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战争中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青骓 特勤骠青骓什伐赤 飒露紫 昭 陵 六 骏 拳毛(马呙) 白蹄乌 昭 陵 六 骏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结合上述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哪些?(要求说出解题思路及大致方面,不要具体)问题思考?统治者的治国思想、用人政策
社会政治、经济措施
国民教育
国际环境......一、走进唐太宗——唐太宗名言赏析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贞观政要·君道》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走进唐太宗——名言赏析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 ……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励精图治、注重个人素质、用人区别正佞二、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 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贞观政要·择官》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资治通鉴》卷194
“广开耳目,求访贤哲”——《资治通鉴》
“房谋杜断”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广任贤良,高居深视
选官不拘一格,“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用人扬长避短
(因为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人才的最大的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治世伟业)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虚怀若谷,兼听纳谏 魏 征以__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__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___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铜史人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政要·务农》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存百姓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
如规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慎用刑法,尊重生命,既体现仁德,又保护了劳动力 凌烟阁24功臣图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房玄龄 、杜如晦 、长孙无忌、 魏征、 尉迟敬德 、李孝恭 、高士廉 、李靖 、萧瑀 、段志玄 、刘弘基 、屈突通 、殷开山、 柴绍 、长孙顺德 、张亮 、侯君集 、张公谨、 程知节、 虞世南 刘政会、 唐俭 、李勣 、秦叔宝 理性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广任贤良,高居深视
选官不拘一格,“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用人扬长避短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虚怀若谷,兼听纳谏 慎用刑法,尊重生命,既体现仁德,又保护了劳动力政治经济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法律思想文化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材料:
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祖母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唐皇室的“胡人”血统,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P10“历史纵横”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结合上面图片和材料,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时的民族关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请问:1、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
2、结合教材,请用史实进行论证。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武力征服 战而后和——唐初,突厥、薛延陀、土蕃等;
册封——西北各民族
设置机构——羁糜府州(东突厥)、安西都护府(西突厥)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 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及 包罗万象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外交思想:
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
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
阅读教材,列举唐太宗时,中外交往的有关史实。体会唐太宗——对外政策魅力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⑴设鸿胪寺,交往国家达70多个,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⑶外来宗教传入: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日本:大化改新646 ]形成唐文化圈影响:大大增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物产交换、技艺交流)(辨证认识:外来文化有力影响唐,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强大辐射作用)“贞观之治”的广义的完整理解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和发展
民风淳厚
民族融合
中外交流繁荣 全方位的繁荣昌盛 奠定大唐盛世的局面,巩固并推动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三、审视、感悟唐太宗“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请问: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自评?历史上的历史评价明末清初的德王夫之。曾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191,特加了按语:“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玄武门之变嫡长子继承制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家点评: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省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626—649)秦始皇与唐太宗的比较秦始皇唐太宗时代:
主要
贡献:
局限:
根源:战国后期—秦朝
封建社会初期隋末—唐初
封建社会盛期灭六国统一中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制度调整
善于用人
统治开明
贞观之治暴政晚年骄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
(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人治)自我测评: 2003广东高考问答题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 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参考答案:(13分)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分)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6分)谈谈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当前我国政策。审视、感悟唐太宗1、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中心环节。 2、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严惩腐败。 3、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地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实现民族的和谐。 历史·现实“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