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2 05: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
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三、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 政权,改国号为宋,以 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结束分裂:依照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 局面。
3.中央集权:(1)措施:
军事:①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 ,牢牢地控制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政治:①在中央,宋太祖防止 权力过大,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③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①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 掌握;②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1)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军政大权;(2) 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3)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
宋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 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职局面。
重文轻武的影响:宋朝的 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六、目标检测(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任知州 ③设节度使 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5、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7、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 “日就困弱”,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宋朝 D.唐朝
8、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②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④阻碍科举制和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9、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元世祖
10、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唐 B.明C.汉 D.宋
11、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 )
A.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
B.废除丞相,权归三司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设中书省
12.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
(1)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学习小结】
(记下自己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和课后反思!)

【课后作业】:1、完成“创新作业”或“学考精炼”。
2、预习下一课。(读懂意思即可,划记自己认为本节课重点的地方。)
第6课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赵匡胤、后周、开封、先南后北、分裂割据、兵权、调动、宰相、化事权、文臣、通判、中央、转运使、中央集权、皇权
知识点二:武将、文官、文臣统兵、读书、科举制、重文轻武、尚武轻文、宋太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
D
C
D
B
D
C
A
C
D
A
12.(1)重文轻武政策。
(2)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