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语 文 2019.4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眼球运动与阅读速度
①根据观察和测试发现,阅读时人的眼睛并不是匀速不停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们称之为“眼跳”。在移动过程中,又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学上称作“眼停”,也叫“注视”。
②阅读时,读者依靠眼球跳动看书,是阅读中视觉过程的基本特征。根据眼球测动仪的测定,阅读时眼跳持续时间约为0.02~0.05秒,其中,在一行之内的眼跳时间约0.02秒,这样,整个阅读过程中95%左右的时间,眼球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时间里,才能接收到信息。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开启快门的曝光,注视点放在什么地方,注视时间控制在多长范围内,是视觉方面影响阅读技巧的关键所在。
③眼停次数的多寡和每次注视时间的长短,与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以及阅读要求(精
读、略读或浏览)有关。如果阅读能力强、读物浅显或只需记取读物的内容大意,注视的次数就可以少,注视的范围就可以大,注视的平均时间也就可以短。
④有关汉字阅读的研究还表明,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两三次注视才能感知。而每篇文章的第一行,眼停次数和注视时间均较以后部分略30%;10%于刚开始阅读,心中没数造成的;到后面时,由于对读物的难易程度、作者的 语体风格已经比较适应,速度自然可以加快了。
⑤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不仅从一个定点移到另一个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会倒退到原定点或者前定点,以便对不同位置上的字、词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阅读学上叫做“回视”或“回跳”。回视次数越多,注视次数和耗费的时间也必然增多。显然,回视的次数与读者的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和阅读要求也有关。不熟练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少,回视次数也必然高,约占注视的30%;阅读能力强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少,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多,回视次数也只占注视次数的10%。
⑥与回视相近似的情况,还有扫视,又叫做“行间移动”,是眼动的特殊情况。阅读时的扫视,是从一行文字的末端移至下一行文字的开端的眼动。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小学生,反复扫视的运动较多,而且容易发生串行或反复寻找的情况。初步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反复扫视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扫视时,视线从上一行文字末端跳到下一行文字的开端,一般都是跳得很近,往往需要短距离地再跳一次。
⑦在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古德。伊洛费看来,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一是 ,二是 ,三是 。这些已经成为研究阅读的专家学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善这三点,就可以使阅读速度得到提高。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们只能在“眼停”即“注视”时间里获取阅读信息。,
B.读物浅显或者阅读要求低,眼停的次数就会相对减少。
C.阅读能力强的读者的扫视范围必然大于能力弱的读者。
D.影响阅读速度的原因有很多,眼球运动只是其中之一。
2.根据全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3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 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7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王无罪岁 岁:年岁,时间
4.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 0分)
《古今家诫》叙①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日:“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②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于父【甲】,以几谏③不敢显,皆有礼存【乙】。父母【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丁】!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日:“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馈饎④。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日:“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
【注释】①叙:序。②恻恻:诚恳的样子。③几谏:对尊长婉言规劝。④路边的积水尚且可以用来蒸饭、作酒食。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贤者引之 引:引导
B.以致其意 致:表达
C.吾病焉 病:忧虑
D.以遗天下之人 遗:失去
6.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焉 也 固 哉 B.也 焉 则 哉
C.也 哉 则 焉 D.焉 哉 固 也
7.把文中画线的语句抄写在答题纸上,并用斜线(/)断句。(3分)
8.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悍子“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的原因o(3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 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1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鹛冠②o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③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④,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⑤是长安。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在去世半年前,即大历五年( 770)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时所作。小寒食,指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茶几。鸡 冠:相传为楚隐者所戴的鹗羽所制之冠。③花:此指岸上的花草。④幔:指船中的幔帐、帷幕。 ⑤直北:正北。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强饮”写出了诗人在过小寒食节时豪饮的情态,“戴鹗冠”则暗示了诗人过着怡 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B.颔联紧承首联,写诗人的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漫,人坐船中如在天上云间;看岸边的花草,似隔着薄雾。
C.颈联写舟中近景和舟外远景,以“娟娟”对“片片”,以“闲”对“急”,一缓一急,.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变化。
D.尾联用“云白山青”凝练地写出春天景色的特点,“万余里”是说诗人的思绪随着层层叠叠的青山白云飘荡而去。
10.本诗结尾以“愁”字直抒胸臆,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方面的“愁”o(4分)
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白居易《琵琶行》)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贾谊《过秦论》)
⑥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选段,完成1 2题。(4分)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 】,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12.在节选文字的【 】内填写一个词语,并结合文段内容说明填写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选段,完成13-17题。(共20分)
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不过,到煤矿后,区队的报纸常常被矿工们拿去包猪头肉,七零八落从未齐全,他一般都在矿部前的这个阅报栏前立着看。至于《参考消息》,过几天他才设法找齐,躺在床铺上作为一种“高级享受”来阅读。
现在,少平撑着雨伞立在这报栏前,按通常的习惯,先前后转着浏览了八版《人民日报》。
当然,国际版稍微多费了一点时间。
接下来他才看办得很糟的省报。在少平看来,省报在内容方面连《黄原报》都赶不上。
不过,省报今天倒让他一惊。他突然被头版头条的大黑体字标题所吸引——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
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啊?她已经在那里了?那么,她还能按时如约赶到黄原吗?
