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一(文言文阅读二)(word精校版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一(文言文阅读二)(word精校版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3 22: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二(一)

2019年宝山区高三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 25题。 (13分)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 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口?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3 ]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4 ]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见奇有如是耶?
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夕。昕夕:朝暮。一行作吏: 一旦做了官。废阁:废弃物置。④摅:抒发。 裒次:搜集编排。梓:刊印。两部鞭箠:喻上级部门的责令督促。挟藻:铺张辞藻。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分)
A矣 B.乎 C焉 D.耳

22下列对“锦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以锦帆历史起笔,寄寓物是人非,引出下文。
B、锦帆是袁君任职之所,袁君因此而充满自豪之情。
C、袁君以锦帆为书名,意在寄托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D、作者祝愿袁君此书与锦帆之水一样能够永久流传。

23.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2 分)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A. [1] B [2] C [3] D. [4]

2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自嘲自叹表达赞美袁君之情,语调诙谐而又曲折有致。
B、以自己“不能有所题咏撰著”对比袁君“有所题味撰著”。
C、以自己治所不能借文章得以传扬对比锦帆“托兹集以传”。
D.以想象将来西施责问袁君与如今西施为袁君捧砚作对比。

25.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说理的逻辑性。(4 分)
参考答案:
21.8 (1分) 22.C (3分) 23.B (2分) 24.D (3分)
25.首先,以吴王之乐与吴令之苦作对比,突出苦乐悬殊之大;接着,笔锋一转、人生与苦乐都是有限的,而只有自然山水是无尽的,以自然山水来消解人生苦乐的差异;最后进一步推断,有限的人生中,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能够与无限的自然山水同样不朽的大概只有文章了。以文章不朽弥合人生与自然的矛盾。三层意思层层深入,论述文学创作的意义。(4分。三个层次各1分,最后概括逻辑关系1分)

2019年崇明区高三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送蔡元振序
曾 巩
①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尽相得□!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可乎不可也?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己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②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③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欤? 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释】①从事:州郡长官之僚属。 ②义:同“宜”,适宜。 ③懋:勤奋。
2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岂……哉 B.况……乎 C.其……邪 D.庸……乎
22.下列对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古今对比手法,突出当今“从事”不自主的处境。
B.“议者”所持之论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原其势”。
C.“从事”举政是其职责所在,无所谓“立异”“侵官”。
D.以连续的追问,强调“从事”应该欢喜地承担责任。
23.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做简要分析。(4分)
2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做“从事”尚且如此,担任朝廷要职后会更不堪。
B.担任公卿大夫者也如“从事”一般不以政事为务。
C.做“从事”与公卿大夫,都应该主动担负其责任。
D.担任公卿大夫于朝,承担着高于“从事”的职责。
25.本文对时弊的针砭非常尖锐,语言表达上却体现出“平和”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21.A
22.D
23.第①段通过古今对比论述“从事”参与一州一郡的政事是其应尽的职责,不能够惟上是从。第②段在第①段论述的基础上,阐述当今从事们不能自任其责的现状:要么惟太守是从,要么空发牢骚。并进一步提出甚至是在朝堂之上的官员也是如此,从而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朝执政者。
评分说明:第①段论述概括1分;第②段论述概括1分;层次推进分析2分。
24.B
25.本文批评了宋朝官吏不能勇于任事、尽职尽责的风气,以及从事与州守不能相融相洽的弊端,针砭时弊,态度尖锐。但作者在表达过程力求平和,如文章多用虚词调节语气,起到舒缓情感作用;再如在关键处多用反问句,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如“可乎不可也”“其孰为立异耶”,均比单纯的从正面用肯定语气来表达更舒缓;另外,用语委婉,如“不尔者其几邪”,在含蓄的表达中包含着对当朝吏治的鲜明批判态度。
评分说明:针砭时弊内容概括2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


