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1 16: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鸟臀 ②褶皱 ③潮汐
④劫难 ⑤追溯 ⑥遗骸
2.解释词语。
①遗骸: ②追溯:
③劫难: ④致密:
⑤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①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②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③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二、文段阅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4.第一段中“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选文涉及的是哪两个领域?
5.第三、四段得出的论断分别是什么?
6.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
7.第四段中为什么举“青蛙”和“蟾蜍”这两个例子?
三、拓展延伸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
地核( ):
蜕变( ):
9.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10.“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11.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12.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13.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1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①tún②zhě③xī④jié⑤sù⑥hài
2.①遗体、遗骨 ②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③灾难、灾祸 ④细致精密 ⑤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①举例子;②打比方;③列数字。
二、文段阅读
4.地质学和生物学。5.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恐龙不适合在南极生存。6.举例子。7.因为两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栖动物,用它们作代表,简明易懂。
三、拓展延伸
8.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é,地球的中心部分。tuì,发生质变。 9.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10.“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11.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12.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13.D1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