孙少平一边看田晓霞的这条惊人消息,一边在想她能不能赶回黄原的问题。他用这双重思维读完了这条简短的消息——他知道以后的几天才会有大量详细的背景新闻….
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
……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
牺牲?我的晓霞……
【甲】
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①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
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
他疯狂地奔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他任凭雨水在头上脸上身上漫流,两条腿一直狂奔不已。他奔过了东边的火车站。他奔出了矿区。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
东面驶来的一辆运煤车在风雨中喷吐着白雾,车头如小山一般急速奔涌而过——他几乎和汽笛的喧呜同时发出了一声长嚎……
孙少平倒伏在泥水中,绝望地呻吟着。大雨在头顶哗哗浇泼。满天黑色的云朵,潮水般向北涌去。铁道那面的黑水河,发出呜咽似的声响。远处,矸石山那里,矸石噼噼啪啪在向深沟中滚落。②滚落!整个大地都在向深渊滚落……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孙少平返回了宿舍。同宿舍的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
他换了身衣服,便倒在床铺中,两眼呆呆地望着雪白的蚊帐顶。他无法相信一切是真实的。
这是报纸的失实报道——这张报纸经常干这种事!
下午,同宿舍的人给他捎回一份电报。
他从床上跳起来,手抖得像筛糠一般,打开了这份电报——他希望这是田晓霞打来的!他相信会有奇迹出现!
可是,电报竟是她父亲的一
铜城大牙湾煤矿采五区孙少平请速来我处田福军
孙少平两眼一阵发黑,把电报纸丢在床铺上。是的,晓霞的死是真实的。可是,谁让她父亲给他拍电报呢?他根本不知道他和晓霞的事,他怎么知道他在这里?他为什么给他拍电报?速来?
【乙】
孙少平神神魔魔,赤手空拳走出了宿舍。他很快赶到矿部前的小广场。每隔一小时发往铜城的公共汽车正在往上挤人。
他扑进车门,夹在人缝里,胸膛像压了一块大矸石。呼吸困难而急促。
一个多钟头后,他在铜城下了汽车,上了当天开往省城的最后一趟火车。
火车在茫茫大雨中驶过绿色的中部平原。
孙少平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也不看车窗外流逝的原野。他伏在茶几上,闭住眼睛。巨浪在心头一排排掀起,又猝然间落下。波浪中浮现出她美丽的脸庞。
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这也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知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
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
【丙】
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
当他恍惚地随着人群挤出省城的火车站,已经是夜晚了。
繁密的灯火在雨中大放光华。积水的街道被灯光映照成了一条条流金泻银的长河。电车甩着长辫子,在夜空中碰击出蔚蓝色的火花。透过雨帘,街道两旁五光十色的大橱窗看起来像德加的印象画。他感到一阵又一阵【xuàn】晕。难道她真的不存在了吗?她仍然还活着吗?对他来说,答案还都不是最后的!他同时叉执【niù】地相信,过一会,他就能看见她——活着的她;并且会紧紧地拥抱她……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3.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①xuàn( )晕 ②执niù( )
14.选文开篇写孙少平“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请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4分)
15.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表达富有特色,请加以赏析。(4分)
16.下面语段放置文中甲、乙、丙三处的哪一处最合适?(2分)
孙少平内心紧张地做各种设想。所有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晓霞还活着。是的,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活着,是的,活着!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说不定我们还会明天从省城出发,赶到黄原去——因为后天,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我们还要在古塔山后面的杜梨树下相会……
17.文中写“孙少平返回了宿舍。同宿舍的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住了”。请依据上下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孙少平返回宿舍时的样子。150字左右。(8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①《平凡的世界》中说:“你曾打开窗户,让我向外面的世界张望。你还用生硬的手拍打掉我从乡里带来的一身黄土,把你充满炭烟味的标志印烙在我的身上。老实说,你也没有能拍打净我身上的黄土;但我身上也的确烙下了你的印记。”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能否感知,历史都会或早或晚、生活也会或隐或显地给我们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这印记提醒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请以“烙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故事、有描写,思想健康。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②如果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是“门开了”,后面的故事由你来续写,你将准备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以“门开了”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拟题目,并将它写在答题纸上。有故事、有描写,思想健康。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2019.4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
1.(2分)C
2.(3分)参考答案:
眼停次数多,注视时间长,回视次数多,扫视运动多
【评分说明】一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3.(2分)D
4.(5分)参考译文: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评分说明】“谨”“庠序”“申”“颁白者”“戴”及第二个语句的语序(状语后置),共六处,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第三个语句也可译成“年轻人就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
