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难点】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动录播教室、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就是出使楚国。晏子在我国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
(一)明确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学习《晏子使楚》。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师生一起板书课题(师在黑板板书,生书空。注意笔顺、顿笔。提笔就是练字时。)
(2)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声音响亮,不拖音。
(3)理解课题:“子”的意思,简介“晏子”。“使”的意思,连起来理解“晏子使楚”。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给每一处加上小标题。
明确:①钻狗洞 ②无人才 ③做盗贼
(2)把小标题串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3.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是怎样应对的?
(把晏子说的话划出来多读几遍,体会晏子语言的得体。)
(1)学生自由朗读,感悟。
(2)教师巡视,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做好批注。
4.汇报交流。
(1)分小组汇报找到的句子。
①可以朗读,体会言外之意。
②可以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的精妙得体。
③可以演一演,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
(2)文本链接。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②“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③“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5.课堂小结: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6.背诵文言文版《晏子使楚》节选句子。
(1)“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三)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
第二课时“精读”课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及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上学期的训练之下,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里,是对以前学习经验的提升。
2.列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自然段的内容也是之前训练过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能够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3.体会文中晏子语言的精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让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找出三次反驳的话后,对三次的交锋的处理是有层次的。通过第一次交锋重点抓对句子的理解,第二次有侧重地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第三次抓住对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栉”的理解来深入感悟人物的智慧。特别是教师依托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