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4 14:5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襜(chān)帷    崇阿(ē)
弥(mí)漫 逸兴遄(tuán)飞
B.驰骋(chěng) 回溯(shuò)
尘滓(zǐ) 命途多舛(chuǎn)
C.胜饯(jiàn) 烘(hōng)托
深邃(suì) 叨(tāo)陪鲤对
D.雕甍(méng) 丰腴(yú)
窗扉(fēi) 舸(kě)舰迷津
[答案]C
[解析]A项,“遄”读chuán;B项,“溯”读sù;D项,“舸”读g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翼轸 雕塑 融会贯通 娇揉造作
B.懿范 静默 表新立异 毋庸赘言
C.捧袂 蕴育 不落窠臼 饶有兴趣
D.胜饯 驰骋 销声匿迹 豁然开朗
[答案]D
[解析]A项,娇—矫;B项,表—标;C项,蕴—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随着春节的来临以及安全隐患的增加,各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倡议:凡是发现______可疑的人,都有权利与义务向相关部门举报。
②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仅要做到知人论世,沿波讨源,努力挖掘出诗歌的形象与思想,还应在反复______的基础上领会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③据媒体报道,中国的“嫦娥一号”绕地球飞行8小时后,将开始历时114小时的月球轨道旅程。______有关卫星上携带科学装置的具体细节尚未广泛公布,______ 中国航天科学家们已经用较明朗的语言解释了这次任务的目的。
A.行迹 吟颂 尽管/但
B.形迹 吟诵 尽管/但
C.行迹 吟诵 即使/但是
D.形迹 吟颂 即使/但是
[答案]B
[解析]形迹: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行迹:行动的踪迹。吟诵:有节奏地诵读。“吟颂”是并不存在的一个词。尽管……但,表示还未发生的事情。即使……但是,一般表示对已经发生事情的退一步假说。根据语境中的“具体细节尚未广泛公布”这一事实,应该选用“尽管……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小时候一起游戏一起长大的伙伴后因生计各奔东西,二十年后再度萍水相逢,两人不禁潸然泪下。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天我们就列出现今英超赛场上的十位老当益壮的球员,新赛季里,也期待这些老将们能够继续焕发青春。
C.想想众多学生中不乏电脑玩得棒的,而关键时刻未有机会发挥,真觉遗憾,然而“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只要大家尽心就是。
D.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21岁被确诊为“卢伽雷氏症”,下身瘫痪;41岁又做了穿气管手术,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真可谓命途多舛。
[答案]A
[解析]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改善市容,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城管部门将组织开展早市、夜市的规范和整治,对擅自占用城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等公共场所经营的,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B.有的专家认为,当前大多数年轻人对京剧没有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京剧虽然在技艺上精湛,但缺少文学的内容,文学品位不高,缺乏当代意识,令京剧失落。
C.政府和社会应该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完善政策法规,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意愿,为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搭建良好的创新平台。
D.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规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仅仅出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或细则中,而且可操作性不强,内容模糊,执法主体不明。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开展”缺少宾语中心语,“整治”后加“工作”;B项,句式杂糅,去掉“令京剧失落”及其前面的逗号;D项,语序颠倒,从逻辑上看,“可操作性不强”应当放在“执法主体不明”后面。
二、(24分)
6.请将下面的文字改写成三个短句。(4分)
传统的现代派绘画——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抽象艺术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答案]①传统的现代派绘画是抽象艺术。②它是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方式发展起来的。③它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7.仿照下面语段中“当……说……,我懂得了……”的句式,另外写两个句子,每个句子均不得超过40个字,所写的句子要和语段的首尾句相照应。(4分)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做人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读完一部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答案]示例: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人应具有反抗精神;当勃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献爱心多么重要。
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乡 思
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4分)
[答案]属于第一种。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写法。首先审清题干:提供了三种写法,要求作出判断。此题从前两句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落日在天涯,人本就焦急无奈的心,又如绵绵不绝的丝线将诗人的心紧紧缠绕,越缩越紧,直至让人窒息。传达出“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的境界。显然这首诗属于第一种。
(2)简要分析作者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6分)
[答案]诗人用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极力描写空间距离之远,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痛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写思乡之情的,主要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脉络的能力。首先要把握诗意: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绿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绿的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然后梳理诗歌脉络,结合作者的感情作答即可。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艺术是臆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作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作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知识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就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是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每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公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因此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它“寒”。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作“托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组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创造的想象的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答案]C
