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信客》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信客》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19 20: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0.《信客》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他读过sī shú( ),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 ),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2)(老信客)连他们各人的pí qì( )习惯也作了介绍。
(3)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 )了钱要jiē jì( )他。
(4)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
(5)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bí tì( )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 )着句子。
(6)(老信客)就裁下窄窄一条红chóu( )捆扎( )礼品,图个好看。
(7)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 )伤了的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或词
(1)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2)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3)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
(4)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3.用下列词语造句。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生死祸福:
4.简要回答
(1)作者为什么在开场先写一个老信客?
(2)文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这个年轻信客的哪几件事?为什么说这几件事?
(3)信客死后为什么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5.课文第四部分写信客做了教师,他“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请据此加以想像,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具体描述信客在课堂上授课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6.如何理解下列句中的加粗字的含义?
(1)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
(2)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7.信客为什么不能常去看望老信客?
8.试概括第3、4段的内容,并思考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反映信客的?
9.请把“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一句改为肯定句,并比较二者,哪个句子更好?
10.如何理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11.上面选文的内容都反映出信客的哪些品质?

(二)课外阅读
拱桥
①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②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③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④说是校长,是抬举他,因为他只管一个老师,那老师也就是他自己。
⑤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子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上,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⑥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⑦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⑧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声,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大手拍拍我剃得溜光的脑瓜,呵呵笑了:“这里不是脚后跟儿,可毛儿软不扎人的。去吧,去吧。”我就逃也似的躲开他。
⑨他那时真的很老,像谁的爷爷。教我那阵儿已退休五年,据说他的儿子几次接他回辽西走廊上的村庄,但他都走不脱。山那么深,谁肯来教一茬茬的捣蛋鬼呢?只能是他。
⑩因缺了两颗牙,他讲课吐字有些不清。比如把“二”读成“à”,我们跟着喊“à”,他就酱色着脸说:“我读‘à’你们不能读‘à’。”我们就齐了声喊:“是,老师,你读‘à’我们不能读‘à’。”可是我们怎么读呢?他就无奈地笑了,说:“老了,教你们爹妈那会儿,我可是不这么发音的。老了,说老就老了。”他那会儿真比谁的爷爷都老。
(11)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12)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没有木桥、石桥、铁桥,只有校长这座肉做的拱桥。
(13)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14)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趟来趟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得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躲。校长已捶着弯背,哗啦哗啦趟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15)“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16)“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眩晕,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17)“来吧,孩子。”他又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18)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19)“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20)我闭上眼睛,趴上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21)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为他粗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22)“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23)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24)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狠踹了他一脚。
(25)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如今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26)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2.给加粗字注音。
脊背( ) 箍( ) 坍塌( )
13.上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概括出每部分的大致意思。
14.文中刻画了一位山村教师的形象,说说你对他的认识?
15.说说文章题目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一、
1.(1)私塾;liáo dǎo (2)脾气 (3)zhuàn;接济 (4)jǐ jǐ (5)鼻涕;zuó mo (6)绸;zā (7)zhā
2.(1)黯:阴暗。 (2)颠沛:穷困;受挫折。 (3)赋闲:失业。(4)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3.(略)
4. (1)先写老信客,实际是说明“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信。老信客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和惨痛的教训教育着年轻信客,为他快速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两件事突出表现了信客职业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善良厚道的品性。(3)这表现了他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5.(略)(所描写的情景要能突出“绘声绘色”或“从容不迫”或“效果奇佳”)
二、(一)6.(1)“逼”字说明老信客对自己职业的万分留恋。 (2)“堆”字说明信客的肩上担子很沉重。 7.因为他实在太忙,也怕因为去看望老人,而叫别人苦等。 8.这两段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情。这是从信客所承受的痛苦的角度来表现信客的。他不仅繁忙,承担着众人的嘱托,而且承担着不应承担的委屈,承担着无端的怀疑、猜测。 9.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都相信会有很多。否定句的语气强烈,比肯定句好。这更能体现信客的痛苦是蒙受无端的怀疑,也更能表现信客的高尚品质。 10.信客的职业特点就是传递消息,把亲人的音讯传递给对方,有喜有忧,有福有祸,当然也包括着噩耗。所以作者把这些都比喻成“重担”,担在了信客的肩上,说明信客的责任重大。 11.任劳任怨,仁义热心,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二)12.jǐ gū tān 13.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简要介绍老师的情况;第二部分(第5~8段)写老师有个特殊的惩罚措施——用下巴刮手背;第三部分(第9~10段)写老师太老了,读音都不准了;第四部分(第11~24段)写老师背学生过河;第五部分(最后两段)写老师因太老离开了学校。 14.他是山村教育事业的拓荒者,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是爱心支持他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这位老师具有一种“拱桥”精神:默默奉献,舍己“渡”人,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自己甘愿做一座“拱桥”。 15.“拱桥”是个比喻说法,是说老师弯曲的脊背像座桥,而他的生命内涵更像拱桥。他是山里孩子上学路上的拱桥,也是山里孩子人生路上的拱桥。他立于山里与山外、文明与愚昧之间。“拱桥”把自己的血肉之躯、把自己的一生铺垫在那些山里孩子的人生路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