该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等。由此看来,南极洲是地球上植物最稀少的陆地。 开 花 植 物  开花植物是南极洲的稀有植物,仅分布在南极半岛北端和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性岛屿上。地球上开花植物的南界约在南纬64o,南极半岛的北端和某些岛屿刚刚越过了“开花植物线”。
  3种开花植物都是草本,一种是垫状草,另两种是发草属植物,其形态近似于禾本科植物,叶狭长,脉平行,有节、节间和分糵,小穗状花序。它们对南极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生命周期和花期长,属多年生,通过大量分糵来增加生物量,积蓄能量。有人企图将它们从南极半岛移植到英国的哈利站,但没有成功。 地 衣  南极洲的350余种地衣,形态各异,大的有10~15厘米高,小的仅有几毫米。有的种类生长在岩石表面,形成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石花样的"斑点",有褐色的、灰白色的……
  地衣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即使个体最大、生长速度较快的种类,每100年才生长1毫米。据说一株10厘米高的地衣,其寿命约10000年。地衣靠孢子繁殖后代。
  地衣生长所需的水分是冰雪融化时得到的。地衣所需要的营养是由岩石的化学风化物提供的,也许是由于风把鸟粪从远处带来,像风吹尘埃一样,吹到地衣生长地。
地衣相关图片斑驳的地衣(南极办资料) 地衣的孢子(南极办资料) 苔 藓 苔藓的生长比地衣需要更多的水分,因此,它的种类没有地衣多,分布也没有地衣广。在相对温暖的沿海区域、冰雪融化能提供充沛水源的区域,有大面积的苔藓生长。例如东南极洲的威尔克斯地和南极半岛的西海岸就是如此,南极大陆周围的岛屿上分布更为广泛。苔藓的营养主要来源于鸟粪和岩石风化物。
茂盛的苔藓(南极办资料) 陆 地 动 物  南极洲的陆地动物虽有150余种,但其中多为海鸟和海兽身上的寄生虫,并非真正的陆地动物。真正的南极陆地动物有昆虫和蜘蛛类,它们是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例如蜱、螨、尖尾虫和蠓等。
尖 尾 虫   尖尾虫(也叫弹尾虫)和螨在南极大陆分布最广,从海岸到海拔2000米的高原,甚至远到内陆南纬84o的地区,都有分布。尖尾虫多见于生长地衣的岩石表面上,常和地衣生活在一起,有时在岩石下或小碎石缝中也有发现,但不常见。 其它陆地生物 南极洲的淡水塘、溪流和湖泊中生长着种类稀少的扁虫、圆生和其他甲壳类动物如水蚤等。在长满苔藓的浅滩沼地和淡水塘中有缓步类动物,其体长仅有0.1~0.8毫米,呈红棕色,身披角质层,有触须,腿短,卵生,以苔藓和蓝绿藻为食。
中国生物学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的岩石缝里或岩石底下,发现了一种蜘蛛类动物,其体长有数毫米,呈粉红色,身体柔软、透明,一碰就碎,它通常生长在长有地衣的岩石上,可能以地衣为生。
尽管南极大陆有上述土生土长的陆地动植物,但是与地球上其他大陆相比,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都少得可怜。然而在南极洲的陆地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已经不容易了。陆地动物相关图片 陆地蜘蛛
(放大后的图片,吕培顶摄) 苔藓上的扁虱 (张家兴摄) 陆地蠓 (放大后的图片)极地海洋生物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却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
  南大洋过去曾称为南极洋或南冰洋,它的北界为南极幅合带--水温、盐度急剧变化的界限,位于南纬48o~62o之间,这条线也是南大洋冰缘平均分布的界线。南大洋的面积为75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而没有被任何大陆分割的大洋。它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不但生物量丰富,而且对全球的气候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南大洋中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从单细胞的浮游植物到几米长的大型海藻;从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的哺乳动物海豹、海狮,乃至百吨重的巨鲸;从会飞的海鸟到不会飞的企鹅,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南 极 磷 虾  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个体不大,体长一般3~5厘米。但是蕴藏量却十分惊人,约4~6亿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50亿吨。它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磷虾的生活史是相当有趣的。磷虾的卵排到水里后,在其孵化前,不断下沉,一边下沉,一边孵化,一直下沉到数百米。甚至2000多米,才孵化出幼体。幼体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上浮,边上浮,边发育,当幼体发育成小虾阶段时,它也几乎到达海水表层了。这时,它可以在表层觅食、生长、集群。当其发育成熟,又进行下一代的繁殖。
南极磷虾相关图片南极磷虾(董兆乾摄) 南极磷虾(南极办资料) 海 豹   海豹属于鳍脚目哺乳动物,躯体呈流线型,皮毛短而光滑,抗风御寒能力强。它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登陆栖息,以海洋生物为食。它善于游泳,长于潜水。其游泳速度为每小时20~30公里,最高达37公里;潜水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最长可达70分钟。潜水能力最强的是威德尔海豹,一般潜水深度为180~360米,最深达600米。
海豹奶中的脂肪含量相当高,可达40~50%,是牛奶中脂肪含量的10~15倍,其他营养成分也比牛奶高,这是海豹幼仔生长健壮,膘肥体胖的原因之一。 海豹几乎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寒冷海域更为常见。全世界共有34种海豹,约3500万头。南极地区有6种海豹,约3200万头,占世界海豹总数的90%。显然,南极地区是海豹的重要产地。
海豹相关图片(海豹)鲸  每当南极的盛夏来临,南半球的巨鲸纷纷南下,使南大洋成为鲸的世界。  栖息于南大洋的鲸分为两大类:须鲸类和齿鲸类,约有12种之多。较大型的须鲸有蓝鲸、鳍鲸、黑板须鲸、缟臂鲸、巨臂鲸、小鳁鲸和露脊鲸等;较大的齿鲸有抹香鲸和逆戟鲸等。
  其中个头最大的是蓝鲸,数量最多的是鳍鲸。巨臂鲸和露脊鲸现己几乎被捕尽杀绝,幸存者为数不多,回为它们游泳慢,易于捕杀。
  鲸在南大洋中的分布比较广泛,几乎南极辐合带以南都有它们的踪迹。他们的分布与磷虾群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蓝鲸主要分布在浮冰带,生活在最南部的是巨臂鲸和黑板须鲸,缟臂鲸可以在南极洲海域越冬,露脊鲸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地区;齿鲸类分布在南极辐合带,随季节变化而迁徙。
