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16 10: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湖南祁阳四中 陈晗
【教学目标】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
2.了解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3.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重点与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课前知识梳理】
1、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1895年2月)
1.背景:⑴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
⑵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 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3)黄海大战(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
3.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 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两;开放 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加深了。
1、 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 的狂潮。
⑵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 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⑴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⑵过程: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廊坊阻击战→被迫退回天津→7月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设司令部于北京→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3、结果:《辛丑条约》的签定
(1)内容: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办 的官员,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着中国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2: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3: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回答:①材料1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②材料2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③材料3,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④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问题二:《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而今天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支持、鼓励各地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办厂,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问题三:材料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报国呈英雄。”——民谣
材料二:“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掉电线杆,扒了火车道。杀尽东洋兵,再和大清闹。”——民谣
材料三:“我是一个反对帝国主义者,不赞成兀鹰把爪子伸到任何国家去。……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义和团主要想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
——美 马克·吐温《我也是义和团》
请回答:
(1)义和团“起山东”和“不到三月遍地红”,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在材料一、二中,哪些文字能反映出义和团的深厚群众基础?
(3)“砍掉电线杆,扒了火车道。”这些行为反映了义和团对外来事物的什么态度?

(4)读材料三,结合当时情况,作者所说的“兀鹰”具体指谁?你对他的观点怎么看的?

(5)你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最终结局如何吗?
问题四:从1840—1901年间,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课堂反馈练习】
1.《马关条约》中对小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
A.赔款两亿两白银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品岸
D.割让台湾
2.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史”。这种状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答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 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5.《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
A.为日本所独享
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
C.未被参加“干涉还辽”的俄、法、德三国所享有
D.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取消
6、“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出现这种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山东深受其害
②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
③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异常猖獗
④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山东的经济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战场主要集中于( )
①朝鲜半岛 ②辽东半岛 ③山东半岛 ④黄海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
A. 夺取资本输出场所 B.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 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推翻清政府统治
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辛卫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课后反思】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答案
1——10 B D B B A B B C D C
问题一:①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②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③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④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
问题二:清政府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我们今天的招商引资则是在中国政府充分行使主权的情况下,主动利用外资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双赢互惠的。
问题三:(1)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这种现象在山东比较突出。(2)“孩童个个拿起刀”、“女练红灯照”。(3)盲目排外。(4)八国联军。同意。(5)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问题四:①《南京条约》,开始沦为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④《辛丑条约》,完全确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