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4-22 20:4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A )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氨基酸→蛋白质
[解析]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最初的原始材料,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选A。
2.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B )
A.生物进化的方向由变异决定,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C.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
D.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解析]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3.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 )
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
C.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以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有关概念。物种间的根本界限在于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通过杂交进行基因交流。绵羊和山羊是两个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东北虎和华南虎虽然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但尚未发生生殖隔离,因此是两个虎亚种。马和驴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是不育的,不能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表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
4.(2018·湖北十堰市高二期末)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 )
A.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C.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解析]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相关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A正确;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在人工选择下,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B、D错误;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C错误。
5.(2016·盐城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解析] 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比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因为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不同的种群组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繁衍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和物种的基因频率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6.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
B.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7.(2017·安阳二中高一期末)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昆虫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D )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树皮颜色由棕色变成了灰白色,环境变了,选择也就变了,本来适应的棕色变成了不适应,而灰白色反而是适应环境的颜色,所以,多年以后,与灰白色树皮颜色相一致的蛾容易生存,因而数量大大增多。
8.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解析] 突变的利害取决于环境,无所谓有利突变多少。突变中的基因突变才可以增加等位基因数量,产生的基因有可能是隐性基因,也有可能是显性基因。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合称为突变。
9.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A.该蜣螂进化成为新物种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C.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解析] 从题意看出,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与普通蜣螂相比,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其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只是外表发生的变化,不能说明与普通蜣螂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该蜣螂不一定是新物种。
1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进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不同。
11.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不同种群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B.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的性状是相同的
[解析]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12.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B.猎豹与斑马的“军备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解析] 猎豹与斑马、兰花与蛾都是典型的共同进化的实例,捕食者一般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共同进化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13.(2018·湖南益阳市高二期末)现代生物进化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C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①正确;自然选择学说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②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③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④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正确;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正确;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⑦错误。故选C。
14.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析]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下来的昆虫的翅长有的长,有的比较短,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翅膀长的个体不容易受到海风的影响,翅膀短的个体基本不会飞,这两种个体都容易活下来,故B错误;生物与环境是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故C正确;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一定的方向改变,故D正确。
15.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属于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的是( D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种群基因库是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因此D项不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内容。
16.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C )
A.甲 B.乙
C.丙 D.甲、乙
[解析] 据图分析,丙类型2个种群存在明显不同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容易产生新物种,故C正确。
17.地球上已有的生物约200万种,其中只进行无性生殖的原始种类不过1%~2%,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关于这一事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有性生殖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
B.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C.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前
D.有性生殖形成合子,丰富了子代的遗传信息
[解析] 有性生殖提高了变异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而有性生殖是真核生物独有的生殖方式,应出现在真核生物起源之后。
18.如果一个豌豆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3,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3,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子一代各种基因型所占比例AA=4/9,Aa=4/9,aa=1/9
B.子一代各种基因型所占比例是AA=1/2,Aa=1/3,aa=1/6
C.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
D.子一代中纯合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增大
[解析]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因此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都是自交,可按下式计算:
P:1/3AA    2/3Aa
 ↓?      ↓?
