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2 生物的变异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2 生物的变异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4-24 11:1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的变异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中的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相连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上所携带的全部基因本应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有不同的,其原因可能是 ( )
A.复制时发生了差错 B.联会时染色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该洋葱是杂合体 D.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答案】A
【解析】细胞中的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相连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上所携带的全部基因应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有不同的,原因有2种:(1)细胞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2.(2015秋?山东校级月考)图甲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书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图bc段的变化是间期DNA复制的结果
B.在图甲de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C.处于cd段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D.图乙细胞可能在图甲的bc段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表示G1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cd段表示G2期、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乙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解:A、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
B、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这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cd段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2个DNA分子,可代表有丝分裂前、中期,也可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处于cd段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
D、图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可能会在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发生基因突变,即甲图中的bc段,D正确.
故选:B.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3.有一种基因突变的小鼠,以某种胞内寄生的病原体进行感染后,比较突变小鼠与正常小鼠的死亡情况,结果如图甲。感染该病原体后,进行两种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数目的测试,发现两种小鼠间无明显差异,但在感染前后的突变小鼠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都非常低。如果用识别该病原体的专一性抗体处理突变小鼠后,再进行感染实验,小鼠存活的结果如图乙。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两种小鼠被感染后,B细胞均能增殖分化
B.突变小鼠被感染后,T细胞的功能是正常的
C.此突变可能发生在抗体基因
D.此突变可能发生在T细胞
【答案】D
【解析】由图(一)看出突变小鼠存活率低,原因是抗体数量少,由图(二)看出用识别该病原体的专一性抗体处理突变小鼠后,存活率升高。可见,突变小鼠不能产生抗体。两种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说明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的功能正常,突变可能发生在B淋巴细胞的抗体基因。
4.将某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若干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经培养后发育成若干植株。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这些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不相同
B. 理论上这些植株能正常开花结果
C. 这些植株含有4个染色体组,因而是多倍体
D. 这些植株所结种子种植后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C
【解析】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是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基因型不止一种,所以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不同,A正确;这些植株都是二倍体,理论上能正常开花结果,B正确;这些植株是二倍体,只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这些植株都是纯合子,所结种子种植后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D正确。
5.下列关于各种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属于单倍体
B. 多倍体育种能集中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
C. 诱变育种能产生新基因,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
D. 杂交育种能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
【答案】C
【解析】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属于纯合子,但不是单倍体,A错误;杂交育种能集中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B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C正确;基因工程育种能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D错误。
6.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X射线可以引起基因突变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突变的显隐性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以确定是否是可以遗传变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白花植株的出现可能是X射线照射引起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是不定向的,也可能只是环境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A项错误;X射线不仅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B项正确;白花植株与原紫花品种杂交,若后代都是紫花植株,则白花植株的出现是由于隐性突变。若后代既有白花又有紫花植株,则为显性突变,故C项正确;白花植株的自交后代中若还出现白花植株,则是可遗传的变异。若全是紫花植株,则是不可遗传的变异,D项正确。
考点:生物的变异
7.2010年10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通报三起感染超级耐药致病细菌(MRSA)病例,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其病原体是大肠球菌的变异体。关于该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变异主要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该菌抗药基因表达时,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完成翻译
C. 该菌无细胞器,不能独立完成代谢
D. 该菌分裂产生的子代不发生分化现象
【答案】D
【解析】细菌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所以细菌的变异只能通过基因突变产生,A错误;细菌时原核生物,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因此没有核孔等结构,B错误;细菌含有一种细胞器,即核糖体,C错误;单细胞生物不会发生细胞分化现象,D正确。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8.普通果蝇的第3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按St—P—DI的顺序排列;这三个基因在另一果蝇物种中的顺序是St—DI—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种基因的倒位属于基因重组
B. 这种基因的倒位改变了碱基的排列顺序,属于基因突变
C. 基因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完全不能发生联会
D. 自然情况下,这两种果蝇交配不能产生可育子代
【答案】D
【解析】这种基因的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B错误;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部分区段仍能发生联会,C错误;两种果蝇属于两个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种果蝇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子代,D正确。
9.普通小麦 6n=42,记为 42E;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M,其中某条染色体含有抗虫基因。下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抗虫小麦新品种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 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不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产生的 F1为四倍体
