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湖南祁阳四中 陈晗
【教学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课前知识梳理】
一、打开外交新外局面(20世纪70年代)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 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 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 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 届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缓和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 的共同要求。
2、中美建交过程
(1)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 (2)1972年 访华,并签署
(3) 年,中美建交
(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 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目标:反对 ,维护
2、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 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成功举办 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 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成立 组织。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商船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这是个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把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平等地交换意见,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摘自记录片《周恩来》
材料三:2006年11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在越南首都河内会晤。胡锦涛表示,自我们7月圣彼得堡会晤以来,中美关系又取得了新进展。我们对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感到高兴。布什表示,美中关系发展良好,美中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致力于保持同中国的良好关系。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是怎样对外政策?当时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周恩来所说的“最辽阔的海洋”和 “新的开始”各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开始”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3)当前,保持“中美关系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的主要前提是什么?影响“中美关系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的主要障碍又有哪些?
问题探究二: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国际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
图1 图2 图3
图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握手。
图2:20世纪70年代“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图3: 2000年9月,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
(1)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它的积极意义怎样?
(2)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图3反映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问题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11月2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九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材料三: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中国侵略朝鲜”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如何理解?
【构建结构导图】
【课堂反馈练习】
1、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据此图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崛起
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D.西方国家逐步放弃了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正式建交
3、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接见尼克松 ②出席日内瓦会议 ③提出求同存异 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4、2001年4月13日 ,日本文部省宣布,“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除了“从军慰安妇”,“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就日本教科书问题提出了强烈抗议。下面有关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这类事件的发生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②日本右翼势力发展较快 ③亚洲人民反对新殖民主义任重道远 ④我们应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抵制日货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中国积极推进与下列哪些地区性国际组织相关的区域合作
①亚太经合组织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世界贸易组织 ④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课后反思】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答案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
(1)政策:闭关政策。根源: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喻指:中美二十多年的断绝交往、尼克松访华。
影响:打破了由于美国遏制中国所造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会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我国打开外交新局面起了推动作用。
(3)前提: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障碍:一是美国没有完全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并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二是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三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问题探究二:
(1)“一边倒”。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有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2)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并进行战略收缩。
(3)一超多强。出现多极化趋势。
问题探究三:
(1)①新中国成立后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提出驱除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②美国以“时机不成熟”为由,拒绝讨论新中国的提案。
(2)“中国侵略朝鲜”是美国对中国的污蔑。抗美援朝是为了打击美国对朝鲜的侵略并保卫中国
(3)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等国家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日益壮大,已经不是少数西方国家一统天下的时代了,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动摇。因此,中国的胜利是“历史的转折”。
【课堂反馈练习】
1——5 D C D C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