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2 19:5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博学睿智、反应敏捷、幽默风趣,留下了众多外交趣闻。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取得与他密切相关。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这位杰出外交家的脚印,来看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那艰难岁月里,他是如何在敌意重重的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开局面,赢得国际声誉的。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分组探究:
第一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
第二组: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总结取得的外交成就。
第三组:探讨外交政策确立的目的和外交成就带来的影响。近代从《南京条约》的签订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中国近代外交有何特征?不平等性,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国家不独立,导致外交上无自主权。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制定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重新进行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前提政治上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刚刚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立足于当时的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获得独立,要改变以前的国际形象,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刀两断,面对美国的孤立封锁,西方的干涉,要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中国必须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为此展开和平外交,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走向世界,才能改变当时的困局,才能为中国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奴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后来正式写入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日内瓦会议期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举行了会谈。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和29日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五项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为什么在西方设置了重重障碍的情况下,仍然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需要进一步打破美国封锁,为发展经济提供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刚独立的亚非国家需要彼此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为亚非国家的共识。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的性质)。万隆会议万隆会议
又称“亚非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发起,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共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参加。周恩来在会上几次发言,指出: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各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议一议:假如你是中国代表团成员,在会议中面对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你是直接反驳、置之不理,还是……反驳,会议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帝国主义国家阴谋得逞;不予理睬,会造成其他国家对中国政策的怀疑,从而抹黑中国形象。资料:周恩来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提出的“求同存异”,却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的发言,揭穿了美国企图制造与会国与中国不和的阴谋,深深打动了与会代表的心弦,而他所展现出的个人魅力深深为与会各国代表所折服。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同——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等。
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方针是打破会议僵局的关键,它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这次会议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带来的影响: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认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例如:可以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以后外交成就的获得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为国内的政治、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知识拓展本课小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政策
走向世界——与苏联等国建交
赢得世界——1953年 周恩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感动世界——1955年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