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杭州二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所有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完毕只需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著名的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一文中说道:“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文中的“封建时代”应该是指
A.先秦时期 B.唐宋时期 C.明清时期 D.秦汉时期
2.观察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下列选项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3.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名句相对应的文学体裁是 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楚辞 宋词 唐诗 汉赋 B.汉赋 唐诗 宋词 楚辞
C.楚辞 唐诗 汉赋 宋词 D.楚辞 唐诗 宋词 汉赋
4. 右下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
尼中兴释教之印”, 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
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
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
研究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 ②中国古代雕刻
艺术发展史 ③中国古代宗教史 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
展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这副对联描写江浙地区百姓的悠闲生活。下列有关江浙地区历史变迁,正确的表述是
A.元朝实行行省制,浙江是其中的行省之一
B.明清时期,我国的文化中心基本在浙江
C.《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辟为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标志浙江近代化的开始
D.中国近代民主政治首先诞生在江浙一带
6.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
A.《南京条约》和太平天国运动 B.《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C.《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7.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
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
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
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8.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北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维中华民国某年某月某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曰: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材料中的“某年某月某日”应该是
A.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B.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四月五日
C.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四日 D.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四日
9.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其中第4阶段看法的成因是中
A.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B.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D.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
10.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有另一个人扮演的,这点可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在中外历史长河中,符合恩格斯的这段话的历史人物还包括①华盛顿 ②孙中山 ③甘地 ④秦始皇 ⑤慈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 D.①②④
11.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解负令”的颁布后平民有了充分的自由
B.“四百人会议”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C.“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
D.“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12.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主要是因为
A.美洲的发现 B.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太
C.殖民扩张的开始 D.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3. 西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资产阶级文艺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B.前者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后者的产生与自然科学无直接关系
C.前者反对天主教会神学思想,后者反对封建专制
D.前者遍及西欧各国,后者仅限于法国
14.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他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相同之处有:①实质都是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都反对君主专制 ③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和利益 ④都为本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5.《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材料中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具体史实分别是指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16. 图1与图2是两个时期的北美政治地图(局部),图1变为图2的原因是
A.七年战争 B.独立战争 C.《邦联条例》生效 D.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
17.“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该论述反映了科学
A.改变了人类的宗教信仰 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 D.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18.“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拿破仑在被征服地区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理想 ②拿破仑对被征服地区进行了压迫 ③拿破仑遭到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 ④拿破仑称帝,违反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遭到了法国人民的普遍反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19世纪30年代,人们普遍同意拉马丁“如果社会和政府不去探索和解决无产阶级问题,将会使这个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中最可怕的爆炸性问题”的说法。“人们普遍同意”的原因可能是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② 英国宪章运动 ③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④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①《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 ②《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 ③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 ④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1. 有人说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列宁①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的思想 ③提出俄国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思想 ④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23.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A.揭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 给英国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C. 发动广大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 D. 基本上完成印度独立大业
24.科技史专家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①蒸汽机 ②飞机 ③手机 ④磁悬浮列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871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 D.1949年中国的南京
二、非选择题:共3题,满分50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 北京天坛祈年殿——皇帝祭
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天并祈祷五谷丰登
(1)根据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 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4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 依据材料,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并请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3分)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的理解。(5分)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4)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8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时间 英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3% 23%
1900年 20% 17% 30%
1913年 14% 19% 36%
材料四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 “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4分)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显著区别?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3分)英国轻视新发明新技术的原因及后果是什么?(4分)
2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今日当大地忽通,万国竞长之时……各国治法、文学、技艺、制造、财富、武备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犷之风。……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骨髓。……狂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
材料二: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体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12月)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材料一中的“稍变其制”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在这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不同主张?简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6分)
(2)简要评述材料三中陈独秀的观点。(5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演变在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5 ABBDD 6-10 DBABA 11-15 DDCCC 16-20 ACAAC 21-25 BBCCC
26. (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1分)。祭祀农神,祈祷丰收,修建水利工程等。(3分)
(2)指商品经济(1分)。
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商业都市繁盛、海外商贸发展迅速、宋词元曲等市民文化兴起等(2分)。
(3)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分)明清时期,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中已经开始萌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所以,作为封建统治盛世的康乾盛世,必然要滑向衰世凄凉。(4分)
(4)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4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4分写出两点即可)
27. (1)影响: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4分)
(2)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3)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1分)。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2分)原因:固守蒸汽时代的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4分)
28.(1)康有为认为西方社会的生产技术先进,财政富裕,武备强盛,西方的制度也优于中国等。(2分)“稍变其制”是指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变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1分)材料二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1分)因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改革不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2)陈独秀倡导“民主”和“科学”,发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但是,他认定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这存在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片面化倾向。(2分)
(3)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近代中国,思想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并引发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2分)因此,近代前期思想的演变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2分)
通知
亲爱的先生:
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
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Turner)
图1
图2
隋朝大运河
图3
郑国渠
图4
英国棉花输入量变化示意图
英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