F1:1/3AA    2/3(1/4AA+1/2Aa+1/4aa)
子一代中各种基因型所占比例是AA=1/2,Aa=1/3,aa=1/6,A基因频率=1/2+1/3×1/2=2/3,a基因频率=1/6+1/3×1/2=1/3。
19.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推测可知,某物种形成所需经历的阶段有( C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其进化提供了原材料;②具有变异的个体经过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有利于该物种生存的方向变化;③具有变异的个别个体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得到保留;④产生了生殖隔离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物种的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的是种群的进化,而不是个体的进化,所以③的说法是错误的。
20.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B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包括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①和④符合拉马克的进化理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包括: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可以产生新的生物类型,所以②③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2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按顺序出现的生物类型的几种排列,可能性最大的是( D )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
22.(2017·安阳二中高一期末)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
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解析] 基因型是决定表现型的内部因素,基因可以通过生物的生殖传递给后代;种群内部有新个体产生,也有老个体死亡,但种群内的个体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将基因代代相传;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雌孔雀虽然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但生物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所以这种选择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实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不同时期两种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的某海岛残翅和无翅突变昆虫类型,却能适应大风环境,说明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C.狮(2N=38)与虎(2N=38)交配产生的狮虎兽,多只可以构成一个种群
D.昆虫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解析] 狮与虎交配产生的狮虎兽高度不育,所以多只狮虎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C错误。
24.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判断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D正确。
25.如图是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概念图,结合此图,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D )
A.图中①是自然选择,②是种群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③,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③的根本原因
D.某个生物个体体细胞产生基因突变,也必然会影响②的改变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改变种群基因频率,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异,形成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故A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B正确。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原因,故C正确。一个个体的变异不一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故D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时,在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到13种地雀,它们的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栖息条件和食物也不同,其种间杂交一般不育。据研究,它们是由一种祖地雀进化来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雀的祖先由于偶然的原因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分布到各个岛,由于各个岛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产生了__地理隔离__,种群间不能发生__基因交流__现象。不同种群就会出现不同的__突变和基因重组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由于栖息环境和食物不同,__自然选择__对不同岛上地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久而久之,地雀种群的基因库就产生了明显差异,逐步出现__生殖隔离__,形成了不同品种的地雀。
[解析] (1)由于13种地雀间杂交一般不育,说明它们是不同种的生物,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基因库不能发生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当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后可能出现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27.(10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__基因库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等位基因__,通过有性生殖中的__基因重组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变异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不定向的__,其来源包括__基因突变__、__基因重组__和__染色体变异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原材料_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方向__。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2×106__。
(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请问A的基因频率为__65%__,a的基因频率为__35%__。
(4)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 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2%__。
(5)假定残翅(v)的基因频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果蝇(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__残翅是不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不断地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
(6)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一旦发生了__生殖__隔离,就不会有__基因__交流了。
(7)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种群_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__。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自然选择__、__隔离__;其中必要的条件是__隔离__;__自然选择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__生物进化__的方向。
[解析] (1)某一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的基因库,其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不同的生物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而使生物体内的基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基因型,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的原因,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还包括染色体变异,在这三个来源中最主要的、也是生物进化主要因素的就是基因突变,因为只有这一来源能够产生新的基因。这些可遗传的变异只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2×107×10-5×104=2×106。(3)根据题意,在100个个体中,AA占35只,Aa占60只,aa占5只,即在200个基因中,A基因占2×35+60=130个,基因频率为130÷200×100%=65%;a基因占10+60=70个,基因频率为70÷200×100%=35%。(4)(5)(6)(7)略。
28.(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__、__自然选择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种群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基本单位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基因库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生存斗争(种内斗争)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__。
③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基因频率__发生了改变。
④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遗传__多样性。
29.(10分)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60%__。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下边的坐标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即可)。
__如图__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__A_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黏在__C__组雄鸟的尾羽上。对__B__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__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__。
[解析] (1)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0%-40%=40%,a的基因频率为×100%=60%。(2)由于aa的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aa个体将减少,a的基因频率将降低。(3)由图可知,A的尾羽最短,C的尾羽最长,B的尾羽处在中间的长度,所以是将A组鸟的尾羽剪下粘在C组鸟的尾羽上,B组鸟作为对照;并且雌鸟筑巢数是C>B>A,由此得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
30.(10分)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基因__多样性。
(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基因突变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提供原材料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基因频率__发生改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基因交流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地理(生殖)隔离__。
(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1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选择__作用。
[解析] (1)由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2)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A′A的个体的出现会使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由于两个种群的个体之间能相互迁移,基因库之间的基因能进行交流,故两个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4)由于种群1中黑色个体多,故可能生活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