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8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8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2 08:22:02

文档简介

《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局图》
图片反映的事件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wù xū)
1.时间:
2.背景:
3.领导人:
4.核心内容:
5.在位皇帝:
6.意义:
第一幕:公车上书——揭序幕
1.时间:
2.背景:

3.领导人:
4.核心内容:
5.在位皇帝:
6.意义:
第一幕:公车上书——揭序幕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
重民族危机。
康有为和梁启超。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光绪帝。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第一幕:公车上书——揭序幕
康有为
(1858_1927)
梁启超
(1873_1929)
广东南海人
熟读经史
两次游历
宣传维新变法
创办万木草堂
广东新会人
“神童”之誉
11岁中秀才
16岁中举人
18岁入万木草堂
任《时务报》主笔
第一幕:公车上书——揭序幕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穿越时空
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假如你是当时在京参加考试举人,你会冒着“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在上书上签字吗?
第一幕:公车上书——揭序幕
第二幕:组会办报——求发展
组织学会
强学会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的形成。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强学会旧址
维新运动期 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创办报刊
康有为、梁启超把《万国公报》从第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第二幕:组会办报,求发展
第二幕:组会办报,求发展
严复
(1854_1921)
福建侯官人
曾就读于福州船政局
留学英国
发表过一系列政论文章
翻译《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天演论》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国闻报
强学会
中外纪闻
南学会
时务报
强学会
兴儒会
农学会
蜀学堂
励学斋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71—1908)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光绪帝,1875年-1908年在位。 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第三幕:危机局面——筹变法
危局
1.时间:
2.开始标志 :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第四幕:百日维新——掀高潮
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内容:
3.内容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第四幕:百日维新——掀高潮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



洋务派




维新派
第四幕:百日维新——掀高潮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角色体验
第四幕:百日维新——掀高潮
维新派人士
封建官僚
新兴的商人、工厂主
读书人
请同学们站在下面四个角色的立场上,谈谈百日维新对你的影响?
第四幕:百日维新——掀高潮
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有利于具有资产阶级参与政治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伤害守旧的封建文人
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
有利于军事的强大。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变法的性质:
项目 内容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材料一: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二年可以自立,以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康南海 自编年谱》光绪二十四年四月

第五幕:戊戌政变——终落幕
问题:变法太过激进、操之过急、难以实现。
思考:这两则材料说明维新派存在什么问题?
百日维新
变法内容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决定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第四幕:百日维新——掀高潮
袁世凯
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
结果
第五幕:戊戌政变——终落幕
结果
谭劝袁说:“1、包围颐和园。2、杀死荣禄。
而他自己(谭)负责派刺客去干掉那个”老朽“(慈禧皇太后),袁世凯巧妙回避任何承诺,告诫谭行动不要过于仓促。
第五幕:戊戌政变——终落幕
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第五幕:戊戌政变——终落幕
戊戌六君子
第五幕:戊戌政变——终落幕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怕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第五幕:戊戌政变——终落幕

矢志报国、舍生取义的 爱国精神
探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科学精神
敢于担当、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著有《仁学》,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意义: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依据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时务报》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兴起:
发展
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领导阶级和派别:
领导人:
变法的性质: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历史意义:
维新变法
结果: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小结
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