B. ①过程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C. 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 3M或4M
D. ③过程利用辐射诱发染色体发生易位后即可得到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 F1为四倍体、不育,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①过程为诱导染色体加倍,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B项正确;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0~7M,C项错误;③过程利用辐射诱发染色体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才能得到戊,D项错误。
考点:杂交育种、染色体变异
10.用一定剂量稀硝酸处理某种霉菌,诱发其基因突变。稀硝酸最有可能在作用于
A. 有丝分裂间期 B. 减Ⅰ间期
C. 受精作用过程 D. A或B
【答案】A
【解析】霉菌不进行减数分裂,霉菌的菌丝体通过有丝分裂产生配子,而有丝分裂间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故选A。
11.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抗药菌株增多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核杆菌是分解者、遗传物质是DNA、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 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 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答案】D
【解析】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物,属于消费者,遗传物质是DNA,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A错误;结核杆菌抗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抗生素诱导的结果,B错误;接种卡介苗后,部分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但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结核杆菌是细胞内寄生的病菌,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适合的对象,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细胞内的基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发生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12.研究表明,人体细胞中存在抑癌基因(53P基因),它能编码一种抑制肿瘤形成的蛋白质,而某些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AFB,)能特异性诱导53P基因中碱基G→T,从而引发肝癌,由此可见,肝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环境引起的变异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转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以推知,基因53P中的碱基G→T,这属于基因突变,故C正确,AB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3.极少数雄果蝇的性染色体只有1条染色体,此类雄果蝇没有繁殖能力。果蝇的这种变异属于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数目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般雌果蝇有6条常染色体和两条X染色体,雄果蝇有6条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而极少数雄果蝇的性染色体只有1条染色体,比正常雄果蝇少一条性染色体,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染色体变异
点评:本题考查了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14.下列变异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
A. 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与Ⅲ号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交换
B. 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缺失
C. 将人类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
D.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答案】A
【解析】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与Ⅲ号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A正确;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将人类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1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从而培育出抗虫棉,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B. 水稻是二倍体,将一株杂合体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所得到的植株都是纯合体
C. 圆粒豌豆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800个碱基对导致皱粒豌豆,属于基因突变
D. 与自然突变相比,诱变育种后代中有利变异的比例更高,从而加快了育种进程
【答案】C
【解析】将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从而培育出抗虫棉,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水稻是二倍体,其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B错误。基因中插入800个碱基对,属于基因结构的改变,为基因突变,C正确。自然突变与诱变育种的原理均为基因突变,其特点是多害少利性,因此有利变异的比例均低,D错误。
16.用x射线照射某植物幼苗诱发基因突变,X射线最有可能起作用过程是
A.有丝分裂 B.无丝分裂 C.受精作用 D.减数分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幼苗主要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的时期,故A正确。幼苗不会进行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故B、D错误。受精作用一般不发生基因突变,故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7.如图表示某一两性花植物花色形成的遗传机理,该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图中字母表示控制对应过程所需的基因,基因A对a为完全显性,基因B能降低色素的含量,BB与Bb所起的作用不同。现将某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所得F1全为红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与B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B. 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经染色体加倍后能得到4种花色的可育植株
C. 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aaBB的植株杂交后代出现了开白花的植株,原因不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基因B能淡化颜色深度的原因可能是基因B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会影响基因A的表达
【答案】D
【解析】A. 基因A与B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
B. 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四种配子AB、Ab、aB和ab,单倍体育种获得AABB、AAbb、aaBB和aabb四种基因型的个体,仅三种表现型,B错误;
C. 若基因型为AABB植株与aaBB植株杂交后代出现开白花,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含A基因的染色体缺失所致,C错误;
D. 基因B能淡化颜色深度的原因可能是基因B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会影响基因A的表达,D正确。
18.下列关于遗传变异和育种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突变和基因重组原理获得的新品种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B.单倍体育种可以通过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最终获得单倍体
C.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是实现基因重组手段之一
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依据突变和基因重组原理获得的新品种都是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单倍体育种可以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和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最终获得纯合体,B错误;只有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能实现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会导致染色体变异,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
【名师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19.纳米技术将激光束的宽度聚焦到纳米范围内,可对DNA分子进行超微型基因修复,把至今尚令人类无奈的癌症、遗传病彻底根治。对DNA的修复,属于
A. 基因互换 B. 基因重组 C. 基因突变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癌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这种DNA进行的修复能将癌症彻底根除,说明这种对DNA进行的修复属于基因突变。故选:C.