2019年闵行(松江)区高三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清心亭记
曾巩
①嘉佑六年,尚书虞部员外郎梅君为徐之萧县。改作其治所之东亭,以为燕息之所,而名之曰清心之亭。是岁秋冬,来请记于京师,属余有亡妹殇女之悲,不果为。明年春又来请,属余有悼亡之悲,又不果为。而其请犹不止,至冬乃为之记曰:
②夫人之所以神明其德,与天地同其变化者,夫岂远(?生于心而已矣。
③若夫极天下之知,以穷天下之理,于夫性之在我者,能尽之,命之在彼者,能安之,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此君子之所以虚其心也,万物不能累我矣。而应乎万物,与民同其吉凶者,亦未尝废也。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于是有法诫之设,邪僻之防,此君子之所以斋其心也。虚其心者,极乎精微,所以入神也;斋其心者,由乎中庸,所以致用也。然则君子之欲修其身、治其国家天下者,可知矣。
④今梅君之为是亭,曰不敢以为游观之美,盖所以推本为治之意,而且将清心于此,其所存者,亦可谓能知其要矣。乃为之记,而道予之所闻者焉。十一月五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
21.第②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1分)
A.哉 B.矣 C.也 D.已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梅君在嘉佑六年担任萧县县令。
B.梅君改建东亭来作为休息场所。
C.作者因妹亡女殇之悲两拒写记。
D.作者终写此记因梅君再三邀请。
23.对第④段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代了梅君建造此亭的缘由。
B.肯定了梅君建造此亭的用意。
C.阐释了作者为政治国的理想。
D.照应了文章标题,收束全文。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明其德与天地变化不在于心。
B.穷尽天下道理者不会被外物所累。
C.君子做到了清心就可以为政治国。
D.梅君造此亭可见其知清心的重要。
25.梳理第③段的行文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五)(13分)
21.(1分)A
22.(2分)C
23.(3分)C
24.(3分)D
25.(4分)首先分析了如何做到虚心,(1分)接着分析了如何做到斋心,(1分)然后分析了虚心、斋心的作用, (1分)由此得出其对修其身、治其国家天下的价值。(1分)步步推进,思路清晰。(1分)


2019年奉贤区高三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12分)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①大宗伯①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②而论学。
②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③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③阳明子曰:“可□!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④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
④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⑤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⑥?”

注:①大宗伯:礼部尚书别称。②阳明子:指王守仁。会稽山道家称“阳明洞大”,王守仁结庐其间,故自号阳明子。③鸠:通“究”,搜求。④僻:通“癖”,癖好。⑤卫武公:姓姬名和,西周时人。《国语·楚语上》载卫武公语:“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⑥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24. 下列完全符合王阳明为学主张的一组文字是:( )。(2分)
①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②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
③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
④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
⑤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
⑥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
⑦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
⑧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⑤⑥⑦ D.③④⑧
25.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
A.矣??? ? B.乎???? C.哉?? ? D.耳
26.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这篇赠序是王守仁在他的朋友乔白岩先生将要前往南都时与自己论学后写的。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乔白岩先生认为自己喜好文辞优美的文章,写作时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并沉潜于诸史和百家著作,这就算是“精”了,可王守仁却并不认可这样的“精”。
D.乔白岩先生非常认同王守仁的为学之道,只是认为自己明白得太晚了。王守仁以卫武公的事例提出忠告并勉励他。
27.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8.王守仁的为学主张对当今有何启迪意义?(4分)
参考答案:
24.(2分)B
25.(1分)C
26.(2分)B
27.(3分)运用整句(通过两组对偶句),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道”在追求专和精过程中的重要性。读来节奏鲜明,语势强烈。
28.(4分)答案要点:作者认为:①做学问,要诚心诚意走在正道上,追求专与精;②学无止境,做学问不应当受到年龄的限制(或:学无止境,做学问要坚持终身学习,生命不息,钻研不止)。(2分)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专与精的培养是盲目的,为了拿到各种证书不择手段地去钻营,偏离正道,这其实是无用之学,于个体和社会都是不利的。所以有警世启迪的意义。倡导坚守正道,终身学习。(2分)

2019年虹口区高三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复鲁絜非书(节选)
(清)姚鼐
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①,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②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③不失法;吐辞雅驯④,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注】①绌(chù):通“黜”,退。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④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
A.哉 B.矣 C.也 D.耳
22.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B.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
C.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
D.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23.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
B.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
C.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
D.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
24. 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②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1分)B
22.(2分)A
23.(3分)B
24.(4分)假设把圣人不在帝位上谋私利,与乡师、里胥一样无利可求类比,论述去私利,不用担心夺其位;再用被人觊觎和被人爱戴对比,论述为私的危害;通过假设、类比和对比论证的运用,无可辩驳的强调要想长治久安,就要像尧舜一样不谋私利才能实现的结论。
25.(3分)不能充分论证这一观点;把这段刘邦宴群臣时的记录作为论据不够完整,缺乏刘邦因强调私利而使江山不稳固的具体内容;所以以此论证作者观点是不充分的。