5.(2分)D 6.(2分)B
7.(3分)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评分说明】断对一处,得1分,共3分;断错或多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8.(3分)参考答案:
一方面,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为了孩子竭尽所能;另一方面,子女于对于父母皆有孝心。
【评分说明】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9.(2分)A
10.(4分)答案要点:
①年老体弱之愁;②漂泊困顿之愁;③心念国事之愁
结合诗句分析,略。
【评分说明】三个方面的“愁”,答对一个方面2 分(“愁”的具体内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对任意两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11.(8分)
①艰难苦恨繁霜鬓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滩) ③弃甲曳兵而走
④驽马十驾 ⑤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评分说明】写对一处得1分。如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处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12.(4分)参考答案:
词语:不安,忐忑,紧张
结合文段内容分析,略。
【评分说明】词语,1分;意思对即可。结合文段中关于“我”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进行分析,3分。
13.(2分)①眩 ②拗
14.(4分)答案要点:
①呼应前面孙少平受到田晓霞影响的情节内容;②表现孙少平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热爱学习的品质);③为下文得知晓霞牺牲的消息做铺垫。
【评分说明】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15.(4分)答案要点:
①表现手法,比喻、夸张、想象等;把孙少平的内心感受和晓霞牺牲时的现实情境相结合,写出孙少平在报纸上看到晓霞牺牲的消息时,瞬间产生的茫然和巨大悲痛感。
②表现手法,反复、顶真、比喻、夸张、层递等;写出孙少平在得知晓霞牺牲的消息后,痛苦不断累积,内心世界陷入崩溃、绝望的状态。
【评分说明】一句2分,两句4分。答出任意一种手法,1分;结合手法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丙处
【评分说明】答乙处,1分;答甲处,不得分。
17.(8分)参考答案:略。
【评分说明】描写应呈现孙少平的心理状态(痛苦等)和形貌特点(他曾经倒伏在泥水中等)。分三档赋分:上,7—8分;中,4—6分;下,1—3分。
五、本大题共1题,共40分。
18.
作文评分标准
项目 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评 分 细 则
一类卷 (35-40分) 中心突出,叙述清晰,描写恰当。 准确,流畅,得体。 完整, 严谨。 以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 (30—34分) 中心明确,叙述有一定顺序,描写比较合理。 准确,连贯,大致得体。 完整, 有条理。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24—29分) 基本能叙述一件事情,但不够具体。 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3分以下) 审题有明显偏差或中心不明确。叙述较少(文体不合)。 病句较多。 不够完整,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上述情况的,获得基准分;②某一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全篇更差一些的,22分以下。
说明:①字数不足700的,每少50字扣2分。②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2分;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③没有题目扣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老子说:“仁慈就能够勇敢,节俭就能够广大。”有人问:“仁慈,怎么能够让人勇敢?”回答说:“父母对于子女,爱得深,所以为他们考虑事情也就精细。因为深爱所以能够做到思虑细致,因而保护子女躲避灾祸时就很迅速,而为子女谋求利益时也就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让人勇敢的原因。不是父母比其他人更贤明,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啊。”
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不厌其烦惟恐有说不到的地方,诚挚恳切惟恐他们听不进去,就感叹道:“是啊,这就是父母之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设定规矩然后教授,贤能的就引导,不贤能的也不勉强。君主对于臣子,对他们发号施令南以告诫,贤能的给予官职,不贤能的就不任用。臣子对于君主,君王能够听取的就谏诤,不能听取的就弃职。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规劝,不敢太显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啊。父母就不这样了,子女即使不好,哪有遗弃自己的孩子的呢!所以他们竭尽所能来教育子女,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诗经》说:“从远处路边取来的积水,尚且可以用来蒸饭、作酒食。品德高尚的君主,如同百姓的父母。”即使是那卑陋的路边积水也不放弃,就像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因此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教导子女的时候,一定会竭尽所能,更何况那些贤能的父母呢?
太常少卿长沙人孙景修公,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明,能够让他学业有成。他年纪大了以后,感念母亲的心意而不能忘怀,作《贤母录》,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后来又编辑《古今家诫》,得到四十九人,拿来给我看,并说:“古代就有辑集这种书的人,但是内容不完整。我对此感到遗憾,因此又作此书来集合众多父母的心意,用来馈赠天下人。可能会有益处吧?”
我读了之后感叹道:即使有凶悍的儿子在集市上斗狠,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后,他就罢手退去;即使是路过集市的人,也没有不为此感泣的。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我只是担忧没有什么能够启发它罢了。如今这本书,大概将会有启发吧?即使推广到天下也是可以的。自周公以来,到如今,父诫四十五人,母诫四人,孙公又要增加扩充,不止于现在的数目。”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作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