20.下列生物学内容中,与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不符合的是(  )
A. ①免疫细胞②吞噬细胞③淋巴细胞④T细胞⑤B细胞
B. ①物质跨膜运输②主动运输③被动运输④自由扩散⑤协助扩散
C. 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染色体变异④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⑤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D. ①光合作用②光反应③暗反应④ATP的形成⑤C3的还原
【答案】D
【解析】①免疫细胞包括②吞噬细胞和③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④T细胞和⑤B细胞,A项正确;①物质跨膜运输包括②主动运输和③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④自由扩散和⑤协助扩散,B项正确;①突变包括②基因突变和③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④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⑤染色体数目的变异,C项正确;①光合作用包括②光反应和③暗反应,暗反应包括④CO2的固定和⑤C3的还原,D项错误。
21.图是细胞内两条联会的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据图分析该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
A. 染色体易位 B. 染色体倒位
C. 基因重组 D. 染色单体交换
【答案】B
【解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据图分析,图中是正在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其中下面一条染色体发生了扭曲,导致b、c、d片段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了180度的旋转,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故选B。
22.下列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利用卫星搭载进行的水稻空间育种,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水稻
B.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的高产抗倒伏小麦
C.用化学药品处理使染色体加倍的甜菜,比普通甜菜含糖量更高
D.以上三种变异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要点是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但是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仅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能遗传的。本题中的备选答案A、B、C提供的生物变异均已引起该生物遗传物质的改变。A中的水稻是利用太空中的各种辐射及失重等因素而诱发的种子内部遗传物质改变;B中的小麦是通过杂交实现的基因重组;而C项中的甜菜,其染色体已发生了变化。因此三项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23.下列关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和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红细胞
B. 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等膜结构,故常被用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
C. 成熟红细胞中不能合成可以翻译成血红蛋白的mRNA
D. 血红蛋白中氨基酸的替换可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生
【答案】A
【解析】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A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和细胞器,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B正确;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抱核,所以不能进行基因的表达,不合成mRNA和蛋白质,C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原因是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基因突变,D正确。
24.从图a~d所示的细胞图中,说明它们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d图 B. 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c图
C. 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b图 D. 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d图
【答案】D
【解析】d所示的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1次,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D错误;c所示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2条,含有二个染色体组,B正确;b所示的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3次,含有三个染色体组,C正确。
25.下列关于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B. 在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花粉类型再分别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 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在诱变育种中,人工诱变能提高变异频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比较如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解:A、由于杂交育种要从F2才发生性状分离,开始出现所需要的表现型,所以从F2开始选种,A正确;
B、在单倍体育种中,先对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长成植株后再进行筛选,B错误;
C、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获得多倍体,C正确;
D、在诱变育种中,人工诱变能提高变异的频率,大幅改良某些性状,可加速育种进程,D正确.