[解析]A项,依据第三段“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可判断“也就是”属于以偏概全;B项,依据第四段“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独立创造艺术”之“独立”缺乏依据,前后矛盾;D项,“选择就是创造”错了,原文第七段说:“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11.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在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答案]A
[解析]文章第四段说:“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据此可判断该项错误。
1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古诗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答案]C
[解析]由第九段“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句,可以判断:A项的“潜”、B项的“厌言”、D项的“愁”均为拟人。
四、(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①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使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此耳。然鸢肩火色②,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③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注】①窭(jù):贫穷。②鸢肩火色:两肩上耸,面有火色。③消渴:消渴病。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
B.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
[答案]A
[解析]薄:轻视,看不起。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项,前一句副词,于是;后一句副词,竟然。B项,都是介词,因为。C项,前一句所字短语,表示“……的人”;后一句与“以”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D项,前一句代词,他;后一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
A.①④⑥    D.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是说马周的性格;②马周不为人所理解的行为表现;④是马周的道德品质。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弊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把他与苏秦、张仪、终军、贾谊相提并论。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答案]B
[解析]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3分)
[答案]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重点词语:高、厚、装)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
[答案]马周为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弊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重点词语:条、切、怪)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3分)
[答案]管仲、晏婴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重点词语:暴、过、名)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拘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议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弊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任命,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为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的官职高于太子司议郎,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婴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四十八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梦里炊烟诗中境
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在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茫茫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选自《河南日报》,有删改)
18.第④段中说:“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案]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炊烟成了思乡的载体,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挂,挥之不去,萦绕心田。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必须结合整段的语境。此句为第④段的中心句,要围绕“游子的乡情”这个中心进行具体的阐释,亦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
19.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炊烟”以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本段在写法上的特点,即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进行描绘,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段具体分析,一方面要点出描写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从本段几处拟人句中找出拟人化色彩显著的词语,揭示出其表达效果。
20.“炊烟”在文中有什么样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4分)
[答案]①炊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②炊烟,缠绕着游子的浓浓乡情;③炊烟,折射出时光的推移;④炊烟,蕴含着美好情愫和生活气息、生活趣味,使人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丰富意蕴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第①段总领全文,揭示了“炊烟”的文化意义;第②段至第⑥段表现了作者对“炊烟”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美好情感;最后一段对“炊烟”的文化内涵进行概括总结,同时表达了对这种文化传承的期盼。注意分条作答即可。
21.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对“炊烟”的情怀。(6分)
[答案]①首先,作者认为“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体现了华夏儿女火热的乡土情结,熔铸成了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②其次,“炊烟”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作者要求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③对逝去的“炊烟”,作者期望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光大。
[解析]此题为探究题,是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作答时要立足文本内容,依照文本的结构脉络,抓住全文中对“炊烟”内涵的诠释,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发掘。答题时应从“作者对炊烟的情怀”的方面考虑并组织答案。
六、(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题目:我________地走进/近________
首先完成题目中的填空,然后确定用“走进”还是“走近”,最后给出一个完整的题目。前一个空格要求填入表示状态、态度等性质的词语,用做修饰语,比如“理性”“虔敬”“悄悄”“真实”等。后一个空格可以是具体的人物、环境,比如母亲、苏轼、霍金,或者是故宫、江南等;或者某种科学领域、文化氛围、文学意境等。
要求:①题目通顺,想象合理,情感真实。②中心明确,构思新颖,富有文采。③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