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推荐】地理中图版八上:3.4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同步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推荐】地理中图版八上:3.4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同步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4-23 08:3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3.4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地区不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的是(? )
A.?印度河流域?????????????????????????B.?黄河流域?????????????????????????C.?两河流域?????????????????????????D.?多瑙河流域
2.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与其所在地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威尼斯城—意大利??????B.?平遥古城—山西省??????C.?丽江古城—云南省??????D.?巴黎塞纳河沿岸--英国
3.如图属于以下哪个地区的民居景观(  )

A.?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
4.(2011?泰安)如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5.下列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
A.?????????B.?????????C.?????????D.?
6.传统民居——窑洞所在地区是(??? )
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内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
7.在我国,下列聚落规模比较大的是:
A.?平原上的村落??????????????????B.?山区里的村落??????????????????C.?草原上的村落??????????????????D.?林区里的林场
8.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是(  )
A.?山东泰山?????????????????????????B.?北京故宫?????????????????????????C.?安徽黄山?????????????????????????D.?山西平遥古城
9.读传统聚落分布与地形、河流的关系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对传统聚落分布与地形、河流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越高聚落越多??????????????????????????????????????????????B.?海拔越低聚落越少
C.?距离河流越近聚落越多???????????????????????????????????????D.?距离河流越近聚落越少
(2)最不可能出现在①区域的聚落形式是(  )
A.?牧村?????????????????????????????????????B.?渔村?????????????????????????????????????C.?农村?????????????????????????????????????D.?城市
二、选择题
10.小明爸爸是一位旅行爱好者,最近从网上发来一张旅行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下题.

(1)小明爸爸拍摄的是哪一民族的生活场景(? )
A.?东西伯利亚的亚特库人???????????????????????????????????????B.?青藏高原的藏族人
C.?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D.?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
(2)当地人聚居在长屋里与当地哪一因素有关(? )
A.?炎热干燥???????????????????????????B.?严寒多雪???????????????????????????C.?气候湿热???????????????????????????D.?河网密布
三、填空题
11.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________?、山麓或________分布 。
12.读下图中四幅图回答问题。

(1)在A图中,该地区的耕地类型以________?为主,水乡地区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是________?。
(2)在B图中,该建筑物的名称是________?,这种建筑主要分布在________?。
(3)在C图中,该地区建筑房屋[炕]从气候考虑,要注意________?。
(4)在D图中,该地区人们居住的设施叫________?,主要为了适应传统的________?(放牧方式)?生活。
13.世界文化遗产是经________确认的,具有历史学、美学、________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________和遗址。
14.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村落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均存 在差异。根据右侧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所示的民居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高原,该高原区为世界上________?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导致此现象形成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
(2)B图所示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南方、北方)地区,这种民居反映当地的主要气候特点是________?。
四、综合题
15.学以致用:如图:

