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中图版必修3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 中图版必修3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4-23 08:1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 )
A. 信息传递 B. 能量流动
C. 物质循环 D. 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解:ABC、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ABC错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D正确.
故选: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2.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
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答案】C
【解析】略
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B.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发生变化
D.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选在c点
【答案】C
【解析】
4.下列有关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B.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以绿色植物为食,如果没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就没有食物来源,无法生存,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A正确。群落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会出现类似的分层现象,B正确;群落是指同一段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捕食关系是种间主要的关系之一,C正确;同等强度的干扰,那就是没有破坏生态系统,只起干扰作用,草原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相对沙漠生态系统复杂,无机环境较沙漠生态系统优越,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D不正确。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的数值是1250J/(cm2·a)
B. 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 每一营养级的能最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 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答案】D
【解析】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包括三个去向: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因此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75+200+875=1250J/(cm2?a),A正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等于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百分比,乙同化的能量为200,丙同化的能量为30,因此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每个营养级能量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分解者)利用,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生物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因此一只狼捕获一只兔子获得的能量有可能高于20%,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
6.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生产者
D.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营养级永远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是植食性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
B.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 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D.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能量流动是从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A正确;乙的同化量为200kJ,丙的同化量为30kJ,因此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100%=15%,B正确;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C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8.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最后在群落中消失
C.人类活动不会影响该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解:A、由图示分析,云杉林的复生过程是一个次生演替过程,群落结构结构变得复杂,A正确;
B、群落的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不会消失,B错误;
C、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C错误;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A.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9.下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降低野生生物的K值;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种群增长率最大在K/2处,所以②错;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使其保持物种多样性,所以④错;答案C。
10.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群落的结构没有受到干扰或破坏,也会出现群落的演替。故B不正确。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 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C. 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捕食关系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A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所以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并不能组成生态系统,B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而建立起来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捕食关系,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正确。
12.今年以来,多地发现人感染某禽流感病毒,导致多人死亡,禽流感病毒与感染者的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禽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营寄生生活,所以禽流感病毒与感染者的关系是寄生.
故选:B.
1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及其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高倍镜观察菠菜叶中的叶绿体,可见其在细胞质中是均匀分布的
B. 蛋白质、氨基酸溶液中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后都变紫色
C. 制作生态缸可观察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
D. 相同浓度的NAA(α-萘乙酸)和2,4-D促进同种插条生根的结果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用高倍镜观察菠菜叶中的叶绿体,可见其在细胞质中分布是不均匀的,A错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中没有肽键,因此加双缩脲试剂不会产生紫色,B错误;制作生态缸可观察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C正确;NAA(α-萘乙酸)和2,4-D是不同的生长素类似物,因此相同浓度的两种物质促进同种插条生根的结果不一定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4.如图是某非洲草原斑马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K1和K2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
B.a点和c点种群数量相同,二者的年龄组成也相同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个体数量下降
D.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答案】B
【解析】K1和K2表示不同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a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加,c点之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a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二者的年龄组成不同;天敌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数量减少,减少趋势与b~c段相似;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5.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受到外来干扰后保持原状的能力越强,即在同等干扰强度下,生物多样性降低越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即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受到外来干扰后保持原状的能力越强,故选C。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下图是某地生态农业系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的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秸秆可作为饲料,里面的能量被家畜利用,家畜未消化的秸秆可作为食用菌的养料,实现了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在每一个环节都获得了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使物质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有效地促进生态系统的功能,故A、B、D正确。生态农业食物链只有作物和家畜,其他不属于食物链,可见食物链并没有延长,故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对物质的多级利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由于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而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18>15,所以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甲>乙。
【考点定位】丰富度
【名师点睛】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取决于小型动物类群的种类,而不是取决于其数量。
18.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 一定能固定CO2
C. 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 一定是植物
【答案】D
【解析】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因此都位于同一营养级,A正确;生产者能利用CO2和H20制造成有机物,B正确;生产者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是能量转换的载体,C正确;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的,自养型分为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光能自养的有蓝藻、光合细菌、植物,化能自养有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CO2和H20制造成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绿色植物,但也有像硝化细菌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
19.下图是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A、B、C、D之间可以形成一条A到D的食物链
C.A、B、C、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A、B、C、D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B、C、D表示处于营养结构上的第一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A正确;图中营养级是指食物网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而不是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B错误;A、B、C、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C正确;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取的能量越少,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
20.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答案】B
【解析】已知R=出生率/死亡率,当R﹥1时,即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当R﹤1时,即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当R=1时,即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曲线0~d段的变化趋势表明,在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后减,没有出现周期性波动,A项错误;在a~d之间,依据R值的变化可推知:田鼠种的群数量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B项正确;该田鼠种群没有呈现逻辑斯谛(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项错误;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R值相等,且均R﹥1,说明种群出生率﹥死亡率,但自然增长率不等,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的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识图辨别能力,难度稍大。解答此题一定要抓住“R值的含义以及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的起点、拐点、落点”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上的区段的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21.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同化作用的方式,衣藻在有无机盐的培养液中,能够利用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肠杆菌是异养生物,在没有现成的有机物的情况下,不能生存。
2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B. 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相对陆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
C.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D. 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答案】A
【解析】A.完成碳的全球化物质循环,除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外,还需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A错误;
B.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环境变化不太剧烈,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B正确;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C正确;
D.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常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中,D正确;
答案选A。
23.菟丝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它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它的茎是一种缠绕茎,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生长,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菟丝子的说法或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
A.菟丝子是营寄生生活的植物
B.菟丝子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菟丝子的生长不需要光照
D.菟丝子属于自养型生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菟丝子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所需的有机物从其他植物获取,所以其自养代谢类型为异养型,为寄生生物,A正确、D错误;属于消费者,B正确;因为其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需光的照射,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寄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 关于生命科学研究中所选择的技术(或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来分离新鲜绿叶中的色素
B.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肝脏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低的单基因遗传病来调查其发病率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后放置盖玻片
【答案】A
【解析】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故A正确;由于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分解,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材料,故B错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需要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故C错误;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再滴加培养液,故D错误
【考点定位】叶绿素的分离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
25.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
B.甲乙两地都一定会演替成森林
C.甲地和乙地的演替类型不相同
D.甲、乙两地随时间延长生物种类逐渐增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化岩石,所以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A正确;.甲乙两地都也可能演替成森林,B错误;甲地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乙地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正确;甲、乙两地随时间延长生物种类逐渐增多,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9分)如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点表示特定时间内 该种群的个体数)。请分析这个图,并且回答问题:
(1)这个岛屿上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
(2)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 _______为什么?
