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执教人
学科
数学
课题
包装的学问
课时
1课时
时间
一、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的思想。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学生,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甚至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的表面积计算之后,对于猜想之后的验证提供了基础,学生在探讨如何叠放才最节省的优化这种意识还没有建立。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学生如何通过已有条件,通过画图、列表分析等方面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回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计算在作业纸上。
按要求交流。
复习长方体表面的基本公式,引导学生关注表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为新知作铺垫。
感悟策略
活动一:
出示问题:把2盒饼干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
PPT出示。
提问:包装跟我们现在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吗?
引导学生将包装跟表面积建立关系。
出示课题“包装”。
出示题目:把2盒饼干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
请大家拿出研究纸,边摆边记录。
(1)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摆、算。
(2)收集出示学生资源,展示汇报。
一学生讲、一学生摆。
(3)梳理小结
2盒饼干有3种摆法。(将饼干盒贴黑板上)
并得出两种计算方法:
根据大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出表面积;
表面积×2-重叠面面积。
追问:同样2盒饼干拼成,怎么表面积却不同了?
重叠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省包装纸。
板书:大面、中面、小面
思考生活中的包装就是求新大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独立思考,找出2瓶牛奶的3种包装方法。作好记录,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上台分享小组内的想法。
学生明确:重叠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越节省包装纸
学生先感知本课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存在,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
化繁为简,让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有研究的方向和空间,并通过这一活动,初步感知,重叠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省包装纸。
感悟策略
活动二:
出示:把4盒饼干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
1.摆 有几种摆法?怎么摆不重复不遗漏?
2.猜 哪一种最省纸?小组同学说说。上台展示。
3.算 让生分组选一种计算(不对答案,老师出示结果)
验证猜想。
思考4瓶牛奶有几种摆法?
小组讨论哪一种摆法最节省包装纸。
实际验算刚才的猜想。
由2盒饼干过渡到4盒,学生操作难度更大,思考空间更广,将问题分成摆、猜、算的结构形式,有助于学生的操作方向。
让问题更具有挑战空间,在相对复杂的问题中进一步感悟:重叠的面积越大,越节省包装纸。
感悟策略
活动三:
4本数学课本,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
追问:刚才饼干是这样摆最节省(两行两列或者四盒一列),而数学书却重叠摆放最节省了呢(一列)?
物体的长宽高跟牛奶盒不同,重叠大面越多,越节省包装纸。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
不同物体,摆法不同,节省还要根据物体的长宽高及各个面的大小来判断。
总结提炼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称为包装的学问,包装上有什么学问?
(补充完善课题“的学问”)
学生反思:今天咱们所学的包装,究竟有什么学问?
完善课题,此时小结,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梳理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