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2 20:4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2
虹口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复鲁絮非书(节选)
(清)姚鼐
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①,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②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③不失法;吐辞雅驯④,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注]①绌(chù):通“黜”,退。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④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哉???????B.矣??????C.也???????D.耳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B.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
C.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
D.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
B.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
C.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
D.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
24.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3分)
?
?
25.第②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加以分析。(4分)
21.C ???
22.D(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同样是作者赞颂的,并无否定的意思。)???
23.A
24.此句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阳刚的文章之美,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
25.举例论证,以欧阳修、曾巩两位文学家为例,说明了假如文章已经形成独自的风格,就需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道理。类比论证,用欣赏音乐作类比,指出精通乐理的人能够精确地辨别出五音十二律的优劣,来阐明阴阳刚柔揉合而又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但如果走上极端,或者刚柔皆不彻底,那就不是好的文章。

黄浦区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君?道
?????????????????????(元)?邓牧
①古之有天下者,以为大不得已;而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②生民之初,固无此乐乎,为君不幸,为天下所归,而不可得拒者,天下有求于我,我无求于天下也。
③子不闻至德之世乎?饮食未侈也,衣服未备也,宫室未美也,下民其分未严也。尧让许由而许由逃,舜让石户之农而石户之农入海终身不反,其位未尊也。夫然故天下乐戴而不厌,惟恐其一日释位而莫之肯继也。不幸而天下为秦,敛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而君益贵。焚诗书,任法律,筑长城万里,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而君益孤。惴惴然若匹夫怀一金惧人之夺,其后亦已危矣。
④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彼所谓君者,非有四目两喙、鳞头而羽臂也,状猊咸与人同,则夫人固可为也。今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欲长治久安,得乎?
⑤夫乡师、里胥,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然天下未有乐为者,利不在焉故也。?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岂惧人夺其位哉!夫惧人夺其位者,甲兵弧矢以待,盗贼乱世之事也。恶有圣人在位,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而日以盗贼为忧,以甲兵弧矢自卫邪?故曰:欲为尧舜,□□使天下无乐乎为君;欲为秦,□□勿怪盗贼之争天下。
⑥嘻!天下之固何尝之有!败则盗贼,成则帝王。若刘汉中(刘邦)李晋阳(李渊)者,乱世则治主,治世则乱民也。有国有家,不思所以救之,智鄙相笼,强弱相陵,天下之乱,何时而已乎!
21.可用同一个文言固定短语填入第⑤段的两个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孰若???????B.莫若???????C.孰与???????D.毋宁
22.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B.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
C.有国有家,不思所以救之??????
D.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
23.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尧舜时,社会道德水平最高,百姓生活条件却很艰苦。
B.尧舜时,老百姓与君王之间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界线。
C.尧舜时,由于百姓拥护,做君王的也就没有厌烦之心。
D.秦朝后,君王横征暴敛,百姓受其害,整天惴惴不安。
24.分析第⑤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25.作者在第①段提出了“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的观点,以下事例是否能充分论证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①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仲:指老二,刘邦的哥哥;刘邦排行老三。