鲸的相关图片南极鲸类比例尺图 由于两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们在经济上、科学上、军事战略上、政治上、外交上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从18世纪开始就有人去两极地区进行探险、科学考察活动。20世纪以来,有18个国家在南极设立科学考察站。现在,极地科学考察(重点是南极)有51个国家参与,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这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因此,倍受各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使全球科学家的向往。
二、极地考察中国的极地考察站有哪些?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北极黄河站
1.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于1985年2月20日竣工。是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平均海拔高度10米,距北京17501.949千米。
  2.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1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经过20多年的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1米, 距北京12553.160千米。
3.中国南极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它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
此科考站选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层会不断积累,因此该考察站考虑了年积雪速度,设计寿命为10年。
4.中国北极黄河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我国对南极的考察 17年前的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启航出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人民解放军海军分别将五星红旗、镌有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的铜匾和“中国南极长城站”铜质标授给考察队。
按照计划,南极洲考察船队以每小时18海里的速度不间断地驶往太平洋彼岸。编队于12月中旬抵达阿根廷南端火地岛上的乌斯怀五港,经短期停留后直插南极半岛,1985年1月到达目的地。
我国进行的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包括两大部分:南极设站及考察、南大洋考察,数百名航海人员、科学工作者及施工人员分乘两艘万吨级远洋轮参加这项远涉重洋的壮举。 南极——科学探索的圣地
  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迷恋着南极大陆,迷恋着南极地区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象。科学家们在荒无人烟的南极大陆冰盖上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洒下了科学家青春的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酷寒的极夜里,有人为了抓拍极光照片,被下降风暴卷进了冰雪世界,与南极冰盖永世共存;在漫长的极昼中,有人为了采集生物标本而坠入大海,加入了绕极洋流的行列;在建立我国中山站的过程中, 多位中华男儿和“极地号”几乎被冰崩吞没在南极普里兹湾……
  是什么诱使科学家们迷恋这块极地?是什么使科学家们心甘情愿为它献出宝贵的青春?回答很简单:这儿埋藏着无数科学之谜,是科学研究的圣地。 南极条约 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兰西共和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南极洲永远继续专用于和平目的和不成为国际纠纷的场所或对象,是符合全人类的利益的;确认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调查方面的国际合作导致对科学知识的重大贡献;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定义1:保护南极生态系统,和平利用南极地区,冻结各国领土要求等方面的国际公约。
定义2:1959年12月1日签订的一项国际条约。《条约》规定南极专为和平目的所利用,可自由开展科研和国际合作,冻结领土主权要求,并制定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制度。根据协商会议制度,又签署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和《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等,逐步形成了《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是地球上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气候、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富,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断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南极条约的现实意义随堂练习1.有关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D )
A. 都有太阳直射 C. 都被称为“冰雪高原”
B. 都是面积广阔的海洋 D. 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2. 酷寒是南极洲一个突出的气候特征,下面有关解释南极洲气温低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大洲 C. 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环抱
B. 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D. 冰雪覆盖,对太阳油较强的反射率,吸收太阳辐射较少
3. 下列有关两极地区的叙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
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B. 两极地区都非常寒冷,多强风
C. 在南极地区能见到可爱的企鹅,在北极地区能见到胖胖的北极熊
D. 两极大部分地区都有极昼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