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4张PPT。---------走进绘画世界 绘画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外绘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涌现了许多绘画风格鲜明的画家,产生了许多深具影响的流派,留下了不少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
中国画自成体系,主要是指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色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的绘画形式。中国画讲究“气韵”、“骨法”,追求“传神”,注重“意境”的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的。绘画风格与流派绘画: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等
下面请欣赏各种绘画作品,并说出画的种类还记得绘画的种类吗?《女史箴图》的创作背景 据周新国、周波先生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图说》考证记载“《女史箴图》原画作于东晋时期。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大权尽落皇后贾氏之手。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张华便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配画,画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虽然《女史箴图》来自张华的《女史箴》,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名气要大得多,这是由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决定的。”
“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不务正业,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在我国明代,妇女用于阅容的铜镜上出现“秩吾”铭文,我们称该种铜镜为“秩吾”镜,圆形,半球钮,钮上下各一字,合为“秩吾” 。“秩吾”镜直径8.9厘米。镜缘光整无边作,镜背微凹。古时造镜取其吉祥物或用语,以示心愿或诫劝。“秩吾”镜,即寓意要“注重自身内质的修为”。该镜曰“秩吾”,可能与《女史箴图》中的“修容饰性”的影响有关。这种“修容饰性”观念也影响到民间,普通女子也要按《女史箴》所定下的“女子标准”来规范自己,这或许就是“秩吾”之镜的寓意所在。与“秩吾”镜的同类之镜,还有孔祥星《中国铜镜图典》所载“彦和”镜、“新国书屋”所藏“俊甫”镜等。作品诠释画作内容 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的《女史箴图》原有十二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九段。现存的第一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应为第四段,描绘冯媛以身阻熊,护卫汉元帝的故事,一念之间的心意,往往最令人感戴。 现存第二段画汉成帝班婕妤辞辇的故事,插题箴文 “班婕有辞……防微虑远”,后妃之德也令人动容。第三段画冈峦重叠,人物射猎于山间。插题箴文“道罔隆而不杀……替若骇机”,意思是日月有常、天下万物莫不盛极而衰,维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举,也是一种美德。 第四段画两女相对妆容。插题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千载之下,仍掷地有声。第五段画床帏间夫妇相背,男子揭帏作仓猝而起状。插题箴文“出其言善……同衾以疑”,咫尺成千里,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此乎?
第六段画夫妇并坐,妾侍围坐,群婴罗膝。插题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则繁尔类”,意指后妃不妒忌则子孙繁多。 第七段画男女二人相向对立,男子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插题箴文“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实此之由”,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专宠必生傲慢。 第八段画一妃端坐,有贞静之态。插题箴文是“静恭自思,荣显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贵,必须谨言慎行,尤其要“慎独”。第九段画一女史端立,执笔而书,前有两姬相伴而行,相顾而语。插题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两句。宫廷女官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
《女史箴图》画旁题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意思是说,人们都通常只知修饰自己容貌,却不注意加强自己品质的修养,其实个人品质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技法赏析 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画面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女史们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飘逸,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
《游春图》-------文物简介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名画欣赏
《游春图》以抒情而近似纪实的手法展示了中国的美丽河山,和贵族悠闲舒适的生活。该画以春游为主题,画幅不大,场面却十分开阔。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处景物完整和谐地统一在一幅画面中,层次分明,具有“咫尺千里”的艺术境界。
《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幅山水画,全图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石树木的线条,轻重顿挫,充满变化。作者运用了浓重的青绿填色,作为全画的主调。浓重的青绿色调,也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这种色彩的使用,被称为“青绿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 相传,《游春图》是中国隋朝画家展子虔所画。展子虔,山东渤海人,历经北齐、北周和隋朝三个朝代,擅化画人物、车马、山水等,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晕染面部,生动传神,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但传世作品很少,《游春图》是尤为珍贵的一幅。
