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湖南祁阳四中 陈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议政的主要任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要求:(1)通过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运用调查访问法,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建议学生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开国大典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3)通过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发展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理解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讲述了新政协会议、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八字方针”、第一届全国人大及制定的宪法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与旧人教相比,突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八字方针”(旧人教作为阅读课,甚至作了删除),对开国大典作了略写,增加了全国普选。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由此导入新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新政协会议)
(1)筹建:1948年中共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号召(参见“历史纵横”)
【备课资料】新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预示着全国范围内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同年底,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开始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设想,考虑筹建新中国中央政权的问题。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正式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的倡议和真诚合作的愿望,反映了中国历史前进的大趋势,代表了民心所向,立即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海外侨胞的热烈拥护和响应。中国国民党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和其他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人士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钊、马叙伦等人联名致电毛泽东,热烈响应,赞同中共“五一”口号。
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提前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进程。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集中讨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后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覆灭。关于新中国建立的若干问题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194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进驻北平。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共134名代表。毛泽东在筹备会上说:我们的任务是“完成各项必需的准备工作,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便领导全国人民,以最快的速度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统一全中国,有系统地和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国防的建设工作。”
(2)召开: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
(3)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
▲内容:a、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b、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见P95)
c、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参见P96)
▲性质: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五人为副主席;
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备课资料】国歌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首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
1934年春,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在他刚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当他读到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这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唱开来。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学潮,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革命歌曲甚至享誉海外,在全世界传播。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接着他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中国人民最强音的一支战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家政权不断更迭,国歌也几度易换
回顾历史,中国在清代以前,闭关锁国,对外交往不多,也就没有国歌。中国最早的国歌的产生,缘于1896年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国作礼节性的访问。按当时的外交惯例,在欢迎仪式上是要演奏国歌的。为此,清政府只好临时编了一首,被后人称为《李中堂乐》,此后10多年清政府在对外交往和国内大典中一直沿用此歌。20世纪初,清政府又颁布了一首名为《巩金瓯》的晦涩难懂的国歌。不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这首国歌也随之寿终正寝。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曾征集国歌,并在公报上刊登了一首歌词拟稿,歌名为《五旗共和歌》,这首国歌反映了资产阶级立国的理想。1915年5月,袁世凯政府把一首名为《中华雄踞天地间》的歌曲作为国歌。1920年,段祺瑞政府又以名为《卿云歌》的歌曲作为国歌。
1930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把国民党党歌作为代国歌,1943年正式定为国歌。
1949年,国民党蒋家王朝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临近末日,建立新中国的工作着手进行。当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以马叙伦为组长、叶剑英和茅盾(沈雁冰)为副组长的筹备会议第六小组负责拟定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方案。7月4日,叶剑英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会议室主持召开了第六小组第一次会议,推选郭沫若、田汉、茅盾、钱三强、欧阳予倩五人组成国歌词谱初选委员会,郭沫若为召集人。8月5日,第六小组第二次会议决定,聘请马思聪、贺绿汀、吕骥、姚锦新四位音乐专业人士为国歌词谱初选委员会顾问。由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经毛泽东、周恩来修改审批后,分送《人民日报》、《天津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八天。国内各报和香港及海外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这样大规模地在报纸上征集国旗、国徽、国歌,在中外历史上是少见的。应征稿件如雪片一样纷至沓来。截至8月24日,筹备会收到有关国歌的稿件350多件。经过慎重讨论审核,认为国歌征集之稿,足以应选者尚少,决定再有计划地征集一次,将入选者制曲试唱,向群众广泛征求反映后再作最后选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设立由55人组成的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马叙伦为召集人。截至当日,第六小组共收到应征国歌632件,歌词694首。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郭沫若、茅盾、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人。在座谈会上,马叙伦等主张暂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徐悲鸿、郭沫若等许多委员表示赞成。因原歌词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历史性的词句,郭沫若、田汉等建议将歌词修改一下,郭沫若并拟就了三段。但是,张奚若、梁思成认为这首歌曲是历史性的产物,为保持其完整性,词曲最好不作修改,并举法国的马赛曲为例。黄炎培先生也赞成不修改歌词。刚从国外回来的宗教界代表刘良模介绍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外传播情况后,认为《义勇军进行曲》获得了国内外人民一致颂扬,在国际上有它的影响,应采用作国歌。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赞成这种“安不忘危”的思想,认为新中国要达到真正安定、安全,还需要与内外敌人及各种艰难困苦奋斗。周恩来副主席说:“用原来的歌词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毛泽东主席赞同和支持歌词不改。经过讨论,除国徽一项继续由原小组设计外,其他各项议题均获一致意见。会议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大家一起放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就国歌一致通过了4个决议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1949年;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主席按动升旗电钮,伴随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的“新华社信箱”中,对将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为国歌作了如下解释:“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人民曾长期以国际歌为国歌,法国人民今天仍以马赛曲为国歌的作用是一样的。”
