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
市的有( )
①兴庆 ②开封 ③大都 ④临安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者是( )
A. 苏轼 B. 关汉卿 C. 汤显祖 D. 辛弃疾
3.“北宋时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材料描绘了( )
A.北宋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 B.宋朝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C.国家统一后的繁华景象 D.宋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4.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是( )
A. 武则天 B. 李清照 C. 王昭君 D. 曹雪芹
5.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终日喧嚣不已。以上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南朝宋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6.在词中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情,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宋代词人是( )
A. 李清照 B. 关汉卿 C. 马致远 D. 辛弃疾
7.元朝戏剧空前发达,杂剧作家人才辈出。曾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不包括( )
A. 马致远 B. 郑光祖 C. 白朴 D. 王实甫
8.南宋时,有位商人来都城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
A. 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B. 午餐吃的是稻米等粮食C. 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D. 晚上到东京夜市去看看
9.元朝戏剧空前繁荣,出现了元曲。下列关于元曲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依据乐谱要求有词牌格式
C.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 D.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10.《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巨著,它因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主持编写此书的是( )
A. 司马迁 B. 司马炎 C. 司马光 D. 司马睿
非选择题
11.中国传统文化源于流长,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在知识回答问题。
【唐诗回眸】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有人被称为“诗仙”,有的诗被称为“诗史”,有的诗平易近人,妇孺皆知。
(1)根据材料一,按顺序列举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
【宋词欣赏】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请认真阅读上面两首词,然后分别写出它们的作者。这两位作者的词风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元曲掠影】
图一
图二
(3)图一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剧家,他是谁?图二是他的一部经典著作的插图,这部著作的名称是什么吗?请写出“元曲四大家”中另外三位的名字。
1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某班级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文字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诏书发至桂林,出现了当地人不认识的情况。文字的不统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因此秦始皇下令推行“书同文,车同轨”。(1)这里的“书同文”指同什么“文”?【文学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美。(2)在众多的唐朝诗人中,有一位诗人的诗歌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这位诗人是谁?(3)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有一部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刷溃的历史命运,这部小说的名称是什么?【制度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4)唐太宗通过什么方式让“英雄入吾彀中”的?【科技篇】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5)材料中的“文学方面”指宋朝的什么?这“三种东西”再加上哪一发明合称为“四大发明”?(6)中医在世界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什么?(7)通过以上问题探究,请谈谈当代青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B 5.D 6.D 7.D 8.D 9.B 10.B
二、非选择题
11.(1)李白、杜甫、白居易。
(2)苏轼;辛弃疾;豪放风格。
(3)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2.(1)小篆。(2)白居易。(3)《红楼梦》。(4)科举考试或科举制度。(5)活字印刷术或印刷术;造纸术。(6)《伤寒杂病论》。(7)核心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创新继承(必须是有观点有说明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