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画面上湖光山色,春光明媚。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照夜白图“照夜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图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缰索。此图用笔简练,线条织细有劲,马身微加渲染,雄骏神态已表现出来。图左上题“韩干画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后主李煜题字。左边上方有“彦远”二字,似为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有宋米芾题名,并盖有“天生真赏”朱文印。是流传有序的名迹。文物介绍
关于韩干的马,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批评韩干把马画得太肥,称其画肉不画骨,实际上,当时韩干是照实际情况画的,是写真。因为是皇帝的宝马,有专人喂养,除皇帝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使用,所以养得膘厚肉肥,更主要的是画作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审美观念。杜甫在另一篇作品《画马赞》中,称韩干画马“毫端有神”,这还是很公道的。
20世纪30年代,这幅国宝级传世之作流出故宫,藏在溥心畲家中。英国收藏家戴维德知道后,便托人向溥陈说,请求转让,最后,以一万银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戴维德。后来,此画又从英国人手中转到了日本人手中,后又转到美国人手中,最后,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所谓“胡种马”,又叫做“汗血马”或“天马”,原产于西域大宛国。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代,骑兵渐渐成为战场上一支新兴的队伍。在与匈奴的作战中,马甚至可以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成语“汗马功劳”就产生于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大宛与西汉王朝往来频繁。唐玄宗李隆基时,大宛与大唐关系更加密切。天宝三年,唐改大宛为宁远,并将义和公主远嫁宁远国王为妻。宁远国王向玄宗献“胡种马”两匹。玄宗亲自将这两匹马命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
步辇图《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画卷内容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捣练图《捣练图》是唐代名画,作者是唐代画家张萱,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作品赏析《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画的共同特点:脸型丰满,设色工丽。踏歌图《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它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两足蹬踏,动作自由、活泼。 作品赏析
《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此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边一角,疏柳翠竹掩映,有几位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中段,云烟迷漫,似乎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远处奇峰对峙,宫阙隐现,朝霞一抹。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瑞鹤图《瑞鹤图》是宋徽宗赵佶所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图中描绘了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绘画技法精妙绝伦,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各具特色。作品赏析 《瑞鹤图》壮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门上方彩云缭绕,十八对神态各的丹顶鹤翱翔盘旋在上空,另两对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之上,空中彷佛回荡着悦耳动听仙鹤齐呜的声音。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生的决定下,《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六君子图《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
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
象萧疏, 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此图
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
特立无偏颇。”倪瓒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时
文人绘画的创作理念和纸本山水画的“干笔
皴擦”笔墨技法已经完善,而《六君子图》
可谓经典之作。
