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2 21:4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时
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题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型
新授
1课时
教材分析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遣唐使是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则是中外交流的典型实例,既显示了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学情分析
1.通过第2课和第3课的学习,已初步对唐前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有所了解。接触过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一些史实。
2.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对唐朝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等理解有一定难度。
3.已经学习过识读历史地图、设计表格或图示梳理知识、表达观点的方法。能结合历史证据客观分析因果关系。
课标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学习目标
1.设计图表,概括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情况。
2.解释遣唐使的含义,分析唐朝对日本、新罗文明发展的影响。
3.比较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异同,分析玄奘和鉴真的精神品格。
5.分析唐代中外交流蓬勃发展的原因,概括唐朝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重点
遣唐使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难点
玄奘西行的意义
鉴真东渡的意义
关联
唐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的兴盛
历史思辨
分析唐代中外交流蓬勃发展的原因,概括唐朝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时间与方法
◆课前汇报
品评历史人物,仰观文化遗产
◆导入
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大唐印象?
如此大唐,它的对外交流又呈现出怎样的一派景象呢?
◆明确目标
抄写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找关键词
◆新授
一、四方交好
3’
本课相关人物或世界遗产
1’
根据之前所学用关键词概括
1’
明确重点,理出内容框架
10’
以从整体到局部,引领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时间与方法
1.中国唐代中外交通图
交流国家多、范围广
2.议题:用表格或图示概括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情况
聚焦日本、新罗、天竺
二、有朋来之(重点)
1.因何而来
日本文献
2.归后如何
日本文献
举出日本和朝鲜半岛至今仍受唐文化影响的事例?
三、我亦往之(重点、难点)
1.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比较表
鉴真和玄奘经历的艰难过程
2.评价
玄奘和鉴真依靠什么终于成功?
四、相生共融
1.古代文化交流的四大途径
(1)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队等;(2)贸易往来,即朝贡和个人贸易;(3)宗教传播;(4)战争与掠夺
以下事件分属于哪种途径?有何积极意义?
2.汉朝与唐朝丝绸之路比较
对比观察,你发现哪些变化?
唐朝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唐朝为桥梁的东西方交流
◆小结
板书思维导图框架基础上粘贴知识重点,展示基本线索和相互关系
1.四方交好——统一畅通,兴盛开放
2.有朋来之——自信给予,包容吸纳
日本、新罗:遣唐使
3.我亦往之——主动学习,主动传播
天竺:玄奘西行
日本:鉴真东渡
4.相生共融——崇和尚合,平等以待
◆历史思辨
分析唐代中外交流蓬勃发展的原因,概括唐朝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传统,更是中国的性格
◆历史遐想
如若……
◆拓展建议
推荐3本专著和2部纪录片
◆课堂检测
生宏观把握和微观理解,提高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以日本文献为依据,分析原因和影响
与今天事例联系,体会影响的深远
3’
从客观条件和巨大成就中,寻找答案,概括共同具有的优秀精神品格
5’
宏观审视,知道唐代中外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和平的、温和的、互利的
比较分析,知道唐朝对外交流遍及中亚、东亚、南亚、西亚、欧洲、北非,认识到唐朝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
2’
在框架基础上补充内容,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
2’
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
8’
闭上眼睛,只去想你现在是谁?眼前是什么画面?心里是什么感受?
1’
1’
拓 展 建 议
1.专著《哈弗中国史》第二卷
2.专著《唐朝穿越指南》森林鹿著
3.专著《唐朝原来是这样》王觉仁著
4.记录片《中国通史》
5.纪录片《大明宫》
课堂检测
必做:(2分钟完成)
填充图册P14-8
选做:
教材P13-2~7、P12-1
教 学 随 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