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2 22:4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知道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1.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D.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础上的“知己”。
答案 C
解析 A项将“知人”与“自知”并提,且“神志清明”后面的内容是自知的结果而非含义。B项原文强调的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后天的不足。D项曲解文意。
2.下列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C.世间“知不知”的人太多,“不知知”的人极少,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己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答案 D
解析 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只是对自身自然的短处的自知,与本文所谈的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不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己。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答案 B
解析 本文的主旨是谈“自知”而非“知人”,“通透的明澈”需要在“知人”的同时拥有“自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愤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喜小悲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见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唯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唯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元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先扬后抑”,先写愤怒对人不利,后写人应当珍惜愤怒。
B.“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一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一句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愤怒才能使生命充满活力。
D.结尾段“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一句是作者向人们发出的呼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当珍惜和保持愤怒的权利。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先抑后扬”。C项“双刃利剑”是说愤怒存有利弊。D项文中有“不丧失理智”的条件。
5.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为什么要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请根据文意,说说自己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愤怒容易暴露“赤裸裸的内心”,容易暴露真实的自己,不利于在复杂环境下的对敌斗争,故需要“制怒”。
6.既然愤怒对人有着诸多不利,作者为什么还要呼吁“珍惜愤怒,保持愤怒”?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人类的生活不能没有愤怒,愤怒可使生命充满活力,是生命的一种壮美之举;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这体现了作者对高品质生命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完美情感生活的呼唤。因而,即使愤怒有对人不利的一面,人也应当珍惜愤怒的权利。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怀念施光南:斯人虽逝黄钟长鸣
李树喜
①施光南1940年生于战火中的重庆。4岁上学,5岁就开始学写和编演歌曲。有一天,老师让孩子们学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小光南唱的却是:“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惹得满室哄堂大笑。这是人们最早看到的小家伙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施光南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读书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诸如“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注]的名字,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
②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施光南已经16岁了,而且还没有学过钢琴——这在一般专业人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施光南勇敢地报名要试一试。
③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地处天津,北京的考试在什刹海边的恭王府进行,主考老师是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著名教授江定仙。
④正规的、科班的考试难住了施光南,而且,最基本的钢琴曲《小奏鸣曲》都没有顺畅地演奏下来……施光南勇敢地弹了他熟悉和喜欢的《牧童短笛》,熟练流畅,那是非正规的、“土”得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考场嘈切议论。而主考官江教授似乎欣赏考生的执着与闯劲,和蔼地对施光南说,“请继续,你自选的乐曲是什么?”“《流水》。”施光南回答。
⑤“作者是谁?”考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曲目。
⑥“我自己写的。”这一自创乐曲打动了考官们。施光南又一鼓作气,表演了他熟悉的川剧、越剧、评剧和京剧。
⑦主科不成,施光南自知必然落选。谁知,几天以后,施光南收到江定仙教授的亲笔来信,说:“施光南同学,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议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的意见如何?”看似山穷水尽,却是柳暗花明。施光南遇上了慧眼伯乐,江定仙教授准确地看到了他的作曲创造才能。在音乐学院附中,天资聪明的施光南经过刻苦努力,很快就全方位地赶了上来,并且成为课代表。
⑧中央音乐学院的7年寒窗,铸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施光南,但施光南决不满足于学院大墙中的科班教育,他坚信真正的音乐源泉在社会和民间。参加工作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他常在学院的晚会上动情地演唱搜集和创作的民歌和流行歌曲——这是为学院派很瞧不起的,但施光南坚持不懈,乐在其中。施光南毕业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超过千首,发表一百多首,新人新歌,乐坛瞩目。1963年南宁的音乐创作会议上,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吕骥这样赞扬施光南:“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精神、音调,同样是年轻人,聂耳死时是23岁,现在天津的施光南也是23岁。聂耳当时处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觉醒、悲壮的战斗气息;施光南生活在今天,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的时代气氛。”
(摘编自《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
注 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著名音乐家。
相关链接
①目前,创作一首水准较高的声乐作品耗资大约30万人民币,而施光南的音乐作品包括歌曲1 169首、歌曲钢琴伴奏213首、歌曲管弦乐谱143首、歌剧三部,还有大量器乐、戏剧作品,其创作成本在5 000万人民币以上。(摘编自《斯人虽逝旋律长留人间》)
②聂耳在北平时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搜集北方民间隐约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的汗臭”的环境中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吟出来的。(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表明了我们怀念施光南的原因,即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作品长留在人间。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第①段写施光南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突出了他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以及那种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而充满自信的特点。
C.第②段至第⑦段写施光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过程和在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情况,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
D.最后一段,对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情况一笔带过,而着重写他深入社会和民间以及他年轻时的创作成就。
答案 B
解析 “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错。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而施光南“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诸如‘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的名字,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不是敬畏的态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开头述说施光南的出生地和年份,这是人物传记的常见形式,也交代了时代背景,为后面写童年施光南改唱儿歌做铺垫。
B.文本以时间为顺序,从施光南出生至4岁、5岁,至16岁,再至23岁,虽然叙述平淡无波澜,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文本从侧面记述主考官江教授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行为,介绍他的身份和职称,是为了说明他对施光南的判断具有权威性。
D.用数字说明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成就,突出了他的音乐作品创作种类之多,数量之巨;计算其创作成本,说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大。
答案 A
解析 B项“叙述平淡无波澜”错,应是叙述起伏有致。施光南参加考试时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看似没戏,他却得到主考官允许继续的鼓励;他主科不成,却收到江教授的信。C项“侧面”错,应是正面。D项“说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大”错,应是说明他的创作成就之大。
9.文中引用吕骥的话,把施光南与聂耳进行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出施光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2)表达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精神、音调的创作观点。(或“肯定施光南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的时代气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西湖梦寻》序
