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1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17 15: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祁阳四中 陈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波兰剧变、两德统一的过程;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在世纪之交多极化趋势加强,全球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形势下,中国应该如何实现和平崛起。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形成与扩展;世界多极化趋势
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和平与动荡出现的原因
【课前知识梳理】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
(1)原因: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误区;根本:斯大林模式积累的矛盾和危机;外部:西方的“和平演变”
(2)标志:1991年底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 联合体 (阿拉木图宣言)
(3)影响: 标志着 瓦解。
2.东欧剧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
(2)代表: 1989年 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 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1)“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 、 等矛盾相继爆发。
(2) 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2.表现:
(1)南斯拉夫解体:1991年南斯拉夫联邦解体。1992年 共和国成立。
(2)北约轰炸南联盟: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打着“ ”的旗号轰炸向南联盟。
(3)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三架飞机分别撞向纽约 中心双塔大楼和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厂严重威胁。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1) 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 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2.表现:
(1)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国力无人匹敌。
(2)欧盟: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 年欧盟正式成立。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 席位。
(4)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 力量,国内经济不断好转。
(5)中国:最大的 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出“ ”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课堂问题探究】
探究一: 为什么东欧会发生剧变?
  材料一 “战后45年来,人民政权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战后初期和哥穆尔卡1956年重新上台的一段时间里。但我们犯了许多错误:忽视民族特点,照搬斯大林模式,对教会和党外爱国力量政策过左,伤害了许多群众的感情。党和国家机关越来越脱离群众,官僚主义蔓延,以及经济政策的失误,造成社会气氛恶化,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人民社会水平下降,党的威信丧尽,加上教会力量大,西方传统文化在群众中影响深,以及西方国家的政策等因素,终于在1980年爆发全面危机,反对派(主要是团结工会)乘机崛起,全国一片混乱,……” ————兰统一工人党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契莱克
材料二 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承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
……1987年7月,美国总统批准了国会关于为波兰前团结工会的基层组织提供100万美元津贴的决定,使资助团结工会行为从暗地里变为完全公开化。在波兰发生剧变的过程中,美、英、法等西方国家都对波兰社会主义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而对团结工会都给予巨大支持。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材料三 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允许了东欧国家的民主化。这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他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 ” ————百科
探究二: 1989年是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一年,东欧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两年之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走向解体。1989年,中国也曾面临动荡,为何中国没有发生剧变呢?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带来怎样的教训呢?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四 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转引自《中国还是能说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从材料可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据材料二,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结果如何?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这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表明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存在着怎样的担忧?
【课堂反馈练习】
1.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苏共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这表明他的改革( )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B.取缔了苏共 C.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能够推动苏联政局稳定
2.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
A.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因果关系
3.苏联解体说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4.20世纪80、90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竞争力
B.美、欧、日三极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冷战”对手
C.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有利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交替”是指(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民族冲突向地区冲突过渡
C.由意识形态的对抗向政治对抗过渡 D.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6.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 B.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C.“一超多强”局面短时期内就会改变 D.它是在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的
7.多样化的新国际格局不能很快确立是因为( )
A.世界动荡不安 B.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的局面尚未形成
C.各国之间尚未达成妥协 D.新的国际较量尚未开始
8.随着两极格局解体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大增旧本越来越不满足“经济强国”的地位,积极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为此,日本众议院通过了允许向海外派遣军队协助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法案,并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下列说法中不能表明上述现象的是( )
A.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B.日本的行为违反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日本妄图操纵国际事务,加紧争夺国际政治领导权D.日本军队参加维和行动,维护了国际社会安全
9.199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这表明( )
A.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B.苏东剧变后,“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干涉他国制造舆论 D.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
【课后反思】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参考答案
【课堂问题探究】
探究一:(1)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2)外部: 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探究二: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苏共在国内的领导地位,所以导致改革走向了误区。在中国,我们没有犯类似的错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在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也曾一度面临这样的困境。但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特别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思想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很多做法同马列主义背道而驰。在中国,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并且也不盲从,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样的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
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探究三:(1)指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 开始实行对苏“冷战”政策。 谋取世界霸权。
(2)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 组建华约组织(答情报局、经互会也可得分)。 两极格局形成。
(3)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出现多极化趋势。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对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依然构成威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课堂反馈练习】 1—5 CDBDD 6—9 CBD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