2019年黄浦区高三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君?道
?????????????????????????????????????(元)?邓牧
①古之有天下者,以为大不得已;而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②生民之初,固无此乐乎,为君不幸,为天下所归,而不可得拒者,天下有求于我,我无求于天下也。
③子不闻至德之世乎?饮食未侈也,衣服未备也,宫室未美也,下民其分未严也。尧让许由而许由逃,舜让石户之农而石户之农入海终身不反,其位未尊也。夫然故天下乐戴而不厌,惟恐其一日释位而莫之肯继也。不幸而天下为秦,敛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而君益贵。焚诗书,任法律,筑长城万里,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而君益孤。惴惴然若匹夫怀一金惧人之夺,其后亦已危矣。
④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彼所谓君者,非有四目两喙、鳞头而羽臂也,状猊咸与人同,则夫人固可为也。今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欲长治久安,得乎?
⑤夫乡师、里胥,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然天下未有乐为者,利不在焉故也。?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岂惧人夺其位哉!夫惧人夺其位者,甲兵弧矢以待,盗贼乱世之事也。恶有圣人在位,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而日以盗贼为忧,以甲兵弧矢自卫邪?故曰:欲为尧舜,□□使天下无乐乎为君;欲为秦,□□勿怪盗贼之争天下。
⑥嘻!天下之固何尝之有!败则盗贼,成则帝王。若刘汉中(刘邦)李晋阳(李渊)者,乱世则治主,治世则乱民也。有国有家,不思所以救之,智鄙相笼,强弱相陵,天下之乱,何时而已乎!
21.可用同一个文言固定短语填入第⑤段的两个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孰若???????B.莫若???????C.孰与???????D.毋宁
22.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B.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
C.有国有家,不思所以救之??????
D.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
23.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尧舜时,社会道德水平最高,百姓生活条件却很艰苦。
B.尧舜时,老百姓与君王之间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界线。
C.尧舜时,由于百姓拥护,做君王的也就没有厌烦之心。
D.秦朝后,君王横征暴敛,百姓受其害,整天惴惴不安。
24.分析第⑤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25.作者在第①段提出了“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的观点,以下事例是否能充分论证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①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仲:指老二,刘邦的哥哥;刘邦排行老三。
参考答案:
21. C 22.D 23.A
24. 此句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阳刚的文章之美,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
25. 举例论证,以欧阳修、曾巩两位文学家为例,说明了这一假如文章已经形成独自的风格,就需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道理。类比论证,用欣赏音乐作类比,指出精通乐理的人能够精确地辨别出五音十二律的优劣,来阐明阴阳刚柔揉合而又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但如果走上极端,或者刚柔皆不彻底,那就不是好的文章。

2019年金山区高三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①
柳宗元
①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②之华。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②是山崒③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④也。然以壤接荒服⑤,俗参夷徼⑥,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③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独家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壁乃涂,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作我攸宇⑦,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
④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注】①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州(现今南宁)。②欂(bó)栌节棁(tuō):欂栌,斗拱。棁,梁上的短柱。③崒(zú):险峻。④裔:边远的地方。⑤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京畿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五服中最远之地。⑥徼(jiǎo):边界。⑦攸宇:安适的房屋。
22.概括第①段的内容。(3分)
2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2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
A.也 ????B.耳 ????C.矣 ????D.者
25.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柳宗元的二兄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
B.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②段的“以为叹”相呼应。
C.本段文字体现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
D.本段文字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
26.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参考答案:
五、12分
22.(3分)说明建亭的时间、地点以及亭子的简朴特点。(时间、地点和简朴各1分)
23.(3分)以长短句的形式(以四言为主),用拟人手法(只要写到其中的1点就给1分),生动地描写了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1分),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1分)
24.(1分)C
25.(2分)D
26.(3分)本文通过叙写二兄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和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1分)赞美了二兄的德政,(1分)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