[明]张岱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①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 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蘧榻,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⑤金齑瑶柱:食品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B.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C.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D.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答案 A
解析 “供奉之梦天姥也”意为李白梦到的天姥,为一句,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梦所未见”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午”“丁酉”“辛亥”都是天干地支纪年方式,其中天干有12个,地支有10个。
B.“供奉”指李白,他曾做过翰林供奉一职。
C.“总角”指少年儿童时期,因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D.“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答案 A
解析 应是“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文集《西湖梦寻》所作的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之情。
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作西湖之影”。
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的梦是如同“家园眷属”,梦中所见皆是西湖本来就有的事物,是真实的,而李白的梦中所见都是未曾见过的想象之景,是虚幻的。
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
答案 B
解析 “歌舞升平,灯红酒绿”分析不当,属故意曲解,原文为“仅存瓦砾”“百不存一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我是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却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才是恰当的主意。
(2)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地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的西湖梦,那么,先前的一派西湖景色,仍将像原来一样保持不动。
参考译文
我生不逢时,离开西湖已经二十八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
以前甲午年、丁酉年,(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的楼外楼,祁家的偶居,钱家、余家的别墅以及余家的庄园,一带湖庄,只剩下一堆瓦砾。我梦中的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等到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亭台楼阁、柳树、桃树,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都没有了。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我是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却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才是恰当的主意。
因为想到我的梦与李白的梦不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到的天姥,像神仙美女,是从未见过的(事物),他的梦是虚幻的。我所梦到的西湖,像房子、家人,梦到的是本身就有的(事物),所以说梦也是真实的。如今,我已租别人的房子居住二十二年了,而梦中依然生活在从前的家。以前使唤的小仆人,现在也已经是满头白发了,(但)在我梦中,他却还是未成年时的样子。以前的习惯没有改变,从前的姿态也没有消失。从此以后,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地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的西湖梦,那么,先前的一派西湖景色,仍将像原来一样保持不动。孩童追问(我),(我)偶然回答他们,也总是说着梦里梦到的东西,不是疯话就是梦话。
我像是由海上归来的山里人,(向乡亲)大肆赞美海鲜的美味,乡亲们竟然互相争着一起来大饱眼福。唉!再好吃的东西,吃下去也就没了,只用眼睛看怎么能解馋呢?因此,(我)写了《梦寻》七十二则,留存到后世,(可以)用来当作西湖的影子(西湖以前的样子)。辛亥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枕上述梦
陆 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古铙歌奏锦衣褠①。
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嘤床箦②死堪羞。
注 ①褠(ɡōu):直袖单衣。②床箦(zé):床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渔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含有退隐(隐居、隐逸情怀)的意思。
B.颔联表达了作者希望收复北方失地,期盼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C.尾联中,作者遗憾自己既不能衣锦还乡,也不能战死沙场,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能的痛斥。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老,仍然渴望朝廷重用自己,一展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情怀。
答案 C
解析 作者不恨不能衣锦还乡,只恨不能战死沙场。
15.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诗颈联“急”、“开”二字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急”既写出了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也点明了烽火连传的危急战事;“开”则有云开日出之意,写出了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时,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陋室铭》中写陋室不陋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梦”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千万亿梦想的凝聚和升华,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的思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同时,大学生理想信念及历史使命感还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加油助力,二者________。
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强盛的使命。老一代人在建国强国的________中贡献了青春、智慧和汗水,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新局面;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珍惜________的大好时机,希望你们________,为“中国梦”的实现,指点江山,谱写出新时代中国强盛的美好愿景。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梦”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
B.“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C.“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 B
解析 A项“引导”和“奋发进取”、“激励”和“方向目标”不搭配;句子顺序颠倒,轻重关系失调。C项“激励”和“方向目标”、“引导”和“奋发进取”不搭配。D项“激励”前面缺少谓语“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坚定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更加坚定
D.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
答案 A
解析 补写时要注意前后两句的结构特点是动宾结构,应选“坚定……信念”;从“牢固树立”“不断提高”偏正结构特点来推断应为“更加坚定”。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息息相关 峥嵘岁月 不期而遇 不负众望
B.休戚与共 蹉跎岁月 不期而遇 不孚众望
C.息息相关 峥嵘岁月 千载难逢 不负众望
D.休戚与共 蹉跎岁月 千载难逢 不孚众望
答案 C
解析 “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与共”指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峥嵘岁月”指不寻常的日子。“蹉跎岁月”指虚度岁月。“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千载难逢”指一千年也难得遇到,形容机会难得。“不负众望”指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指没有使众人信服的声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蔡元培先生曾在大学演讲时说到人生的三个时期,即预备时期,幼年;工作时期,壮年;休息时期,老年。他接下来说,预备时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受益于社会,欠下债,债是要还的。工作时期,也是还债时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老年进入休息时期,如果有能力,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便休息,“半息”就可以了,不要“全息”。健康状况允许,又有份事业,是个实业家、教育家、著作家,继续工作着,不知老之将至,当然更好。
答案 (示例)①也是欠债时期 ②壮年为社会做工作
③还是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1.下面是某地“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表”,请用文字表述出表中反映的两种主要情况。(6分)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表
年级人数
百分率
学校
高一(500人)
高二(500人)
高三(500人)
农村中学
55.4
34.6
29.8
城镇中学
50.2
31.5
26.4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2字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2字内)
答案 (示例)(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减少 (2)农村中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高于城镇中学
解析 做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横向比较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在逐渐减少。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同。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以挑战的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一个开始询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处在青春阶段的高中生,应该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去感受生命的绚烂多彩,实现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丰盈。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