【答案】(1)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2)不能 因为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
【解析】
27.如图 A、B、C 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 的海拔高度内,高山 A、森林 B、海洋 C 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海洋C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森林B中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为其中生活的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使得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3)若森林B被人为的开垦为农田,这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
(4)高山A有苔原、草甸、针叶林、阔叶林生态系统,其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垂直 光照 栖息地和食物 属于 阔叶林
【解析】试题分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中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
(1)海洋生物也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
(2)森林中的植被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为其中生活的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
(3)若森林 B 被人为的开垦为农田,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这也属于群落的演替。
(4)阔叶林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
28.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的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査,所用的调査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位:株/平方米),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株/平方米。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
①图中虛线表示在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_______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②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何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_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a×(1+m)n C 标志重捕法 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虚线表示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实线表示S型曲线,到达D点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已知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N1+N2+N3+N4+N5)/5株/平方米。
(2)①图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则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图中实线表示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率出现于K/2时,即图中的C点。
②、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则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则某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明确C点时种群增长率最高,D点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29.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用标志重捕法估计出物种B的种群密度为m时,发现有部分标记的个体被人类所捕杀,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实际的物种B种群密度应该______m(大于、小于或等于)。
(2)物种A和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渠道)流动。
(4)假设草原遭遇了火灾,经过多年以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此过程中发生的是_____演替。
(5)在群落水平上可研究的问题除了种间关系、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优势种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3个)
【答案】 小于 (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食物链和食物网 次生 群落的丰富度、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A、B曲线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A先到达波峰,表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捕食关系中为双向的,A可以影响B的生存,B也同样会影响A。
(1)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X,其中标志总数为Y,重捕总数为x,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y,则X:Y=x:y。在用标志重捕法估计出物种B的种群密度为m时,发现有部分标记的个体被人类所捕杀,不考虑其他因素,根据公式可以推测,实际的物种B种群密度应该小于m。
(2)由图可知,物种A与物种B之间形成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
(3)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4)假设草原遭遇了火灾,经过多年以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此过程中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5)在群落水平上可研究的问题有种间关系、群落的范围、边界、优势种、群落的丰富度、群落演替和群落的空间结构。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0.某生态学家分别对一片玉米田、一片荒地和一个湖泊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定,测出数据如下表所示。[单位:J/(cm2.a)]
玉米田
荒地
湖泊
入射太阳能
2043
471
118872
制造的全部有机物
25.3
4.95
111.3
呼吸
7.7
0.88
23.4
根据表中数据,对这三种生态系统进行比较:
(1)两个陆地生态系统中,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 ___,原因是______ ____;假如两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固定了相等的太阳能,能量传递效率较高的生态系统是 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3三种生态系统中,湖泊生态系对太阳能利用率最低的根本原因是 。
(3)这位生态学家研究时,得到了玉米地的能量流动情况的如下数据:
①这块玉米地共收割玉米约10000株,质量为6000kg,其中共含碳2675kg
②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通过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约2045kg
③1kg葡萄糖储存1.6×107KJ能量
④整个生长季节,入射到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总量为8.5×1012KJ
试计算: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___________,呼吸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比例是____________;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率是_____________。
【答案】(1)玉米田 因为玉米田中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量与太阳辐射能的比值最高 荒地 因为荒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呼吸消耗有机物占制造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多
(2)因为湖泊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层下,而太阳能入射到达这些生物体之前经过了一定的水层,水层吸收的太阳能的量是相当大的
(3)1.4×1011KJ 23.4% 1.65%
【解析】由于荒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呼吸消耗有机物占制造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多,即生产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固定的太阳能)高。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玉米积累的总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2675×180/72×1.6×107 +2045×1.6×107 =1.4×1011KJ. 太阳能利用率=制造或固定的全部有机物/入射太阳能=1.4×1011/8.5×1012=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