鹊华秋色图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钣谝欢?盼迥昊氐焦氏缯憬?蔽?苊埽ㄗ止?鳎?1232~1298)所画。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畹募蚁缥庑耍?游吹焦?蕉?U允霞任?苊苁鏊导媚戏绻庵?溃?沧鞔送枷嘣?A衫?慕??釉蟮厣希??吭洞Γ?仄较呱希?A⒅?阶?剑?曳剿?逋黄穑?馇偷氖恰盎?蛔⑸健保?蠓皆财蕉サ氖恰叭瞪健薄T谔煜碌谝蝗?缇扒?竺骱?某?宦ブ杏幸环?岸?钡摹度祷?锷?肌贰W髌飞臀? 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 ,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落霞孤鹜图 唐伯虎擅画山水、人物、仕女和花鸟,尤以山水、仕女著称,他的山水画代表作《落霞孤鹜图轴》,精细清雅,配诗得体,诗情画意浑然天成,观之,如有一股青碧之气迎面扑来。作品赏析 此画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表示他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庐山高图《庐山高》是中国明代画家沈周的著名国画作品。该画为长轴,纸本设色,纵193.8 公分,横98.1 公分,原属北京故宫旧藏,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庐山高》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时年沈周41岁。艺术赏析此作品堪称沈周经典之作,也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画中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由于作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气韵。整幅画笔墨显得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夏山图画中近处坡石林木,静水围绕,远处崇山
峻岭,连绵起伏。画面布局合理,疏密得当,
密处披麻皴,疏处河水大面积空白,不着一笔,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图以水墨为主,稍加赭
石点染,用笔中锋,气势撼人。湖石鱼鸟《湖石鱼鸟》是朱绘画艺术高度纯熟
时期的作品。画中河边巨石之上,有一
八哥仰天长望;河水之中,两条鱼平行
而游,形象呆板。技法上,巨石勾皴繁
密,墨色凝重,极具分量感,而河中游
鱼笔墨明晰、清雅淡虚,这种强烈对比
与画面的呆板感增强了作品的孤寂与清
冷之气。华封三祝图 此幅画是画家以《庄子.外篇.天地》中一历史典故为基础而作,以竹寓人。据载,尧帝出巡至华封时,华封人向尧三祝,即“多福、多寿、多男子”,尧则三次辞谢——这是一个极富哲学意蕴的典故。画中以奇石相衬,绘三枝竹子,挺拔向上,竹叶疏密有致,浓淡变化,层次分明。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以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画面介绍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作品赏析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仅标志着达·芬奇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成熟与伟大。这件作品达到了素描表现的正确性和对事物观察的精确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对现实世界的一角,在构图处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组合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画面有着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使圣餐题材的创作向历史源流的文化本义回归,从而赋予了作品以创造的活力和历史的意义。占卜者 对今后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知,和魔法师差不多。占卜者和预言家差不多,借助一些道具可以进行预言。但是占卜者是出现在神话故事或文学作品中人想象出来的人物,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少数专门为别人占卜的人,借助中国的《易经》等,西方的塔罗牌等进行占卜。荷拉斯兄弟之誓
荷拉斯兄弟之誓这幅画的题材取自古罗马传说:古罗马人与比邻的古利茨亚人长期作战,双方都疲惫不堪,后来经长老们议定进行最后决战,但不幸的是双方的人民却有着通婚的关系,而荷拉斯,就是当时古罗马的一个家族。图中的画面构图严谨,技法精湛,作者以荷拉斯三弟兄伸出右手在接受父亲授予武器时向着宝剑庄严宣誓的场面为中心,人物表情刚毅、动作激昂,他们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就连后景上的古典建筑也突出了这种庄重的气势。而在画面的右下角落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秭妹。母亲担心这次出征凶多吉少,哀痛得心如刀绞;一个女人搂着自己的孩子泣不成声;而勇士的那个秭妹(最右侧一个)的心情,此时更为复杂,她已经许嫁了古利茨亚人,双方的厮杀将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何方死伤,都将是自己亲人的不幸。画家在此采用多侧面揭示人物心理状态的手法,使这幕悲壮的戏剧场面具有丰富的可读性。妇女的哭泣与前面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主题的思想性。悲壮的气氛很明显,为了祖国与民族的存亡,只有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利益。作者正是用他手中的笔鼓舞人们去为共和、自由而斗争。阿涅尔的浴场阿涅尔的浴场
乔治·修拉曾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他是个守纪律的、学究式的学生。《阿涅尔的浴者》是他绘画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最初并没有显示出来多少新技术。然而,3年之后修拉部分重画了这幅画,修改了诸如浴者的橙色帽子和部分水面等细节。此画是仔细策划的结果,他曾用色分和油画颜料打过20多幅底稿。修拉对老百姓悠闲状态的观察当时被认为是颠覆性的。与印象主义者旨在捕捉摇曳闪烁的光线不同,修拉的目标在于把握稳定的、几乎是凝固的特制。《静物》——塞尚《人物》——塞尚《向日葵》——凡?高《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梵高作者介绍 梵高的早期生活,坚决投身于从事艺术品商人的工作。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了贫困的传教采矿工人。直到约摸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梵高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也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象。梵高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最终于37岁那年自杀。梵高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极具个性的系列作品,如《星夜》、《向日葵》;其实他所画的清新亮丽的作品也毫不逊色,如《有垂柳的公园是诗人的花园》、《麦田云雀》、《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等。
“我的冒险,不是靠主动选择,而是被命运推动。”——梵高
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时年37岁。星月夜《夜晚的咖啡馆》《雏菊与罂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