(1)你能列举出身边的一些古代建筑吗?
(2)如果你遇到漫画中的现象,应该怎么办?
(3)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古代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你能提供一些保护古建筑的设想吗?(至少两点)
16.国家主席习近平赴土耳其安塔利亚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土耳其是“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上的国家.读我国“一带一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在我国的起点城市是________?
(2)沿“丝绸之路经济带”自东向西直至欧洲西部,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先逐渐减少,再逐渐增加,形成这种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
(3)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经A________?洋,最终到达C欧洲.
(4)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最西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是:地形________? , 气候________?
(5)读A图,习主席赴土耳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时,北京的天气状况________?
五、问答题
17.居民临河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六、材料分析题
18.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下图绘制的是我国南方和北非的建筑,仔细观察后,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两种建筑的屋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北非的村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主要因为下面的哪个原因( ???)。
A.?当地气候寒冷,墙厚、窗小可以抵御严寒??????????????????????????B.?当地强盗较多,墙厚、窗小比较安全
C.?当地气候炎热,墙厚、窗小可以减少阳光和热风的影响?????D.?当地土质疏松,墙厚、窗小可以使房屋
(3)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其中乡村聚落大多沿 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分布。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解: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是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世界人类文明发祥地有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
2.【答案】D
【解析】【分析】世界文化遗产众多,如水上城市威尼斯位于意大利,A正确;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B正确;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C正确;巴黎塞纳河岸位于法国,D错,故本题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3.【答案】A
【解析】【分析】图中展示的应该是传统的居所窑洞;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故选:A.
【点评】依据图中展示的居所特点来解答分析.
4.【答案】B
【解析】【分析】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气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宗教、交通、科技等等。一般来说,地形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优越区位。
故选:B
【点评】根据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解答。考查了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难易适中。
5.【答案】B
【解析】【分析】西亚地区的建筑具有厚墙、小窗的特征,能够有效阻挡外部热量的进入,适应当地炎热干燥的自然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传统聚落的建筑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易错警示】湿热和寒冷地区的房屋都是尖顶的,前者利于雨水流淌,后者利于减少积雪。干热和寒冷地区的房屋均为墙厚窗小,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干热地区的厚墙是为了减少热量传入室内,寒冷地区的厚墙是为了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
6.【答案】D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
故选:D。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7.【答案】A
【解析】【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般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易形成聚落。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故A符合题意。山区里的聚落,在地形、交通方面受到影响,不易于聚落的发展,B不符合题意。草原上的聚落,气候比较干旱,农业生产和生活受到限制,不易于聚落的发展,C不符合题意。林区里的林场,在山区易于发展林业,在地形、交通方面不利于聚落的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通过对比不同的自然环境,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方面掌握易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8.【答案】A
【解析】【分析】解: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是泰山;到2006年7月,我国已有33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故选:A.
【点评】熟记我国著名景点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不难得出答案;
9.【答案】(1)C
(2)B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海拔越高聚落越少,海拔越低聚落越多,距离河流越近聚落越多,距离河流越远聚落越少。故选:C。(2)读图可知,①处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属于山地地形,且远离海洋,不适合渔业的发展,因此最不可能出现在①区域的聚落形式是渔村;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本题主要考查聚落分布,理解答题即可。(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二、选择题
10.【答案】(1)D
(2)C
【解析】【分析】解:(1)读图可知,图示为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的传统民居长屋;生活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聚居在长屋里,有的长屋达200米的原因是印度尼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其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2)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聚居在长屋里主要与湿热的气候有关,当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故C正确.
故选:D;C
【点评】(1)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口稠密,为了抵御毒虫、猛兽,当地的达雅克人聚居的高脚屋.其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
三、填空题
11.【答案】河流;公路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分布的了解,乡村民居大多沿河流、山麓、公路等分布。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关键在于乡村民居。
12.【答案】水田;船;窑洞;黄土高原地区;保暖;蒙古包(帐篷);游牧
【解析】【分析】(1)在A图中河湖广布,船只航行,是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水乡地区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是船。
(2)在B图中,该建筑物依山势开凿,呈拱状,这种建筑叫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3)在C图中,该地区建筑房屋[炕]分布在北方,气候寒冷,所以注意保暖。
(4)在D图中,该地区人们居住的设施呈圆形,外面蒙上毡子,叫蒙古包,主要为了适应传统的游牧生活。
【点评】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3.【答案】联合国;考古;建筑群
【解析】【分析】世界文化遗产是经联合国确认的,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如古代的城堡、庙宇、皇家的宫殿、陵墓、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等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文化水平。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确认,记忆掌握。
14.【答案】黄土;水土流失?;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等);南方?;多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可以判断A为窑洞,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这一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的破坏等。
(2)B地区的小桥流水景观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区的景观。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总体降水较多。
【点评】本题根据图示景观判断地理单元,中国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差别大,自然环境的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
四、综合题
15.【答案】(1)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根据各自了解的情况回答)
(2)及时清除污渍批评教育宣传旅客文明知识等(意思相近即可)。
(3)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建筑物、雕塑、壁画的侵蚀;禁止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建高层建筑物;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等(根据各自了解的情况回答)。(2)及时清除污渍批评教育宣传旅客文明知识等(意思相近即可)。(3)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建筑物、雕塑、壁画的侵蚀;禁止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建高层建筑物;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合理开发与保护文物古迹,理解回答即可。
16.【答案】(1)西安
(2)B
(3)印度
(4)平坦;温暖湿润
(5)雾霾
【解析】【分析】(1)从B图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在我国的起点城市是西安;(2)从图中看出,沿“丝绸之路经济带”自东向西直至欧洲西部,该经济带东部距太平洋较近,西临大西洋,受海陆位置因素影响,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先逐渐减少,再逐渐增加;(3)从图中位置看出,A是印度洋;(4)从图中看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最西端是欧洲西部,该区域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大;(5)从A图天气符号得知,北京的天气状况是雾霾天气.故答案为:(1)西安;(2)B;(3)印度;(4)平坦;温暖湿润;(5)雾霾.
【点评】依据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答.
五、问答题
17.【答案】题中所述地区有利于部落形成与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解析】【分析】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都有利于早期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条件的作用略有下降,但依然不可忽视。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识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即可解答。
六、材料分析题
18.【答案】(1)屋顶倾斜角度不同,我国南方是倾斜的,北非是平顶的;因为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
(2)C
(3)河流;山麓;公路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不同的,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的掌握,我国南方是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屋顶的倾斜有利于排水,北非气候炎热干燥所以屋顶是平顶,北非的村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墙厚、窗小可以减少阳光和热风的影响;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大多沿河流、山麓、公路分布。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关键在于理解世界各地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