21.(1分)B
22.(2分)A
23.(3分)B
24.(4分)假设把圣人不在帝位上谋私利,与乡师、里胥一样无利可求类比,论述去私利,不用担心夺其位;再用被人觊觎和被人爱戴对比,论述为私的危害;通过假设、类比和对比论证的运用,无可辩驳的强调要想长治久安,就要像尧舜一样不谋私利才能实现的结论。
25.(3分)不能充分论证这一观点;把这段刘邦宴群臣时的记录作为论据不够完整,缺乏刘邦因强调私利而使江山不稳固的具体内容;所以以此论证作者观点是不充分的。
青浦区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醉乡记 (清)戴名世
①昔余尝至一乡陬①,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②大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③,是为醉乡。”?
②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④矣。当是时,神州陆沉⑤,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③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⑥,岂无其人者欤?
【注释】①乡陬(zōu):偏僻的地方。②翻适:畅快舒适。③以徜以徉:安闲自在。④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名列“竹林七贤”。刘、阮纵酒放诞,蔑视封建礼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常以醉酒保全自己。③陆沉:指国家陷于灾祸。⑥其不入而迷者:不入醉乡并且不昏迷慌惑的人。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矣 B.焉 C.也 D.耳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首先写“我”到醉多时的醉酒股的真实感受。
B.第①段首先写“我”看到的醉酒之人的醉酒表现。
C.第①段具体描绘了醉酒对人入生理、心理的伤害,定了情感基调。
D.“醉乡”是一个可以痛快喝酒、大饱口福、安闲自在的地方。
23.对文中②、③段的“吗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强烈的惊讶之情。
B.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
C.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对“醉乡遍天下”的强烈震撼和无奈之情。
D.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的担忧之情。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而荒感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己。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③段开头
25、分析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1-25) (13分)
21.C. (1分) 22.A. (2分) 23.B. (3分) 24. C.(3分)
25.(4分)划线句群采用层层剥笋的手法表达了三层意思:一、醉乡不乐;二、醉乡不能解忧。三、“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首先用刘伶、阮籍之徒为例说明喝醉并不快乐;其次针对“醉酒解忧”的说法批驳,用分析说理的方法说明真的忧是解不了的,真有忧也是不需要解的;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进入醉乡的人其实都是无忧的”。
杨浦区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山舍示学者书 归有光
①有光疏鲁寡闻,艺能无效。诸君不鄙,相从于此。窃以为科举之学,志于得而已矣。然亦无可必得之理。诸君皆禀父兄之命而来,有光固不敢别为高远,以相骇眩。第今所学者虽日举业,而所读者即圣人之书,所称述者即圣人之道,所推衍论缀者即圣人之绪言,无非所以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而出于吾心之理。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陈说于吾前,独能顽然无概①于中乎?愿诸君相与悉心研究,毋事口耳剽窃。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则本原洞然,意趣融液;举笔为文,辞达义精,去有司之程度亦不远□。?
②近来一种俗学,习为记诵套子,往往能取高第。浅中之徒,转相放效,更以通经学古为拙,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其不为所嗤笑者几希。然惟此学流传,败坏人材,其于世道为害不浅。夫终日呻吟,不知圣人之书为何物,明言而公叛之,徒以为攫取荣利之资。要之,穷达有命,又不可必得。其得之者亦不过酣豢富贵②,荡无廉耻之限,虽极显荣,只为父母乡里之羞。愿与诸君深戒之也。
【注】①顽然无概:顽固不化而不知大略。②酣豢富贵:贪图富贵。
21.可填入文中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矣 B.焉 C.尔 D.也
22.第②段加点字“之”在文中指代 (3分)
23.“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在文中强调( )(3分)
A. 人与书应当相辅相成。
B. 人与书应当相通相融。
C. 读书应当有益于修身。。
D. 读书可以使本心洞明。
24. 上文两段论述角度不一,请加以分析。(4分)
25.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本文的现实意义。(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5分)
21.A(1分)
22.以记诵套子获取功名利禄。(3分)【抄原文“习为记诵套子,往往能取高第”亦可】
23.B(3分)
24.(4分)
第一段从正面论述(1分)读书应以真实的领悟为首要目的,然后才获取功名/人与书应当相通相融(1分);
第二段从反面论述(1分)社会上以套路获取功名的恶劣风气,要深以为戒(1分)。
正反角度使论证更有力。

25.(3分)【角度1分,】
从正面/肯定角度(1分)阐述人与书应当相通相融(1分),本文的现实意义是读书依然要寻求真学问,读书真正的目的是修养自身,获得成就只是副产品(1分);
从反面/批评角度(1分)批评社会以套路获取功名的恶劣风气(1分),本文的现实意义是反思现代社会如此套路依然存在,依然是损害读书真意的重要途径(1分)。
宝山区二模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 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1 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2 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3 。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④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5 ,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 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6 ;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口?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3 ]夫君齿最少,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4 ]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 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7 见奇有如是耶?
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1 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夕。○2 昕夕:朝暮。○3 一行作吏: 一旦做了官。废阁:废弃物置。④摅:抒发。 ○5 裒次:搜集编排。梓:刊印。○6 两部鞭箠:喻上级部门的责令督促。○7 挟藻:铺张辞藻。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矣 B.乎 C 焉 D.耳
22 下列对“锦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以锦帆历史起笔,寄寓物是人非,引出下文。
B、锦帆是袁君任职之所,袁君因此而充满自豪之情。 C、袁君以锦帆为书名,意在寄托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D、作者祝愿袁君此书与锦帆之水一样能够永久流传。

23. 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A. [1] B [2] C [3] D. [4]

24. 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以自嘲自叹表达赞美袁君之情,语调诙谐而又曲折有致。
B.以自己“不能有所题咏撰著”对比袁君“有所题味撰著”。 C.以自己治所不能借文章得以传扬对比锦帆“托兹集以传”。 D.以想象将来西施责问袁君与如今西施为袁君捧砚作对比。

25. 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说理的逻辑性。(4 分)