几经起伏,数度沧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唱了17年。十年动乱期间,田汉受到“四人帮”迫害,他写的歌词不能再唱,正式场合只能演奏国歌的曲谱。
粉碎“四人帮”后,由于还来不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有些人以“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不能反映变化了的现实”为理由,提议重写国歌歌词。1978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成立了国歌征集小组,由一位作曲家配词提交大会代表讨论,最后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新的国歌歌词。国歌的作者被注明为“聂耳曲,集体填词”。
对新的国歌歌词一直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歌词气势雄伟,高度概括,政治性强,有“奔向共产主义明天”等鼓舞人心的内容。同时,也有许多同志认为,新歌词的内容、文字韵律都推敲不够,从文字上看歌词太平,缺乏激情,缺乏形象性,只是把几个口号凑在一起。从韵律上看,新歌词平仄、音韵都不如原歌词,有拼凑的感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国歌歌词原作者田汉得到昭雪平反。
从1980年到1982年,宪法修改委员会收到了各个方面提出的大量意见,认为《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多年来已经深入人心;建议废除1978年通过的国歌歌词,恢复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决定的《义勇军进行曲》。同时,建议像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那样,作一个决议把国歌确定下来。宪法修改委员会一致同意将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决定的《义勇军进行曲》恢复为国歌。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庄严通过现行宪法的同时,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销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3月5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在2003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写进宪法,作为一条修改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体代表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
对于中国人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4)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新政协会议的展开和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
【备课资料】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下午二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下午三时,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用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群情激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广场上,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 54门礼炮象征全国54个民族(当时还未有现在56个民族之说),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奋斗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随即,毛主席向全世界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公告。接着举行盛大阅兵式。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受阅部队。随后,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的步兵、骑兵、坦克、大炮、汽车等,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由东向西分列式通过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十四架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3、人民政协的职能和方针:
(1)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
【备课资料】我国八大民主党派成立情况简表
全称 简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1925.10 美国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民工党 1930.8 上海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1941.10 重庆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1945.12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1945.12 上海
九三学社 九三 1946.5 重庆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1947.11 香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1948.1 香港
【知识归纳】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继续存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巩固新生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的发展:1956年12月,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渊源: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说明】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如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等,都是中共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
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时间与地点:1954.9 北京
(2)内容: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②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大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归纳比较】《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五四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两个文件所规定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五四宪法所规定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依据:①《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②五四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力。(三个要点:中央领导、民族聚居、民族当家)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知识拓展】从国情入手分析认识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大制度”,即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理解这些制度的出现是本课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我们如果从国情出发去理解就很容易了。如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广大民主党派与中共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共同推翻了三座大山,又共同缔造了新中国,与工程队一同合作协商、治理国家是合情合理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她所建立的国家必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从历史上看,这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方面就有很大差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正是尊重了这一历史,符合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同愿望,更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和发展。
★课后研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并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之一。它的制定,在历史上有基础,在新中国更是发挥着积极作用。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向近代工业国的过渡,它们也逐步确立起了一套以议会民主制为代表的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你是如何看待东西方这两种不同制度的?请搜集有关美国议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资料比较一下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思路:东西方两种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不同。两者有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另外两国的国情也是不一样的。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必然。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