故选:B.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二、非选择题
26.图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通过途径_____________(填编号)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4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途径2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
(3)品种A与途径3中幼苗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品种B与品种C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4)若想获得基因型为hhrr的番茄植物,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途径_________,至少需要________年。
(5)如果想得到基因型为HhRrT(T不属该物种基因库的基因)这样的植株,常采用___________技术。
【答案】 2、3 基因突变 单倍体育种 100% 9/16 1/4 0 1 2 基因工程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其中途径1是杂交育种;途径2是单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花粉培养成单倍体幼苗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3为多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叶肉细胞培养成幼苗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4是诱变育种。
(1)途径2中将花粉培养成单倍体幼苗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3中将叶肉细胞培养成幼苗也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途径4是用射线处理种子,得到品种D,属于诱变育种,其遗传学原理为基因突变。 (2)途径2是通过花粉的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得到纯合的二倍体植株,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由于得到的个体都是纯合体,所以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00%。 (3)由于番茄植株的基因型是HhRr,所以杂交育种后,得到的品种A仍为双显性的几率为3/4×3/4=9/16,得到的品种A仍为HhRr的几率为1/2×1/2=1/4。品种B是单倍体育种获得为二倍体,品种C是多倍体育种获得为四倍体,故品种B与品种C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4)若想获得基因型为hhrr的番茄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途径1杂交育种,至少需要2年。 (5)如果想得到基因型为HhRrT(T不属该物种基因库的基因)这样的植株,常采用基因工程技术。
27.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高蔓(A)、感病(B)是显性性状。据图分析回答:
(1)过程①表示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F1自交获得的F2中,高蔓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表示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基因型有______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的二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
(3)过程③表示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叶肉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植株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__________性。
(4)过程④表示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
【答案】
(1)杂交育种 1/3
(2)单倍体育种 4
(3)基因工程育种 全能
(4)诱变育种 可以提高突变频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
【解析】
试题分析:
(1)过程①表示的育种方式是传统的杂交育种,按照自由组合定律的规律,F1自交获得的F2中,高蔓抗病植株占总数的3/16,其中纯合子占1/3。
(2)过程②表示的育种方式是单倍体育种,可以取F1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由于F1的基因型是AaBb,减数分裂形成4种配子,所以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基因型有4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的二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
(3)过程③中导入了外源基因,表示的育种方式是基因工程育种,叶肉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植株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4)过程④利用物理因素诱导基因突变,表示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频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
考点:本题考查作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8.根据课本知识填空:
(1)基因是 片段。
(2)—种氨基酸可能有几个密码子,这一现象称做 。
(3)基因可以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 。
(4)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基因重新组合。
【答案】(每空2分,共10分)(1)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2)密码的简并
(3)酶的合成 性状 (4)控制不同性状
【解析】(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种氨基酸可能有几个密码子,这一现象称做密码的简并。
(3)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考点定位】基因及基因重组的概念、密码的简并、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
29.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X、Y、常)染色体上,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X、Y、常)染色体上。
(2)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5)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杂合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1)常1分 X 1分 (2)AaXBXb1分 AAXBXb或AaXBXb2分
(3)1/24 (4)1/8 (5)1/4(每空2分)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病都有无中生有的特点,都是隐性遗传病;又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2不患甲病,其母亲患甲病,对甲病来说基因型为Aa,Ⅱ-2不患乙病,其外孙患乙病,因此Ⅱ-2对乙病来说基因型为XBXb,所以II-2的基因型为AaXBXb;Ⅲ-3及双亲不患甲病,但有一患甲病的兄弟,因此对甲病来说基因型为Aa或AA,Ⅲ-3是不患乙病,但有患病的儿子,对乙病来说基因型是XBXb,因此III-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 AaXBXb。
(3)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Ⅲ-3基因型为2/3AaXBXb,由题意和遗传系谱图可知Ⅲ-4的基因型是AaXBY,他们的后代同时患两病的概率是2/3*1/4*1/4=1/24。
(4)对乙病来说,Ⅲ-3基因型XBXb,Ⅲ-4的基因型是XBY,IV-1的基因型为XBXb的概率是1/2,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后,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2*1/4=1/8。
(5)III-3的基因型1/3AAXBXb、2/3AaXBXb和III-4的基因型为AaXBY。分类讨论:只看A、a基因①1/3AA×Aa杂交的后代有1/3×1/2=1/6AA、1/2×1/3=1/6Aa;②2/3Aa×Aa杂交的后代有2/3×1/4=1/6AA、2/3×1/2=1/3Aa、2/3×1/4=1/6aa,这两种情况下,共有1/3AA、1/2Aa、1/6aa,所以Ⅳ-1两对基因都杂合的概率=1/2×1/2=1/4。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分类:
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②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遇以上两类题,先写性染色体XY或XX,再标出基因
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
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X、Y无关。