21.B (1 分) 22.C (3 分) 23.B (2 分) 24.D (3 分)
25.首先,以吴王之乐与吴令之苦作对比,突出苦乐悬殊之大;接着,笔锋一转、人生与苦乐都是有限的,而只有自然山水是无尽的,以自然山水来消解人生苦乐的差异;最后进一步 推断,有限的人生中,能够与无限的自然山水同样不朽的大概只有文章了。以文章不朽弥合人生与自然的矛盾。三层意思层层深入,论述文学创作的意义。(4 分。三个层次各 1 分, 最后概括逻辑关系 1 分)
普陀区二模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13分)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①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②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③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④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夫?????B.?然?????C.?则?????D.?故
2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谏者为了斗气,常夸大君王的错误。
B.?谏者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进谏。
C.?君王为了斗气,常夸大自己的本事。
D.?君王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去做。
23.?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扣住“常人之情”的“常”进行举例论证,事例典型。
B.?以虚构的生活对话,类比臣子的谏诤之道,论证严谨。
C.?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谏言夸大而不合常理的危害。
D.?借助引用,证明因劝告进谏而招麻烦的情况比比皆是。
24.?第④段的论述在第③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3分)
25.?杜牧的文章以富有气势著称,请以第①段为例加以赏析。(4分)
?
21. b
22. d
23. c
24. 第③段以汉成帝纳谏的例子论证了循常之说比迂险之言更容易产生劝导效果,第④段则由朋友骨肉间的规劝推论到君臣尊卑间的劝谏,进一步指出旁引曲释的重要性。
25. 参考角度:多用整句,铺陈夸张,多用四字句和数词等。(举例2分,赏析2分)
建平中学2月质检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送高闲上人序
(唐)韩愈
①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尧、舜、禹、汤治天下,养叔治射,庖丁治牛,师旷治音声,扁鹊治病,僚之于丸,秋之于奕,伯伦之于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夫外慕徙业者,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①者也。
②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③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②。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
④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
????【注】①胾:切成的大块肉。②胶:同“缪”,缠缚。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矣 ??????B.乎 ?????C.哉 ?????D.也
22.第②段具体论述张旭书法成就的由来:除了态度专一、终身不研究其他技艺以外,主要还在于它的草书是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2分)
2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以一系列例证说明做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B.第②段是从正面来论述张旭书法成就的由来。
C.第③段是对高闲学习草书的具体评论。
D.第④段是赞誉高闲别有神道,草书定能成功。
24.作者认为高闲不能成为张旭那样的草书家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否认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
?
25.本文是一篇赠序,和一般赠序有何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21.B
22.(书法家)内心感情的抒发、客观事物的反映
23.D
24.“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1分)
探究:作者这样看待评价高闲的书法是源于思想上对佛学的排斥(辟佛)。
认为成立的理由:
韩愈的说法是符合艺术与生活的原理的,韩愈对张旭的“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和“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是书法表现——抒情至上的观点。
而他对高闲那“一死生,解外胶”的佛家超于物外的处世态度的批评,也是基于书法表现这一立场的。
韩愈的赞颂与批评,是抓住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的。
认为不成立的理由:
似乎有些过于武断,通向艺术的殿堂的道路应该是多样的,张旭的专心致志是一条成功之路,但未必是唯一的路。
(事实上高闲后来成为中唐著名僧人,书法也有名于时。)
25.赠序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
但本文作者韩愈虽说是却对高闲的书法作评价,但显然是不留情面,持批评态度的。
从这点看,韩愈对赠序这种文体是有探索发展的(他往往能不拘泥于一定的模式,在写法上因人而异,或坦率陈言,或含蓄委婉,或诙谐幽默,或借题发挥)。
????译文:如果一个人可以把他的聪明才智和技巧寄托在某种事情上,使他的行动和想法内外相应,使他的志气不受到挫伤。这样他就能在精神方面保持完好无损,对所爱好的事情坚守不移,即使有其他事物来干扰,他的思想一点也不受影响。尧、舜、禹、汤治理天下,养由基射箭,庖丁解牛,师旷研究音乐,扁鹊研究病理,宜僚耍弄丸铃,秋对于围棋,刘伶对于酒,都是终身以它为乐而不厌恶,哪有工夫去爱慕别的事物。那些爱慕别的事物而改变所从事的事业或爱好的人,都是所谓没有进入正屋和在席上尝到大块肥肉美味的人。
? ?从前,张旭擅长草书,并不研究其他技艺。当喜怒、穷困、忧悲、愉快、安逸、怨恨、思慕、酣醉、无聊等种种感受使他心情不能平静的时候,他一定在草书中把它们发泄出来。他观察物象,见到山水、崖谷、虫鱼、草木的花朵果实、日月、群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间事物变化所引起的令人欣喜、惊讶的感受,他都把它们寄托在书法中。所以张旭的书法变化如同鬼神,叫人摸不着头脑。他终身这样作,因而名传后世。
? ?现在,高闲学习草书,有张旭那样的心性吗?不具备他那样的心性而模仿他的字迹,我看不能成为张旭那样的书法家。要成为张旭那样的书法家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对于世间哪是有利的事、哪是有害的事一定要认识清楚,哪怕是很小的事也不能放过;心中怀着炽热的感情,头脑中公义和私欲相互斗争;有得有失,总是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而不松弛,然后把它们充分表现在书法中,以后才可接近张旭那样的水平。现在,高闲以佛为师,把生和死看作一回事,排除外界事物对自己的影响,这样的心性,一定是寂静如同死灰,没有什么事可以触动它;对于世上的事情,也一定是态度淡然,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这样寂静的心性和淡然的处世态度遇在一起,便会精神颓唐,志气委靡,散乱不可收拾。那他对于书法的追求恐怕只能得其表象吧!
? ?但是我听说信佛的人善长幻术,有多种技能,高闲如果通晓这种幻术的话,那他能否学好书法,我就不能知道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