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3 06:2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称谓。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内容的是( )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对外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对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2.新中国成立前夕及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策是(  )
A.民族区域独立 B.民族区城自由发展
C.民族区域自治 D.在民族区域内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3.20世纪50年代“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到20世纪80年代“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材料说明( )
A.和平成为世界的主流 B.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C.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D.港澳回归推动祖国统一
4.与下面两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5.2017 年 3 月 26 日,林郑月娥在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中胜出,下图是设于香港会展中心的中央点票站的场景。会场背景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构想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援藏16年,复旦大学钟扬教授,资助西藏老师和学生就是几十万元!他个人出资发起了“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活动”,组织80多个藏大学生赴上海学习.钟扬以其义举(  )
①履行了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
②促进西藏地区实现了共同富裕
③维护了新型的民族关系
④尊重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A.①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人民日报》评论员曾经发文指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答卷。”这份答卷是(  )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紫荆怒放雪百年耻辱,向莲盛开还万众尊严。”港澳回归后,成为了中国的(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民族区域自治区 D.直辖市
10.关于“一国两制”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制并存是前提
B.两制并存而且对等
C.由毛泽东首先提出
D.最符合我国当前状况的统一方式
1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有(  )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19年是香港回归22周年。22年来,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进—步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实施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3.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
14.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15.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并正确认识其影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下列关于历史事件的影响,认识错误的是( )
A.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
B.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推动了民族交流与发展
C.中共八大的召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D.颁布和实施《义务教育法》——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16.在一次“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党的对外交往情况”记者会上,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裔炯表示,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团结,一个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权益是不是实施了真正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他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视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具体政策是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历史
B.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C.中国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D.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1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军事力量强大
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一个中国
19.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有( )
①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②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重视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科技 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二、简答题
20.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请回答:
(1)1954年我国确立了怎样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基层民主建设、新型民族关系建设过程中分别确立了怎样的基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哪一次会议?
(3)制度的创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港、澳的回归成为哪一制度构想的成功实践?试分析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年之前在与此同一场合里,所有的人都焦虑地注意一场即将来临的内战。大家害怕它,想尽了方法去避免它。当时我正在这里作就职演说,竭尽全力想不用战争方法而能保存联邦,然而反叛分子的代理人却没法不用战争而破坏联邦——他们力图瓦解联邦,并以谈判的方法来分割联邦。双方都声称反对战争,可是有一方宁愿打仗而不愿让国家生存,另一方则宁可接受这场战争,而不愿国家灭亡,于是战争就来临了。
——摘自: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词
材料二: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中民族的创伤。两岸中国人应该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抚平历史创伤。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共谋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无上光荣的事业。
——摘自: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内战”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岸同胞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和政府提出怎样的方针政策?

(3)中美两国的上述举措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零点,中葡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据报道,“1993 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 144 亿美元,2 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 150~300 亿美元之间……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是什么?
23.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1)“山河破碎”的开始与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有关?近代“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尝试”的过程中,推翻封建帝制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香港回归是何时实现的?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香港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坚决反对。
——摘自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3)“九二共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材料中的台湾问题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
(4)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首先建立经济特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①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②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⑤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制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到 20世纪80年代‘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共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故正确答案为C。ABD不能从材料中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图是香港和澳门的区旗,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故D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5.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根据“一国两制”构想,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故会场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B项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制度,A项不合题意;“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方针和原则,C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香港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族和国徽外,还可使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体现了香港存在两种制度。根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港澳台问题提出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特别行政区。
6.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故②正确;材料中的“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信息表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③正确;由“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反映了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但这一信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①,B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7.A
【解析】
【详解】
依据“复旦大学钟扬教授,资助西藏老师和学生就是几十万元!他个人出资发起了“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活动”,组织80多个藏大学生赴上海学习”,反映了杨教授为西藏发展出钱出力,培养人才。体现了他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维护了新型的民族关系。①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②④材料中没有体现,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8.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从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依据是从维护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兼顾各方面的实际利益,既讲原则,又注意灵活性。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说“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答卷”。故正确答案为A。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掌握“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一国两制,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一国两制”构想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答卷。
9.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紫荆怒放雪百年耻辱,向莲盛开还万众尊严。”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的耻辱,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和澳门回归后,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名称不符合香港和澳门地区,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紫荆”“向莲”,结合港澳回归的内容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从材料的关键词和关键字中找到答案,“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标志,白莲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标志。
10.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最符合我国当前状况的统一方式,故D符合题意;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提,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两制并存而且对等表述错误,B不合题意;由邓小平首先提出,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1.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区域是我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仔细审查A①②③符合题意;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表述错误,故④不合题意;故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2.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是第一个实施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特区,香港回归祖国后,有了伟大祖国的坚强后盾,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全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的外交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所以ACD项与香港问题无关,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初“港人移民出外”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一国两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是对香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走向的误判。如今回流也主要是因为在“一国两制”的保障下,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B符合题意。A、D暗示1997年香港回归之初,中央政府不支持和投资环境不好,因此不符合题意。“回流香港的人”本来就是中国人,他们“回港”如同回家,因此与全球化无关,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选B。
【点睛】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港人移民出外”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港人回归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14.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两岸分离的是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分离,A项解读正确;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隔绝状态打破,B项解读正确;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两岸实现停火,两岸人民渴望统一,C项解读正确;“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台湾当局是否接受有待观察,D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5.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中国政府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前台湾还没回到祖国怀抱,祖国统一大业还没彻底完成,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推动了民族交流与发展;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我国颁布和实施《义务教育法》,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故选项BCD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团结,一个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权益是不是实施了真正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他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视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可知,与民族政策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是专门的民族政策,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D
【解析】
【详解】
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合所学可知,是对新中国成立的描述。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我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故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完成了统一,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故D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此题要紧扣“理解有误”一词。
18.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故“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故D符合题意;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A不合题意;军事力量强大表述错误,故B不合题意;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属于经济合作,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政治基础”是解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故“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
19.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长期以往的给予帮助,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建设;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选项①②③④⑤都符合题意。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
(3)一国两制;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确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新型民族关系建设过程中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依据所学可知,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依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的回归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这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澳得以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21.(1)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3)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复兴。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南方种植园奴隶主挑起内战,美国内战爆发。
(2)根据材料“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共谋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无上光荣的事业。”可知两岸同胞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我国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魅族复兴。因此它们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22.(1)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独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在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根据材料二“‘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等是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有台独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23.(1)南京条约;辛亥革命。
(2)1997年7月1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国卓有成效的外交谈判等。
(3)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台湾从此与大陆分离。(考生意思相近即可)
(4)以“台独”为首的分裂势力日益猖獗、国际反华势力尤其是美国等外部因素插手中国内政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河破碎”的开始与近代《南京条约》有关;1840年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对中国侵略,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包括割地、赔款、开放五口、协定关税等内容;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据材料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可知,香港问题能够解决的原因有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解放战争期间,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蒋介石携残余势力逃亡台湾,造成当前海峡两岸的现状。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仍然有不少台独势力一直在阻挠两岸统一的大业,此外,国际上那些别有用心的反华势力也一直在试图阻挠两岸统一,但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以及祖国统一问题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同时思考怎么维护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